• 1、古埃及的农业生产依赖于尼罗河的灌溉,其较为稳定的农业经济又决定了其实行的王权制度;尼罗河边的沼泽盛产纸草,这为古埃及象形文字提供了书写载体。这反映了(     )
    A、古埃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 B、尼罗河孕育了灿烂的埃及文明 C、古代埃及人已懂得用草来造纸 D、埃及长期处于落后的原始社会
  • 2、通过城市印记,感悟历史的变迁

    阶段

    城市 (部分)

    城市印记 (示例)

    ①15世纪末以前

    佛罗伦萨、巴比伦、雅典、长安

       ▲     

    ②16世纪初—
    19世纪末

    伦敦、巴黎、费城、北京

    伦敦, 英国首都, 在近代政治文化影响力巨大, 一度成为世界工业中心之一, 然而也有一段时间人口拥挤、污染严重。

    ③20世纪初以来

    纽约、莫斯科、上海、柏林、万隆、深圳

    纽约, 美国大都市, 经济、文化中心, 众多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的总部驻地, 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的总部也在此。

    (1)、从阶段①中任选一个城市,参照②③示例,(仿写)写一则城市印记。
    (2)、从阶段②和阶段③的城市印记中任选其一,分析有这样的城市印记的原因。
    (3)、请将“城市:人类  ▲  ”补充完整,并以此为题,撰写一则小论文。
  • 3、以中国留学生为切入点的综合探究题
    (1)、【困局求变】

    材料一

    人物

    经历

    詹天佑

    留学回国后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

    魏瀚

    曾任福州船政局总工程师

    叶祖珪、萨镇冰

    清末民初历届海军司令

    严复

    翻译了《天演论》等西方著作

    ——张海鹏 翟金懿 著《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

    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末留学生群体的历史贡献。

    (2)、【赤子心声】

    材料二 任弼时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1921年5月,与刘少奇等人相约从上海坐船去苏维埃俄国留学,但任弼时的父亲想要他留在上海。出发之前,任弼时为了说服父亲,他给父亲写了一封家书……

    ——张丁 著《我心永向党:家书里的百年信仰》

    请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任弼时写给父亲家书里阐述留学苏俄的理由。

    (3)、【破浪归航】

    材料三 1950年1月,新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发出号召,希望留学生能火速回国建设祖国。与此同时,美国司法部移民局却下达“禁止中国学生出境之命令”。……1955年,经中国政府努力,历经千辛万苦,钱学森等留学生在周恩来的帮助下终于回到祖国。

    ——左玲《新中国成立初期海外留学生群体的归国浪潮》

    对于中国留美学生回国问题,中美态度有何不同?结合国内、国际背景,分析其原因。

    (4)、【时代浪潮】

    材料四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综合上述探究过程,谈谈你对材料四中图表反映现象的认识。

  • 4、历史学习小组做了一个时间轴,这个时间轴反映的主题是(   )

    A、战后殖民体系的崩溃 B、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大 C、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D、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 5、有学者指出“如果不是旧制度最后三四十年那些家喻户晓的激进思想的传播,这场革命以及其引发的战争不会如此激烈而残酷⋯⋯最终影响并改造了整个欧洲”,这场革命指的是 (   )
    A、美国独立战争 B、法国大革命 C、英国工业革命 D、日本明治维新
  • 6、有历史学习小组做了一份思维导图,▲中应该填写 (   )

    A、印度文化 B、阿拉伯文化 C、儒家文化 D、拜占庭文化
  • 7、漫画题。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幅漫画,漫画显示一群人在房间里看一份报纸,报纸的标题为《这胜利,这荣光,我们每一个都有份》,图片配的文字材料是“人们看的报纸标题是朝鲜半岛停战协议签订,墙壁上文字是加快生产支援抗美援朝战场”。该漫画体现了 (   )
    A、人民群众支持新生政权      B、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C、“一五”计划成就显著 D、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探索
  • 8、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金陵兵工厂、广东第一兵工厂、杭州飞机厂纷纷搬迁至四川、云贵等地,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C、保存军需军备的需要 D、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 9、“此后,中国革命进入土地战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此次会议确定的路线,发动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一条新的革命道路”。“新的革命道路”指(   )
    A、领导工人运动 B、工农武装割据 C、进行北伐战争 D、北上逼蒋抗日
  • 10、漫画题。背景20世纪初,出现了很多反映社会现实的画报。画报文字:①(看画报,会流泪)人群看着华工在国外受苦的新闻落泪;②(运动会会运动)京师大学堂的学生们开展运动会,号鼓齐天,重振国威,重视强身健体;③当时的小学生上台演讲自己的政治主张。作者的意图是(   )
    A、培养新式人才 B、宣传救亡意识 C、传播民主思想 D、推动政治变革
  • 11、1878年,消政府向左宗棠发布圣谕,西征军中如果有将才要多多留意,可用于处理新疆地区善后事务,清政府此举意在(   )
    A、防止英国渗透 B、巩固西北边疆 C、完善科举制度 D、加强君主专制
  • 12、清朝前期的小说中,大量提及明末清初外来作物和手工制品,如辣椒、眼镜、玻璃等等,这可以用来解释清朝(  )
    A、与全球经济的联系 B、社会危机空前严重 C、文学作品脱离现实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 13、明朝郑和船队到达东南亚和非洲国家,船队上的医官会给当地入看诊并介绍中医技术,船队上的稳婆(接生婆)也会向落后地区的当地妇女介绍接生技术,这体现了郑和船队 (   )
    A、提升了明朝的科技文化(大概意思如此) B、促进了亚非的交往交流 (大概意思如此) C、保持中外友好交往 D、航海史上的壮举
  • 14、12-13世纪的女真贵族接触了《论语》、《老子》的译本,在今内蒙古地区的黑水国遗址发现了西夏文字版本的《贞观政要》,这体现了 (   )
    A、中外交流频繁 B、统一促进发展 C、民族交往交融 D、社会风气开放
  • 15、距今约5900-4200年的屈家岭遗址发现了多组水利丁程,其中灌溉与蓄水,生活用水的等设施一应俱全,了解以上信息要依靠 (   )
    A、化石遗存 B、神话传说 C、文字材料           D、考古发现
  • 16、看图探究:下图是不同时期世界殖民地占全球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变化的折线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不同时期世界殖民地占全球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变化图

    (1)、根据所学,指出哪个国家的独立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崩溃。
    (2)、根据所提供的材料相关数据信息,从图中①②③④⑤五段折线中选取任意一段(写出序号),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应时段内世界殖民体系在全球发展的趋势,并解释对应时段内世界殖民地占全球陆地面积的比例发生变化的原因。(要求表达清晰,符合逻辑。请参考示例。)

    示例:选取:折线③段。

    趋势:这一时期世界殖民体系呈现出在全球进一步扩展的趋势。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19世纪,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不断扩大对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亚洲如印度等国家也陆续沦为殖民地,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拉美和印度相继爆发反殖民的斗争,阻止西方列强的扩张。

    因此,该时段西方列强加紧对外扩张和殖民活动,世界殖民地占全球陆地面积的比例从27.78%逐步增长到37.03%。

  • 17、“国无防不立,民无防不安”,国防是人类社会发展与安全需要的产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从东南沿海一直打到天津、北京,清王朝统治者“重陆轻海”“弓马定天下”的理念被彻底粉碎,晚清军事变革真正启动。面对当时险恶的形势,李鸿章发出了两个著名的慨叹:“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高度概括了国家安全的空前严峻性。此后,晚清国防和军队建设经过30年左下的发展,在陆军火器化、建立近代海军、创办近代军事工业、革新军事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就,并在某些领域呈现出“彻底性、开拓性、先进性”等特点。特别是海防建设,代表了洋务运动期间军事变革的最高成就。从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引发清廷第一次海防大讨论,到1888年北洋舰队正式成军,清王朝建立一支规模宏大的海军只用了十几年的时间。

    ——摘编自舒健《晚清军事变革的历史思考》

    材料二   洋务运动是晚清时期统治集团求强求富的自救运动。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不仅创办了近代工矿企业、交通运输业、电信业,而且编练军队,筹设海防,兴办教育。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三   19世纪七八十年代,清朝先后建立福建、南洋、北洋三支海军,仿制西式战舰,并派遣留学生出洋学习以充实海军。面对海防吃紧的形势,“两江总督左宗棠奏筹办海口防务,创设渔团,精挑内外洋熟悉水性勇丁,以资征防”。清末朝廷决策圈也逐渐摆脱传统国防观念的束缚,从决策西北与东南两个战略方向并重,到调整国防方略基本架构全力注重海防。

    ——摘编自方堃《晚清国防转型与近代海防格局的形成》等。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军事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在“西北边防、东南海防”问题上所采取的措施并分析晚清海防建设的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海防建设的作用。
  • 18、九年级某班学生围绕“科技发展”开展了项目式学习。

    材料一   文物研究

    汉铜漏壶

    唐朝水运浑象复原模型

    北宋水运仪象台复原图

    利用滴水造成的水位变化计时。但是随着水位下降,流速变慢,计时有一定误差

    利用水力推动的轮轴机械报时,初步解决了计时误差问题

    使用擒纵机械系统,计时更加精确。这一技术传入欧洲,推动了西方机械钟表的发展

    材料二   古代中国科技发明情况表

    年代

    世界科技发明(件)

    中国科技发明(件)

    中国占世界科技发明(%)

    公元400年

    45

    28

    62%

    公元401-1000年

    45

    32

    71%

    公元1001-1500年

    67

    38

    57%

    公元1501-1840年

    472

    19

    4%

    材料三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古代历更可以笼统地分为三大帝国时期。秦汉前后为“第一帝国”时期,隋唐宋前后为“第二帝国”时期,明清前后则为“第三帝国”时期。第一帝国时期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时期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若将第二帝国时期和第三帝国时期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时期“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时期偏向扩张性,而第三帝国时期则带收敛性。

    ——摘编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计时器的发展特点。结合所学,写出宋代另一项科技发明,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古代中国科技发明在什么时间以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第三帝国时期“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的具体表现。
  • 19、1948年,英国宣布第一个建成“福利国家”;此后,瑞典、荷兰、挪威、法国、意大利等国也纷纷参照执行了英国的全面福利计划,使社会保险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空前发展;20世纪50年代,美国几次修改《社会保障法》。资本主义国家在不同程度上推行社会保障制度,其根本目的在于(     )
    A、解决经济危机 B、缓和社会矛盾 C、扩大居民消费 D、缓解劳资关系
  • 20、下表为不同学者关于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评价,据此能够被认定为历史事实的是,罗斯福新政(     )

    评价

    学者

    新政没有解决下列根本问题:如何使巨大的自然财富和令人吃惊的生产潜能为所有美国人造福

    霍华德·津恩

    新政留下了许多没有解决的问题,甚至引起了一些麻烦的新问题。他不曾证实它能在和平时期实现繁荣。……它(却)增强了自称为百万人说话,但有时只代表一个很少的利益集团的权力。

    洛克腾堡

    罗斯福新政是失败的,因为它保护(美国)信用(制度)胜过保护其人民

    桑托斯

    A、最终以失败告终 B、没能挽救资本主义制度 C、具有阶级局限性 D、有成就的同时也有失误
上一页 21 22 23 24 2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