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0世纪初,湖北革命党人在知识分子、新军中大量散发《警世钟》(猛回头》等书刊。有当事人回忆称:“辛亥前的几年间,在我们学校里,很多禁书都流行着。而当时的主管部门竟然视面不见。”据此可知,辛亥革命率先在武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该地 (    )
    A、宣传得力和社会心理变化 B、新军的革命性较强 C、新式教育解放了人们思想 D、政府已经失去民心
  • 2、 右图墓园见证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反封建作出的巨大牺牲,体现了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对这一斗争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它是镇守长江门户吴淞的老将陈化成参加的鸦片战争 B、它是率规冲向“吉野号”的邓世昌参加的黄海海战 C、它是天津保卫战中聂士成参加的抗击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它是革命党人为推翻清王朝而举行的广州黄花岗起义
  • 3、 历史进入20世纪,随着一批新兴知识分子的产生,各种进步书籍和报刊纷纷涌现。下图所示著作宣传的主流思想应当是(    )

    A、“有田同耕”思想 B、反封建道德思想 C、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D、反帝反封建思想
  • 4、 “两会”的主题之一是“民生”,人大代表提出了“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关注并提出“民生”主张的是孙中山,他的民生政策具体是指(    )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平均地权 D、创立民国
  • 5、 章士钊在《孙逸仙·自序》中说:“孙逸仙者,近今谈革命者之初祖,实行革命者之北辰,此有耳目者所同认⋯⋯孙逸仙者,非一氏之私号,乃新中国新发现之名词也。有孙逸仙,而中国始可为……”该材料表达的核心意思是(    )
    A、孙中山是章士钊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B、孙中山早年开展了大量革命活动 C、孙中山是所有革命党人公认的领袖 D、孙中山曾经上书李鸿章要求变法
  • 6、 1907年到1911年之间,著名的进化团和春阳社先后演出过《秋瑾》《徐锡麟》《革命家庭》《爱国血》《东亚风云》《共和万岁》等剧目。这些剧目反映了(    )
    A、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B、当时进步的政治诉求 C、中国戏剧深受西方影响 D、革命政党的广泛建立
  • 7、 20 世纪20年代前后,新时代的曙光出现在中华大地上。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借说的权威被打倒,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新文化运动还促进了民众的党班,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特别是青年学生在启蒙恶潮的影响下,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空前高涨。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1920年,国内的中小学

    都开始使用合语文语文教材。

    ————该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将所有的古籍来之高阁,废除汉字,采用“世界语”。

    ————乾官同

    “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常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俗来携乱。”

    ————陈独秀

    材料二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来来。“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壮丽的事业,激励着我们继往开来。

    ——中国共青团团歌《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文化运动为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作出的贡献。分析新文化运动存在的局限性。
    (2)、根据材料二,分析把五四运动这一史实写入中国共青团团歌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完善思维导图中空白处信息。并根据思维导图和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
    (4)、综上所述,给以上三则材料拟定一个学习主题。
  • 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危局与变革》

    材料二

    初中历史教科书对辛亥革命的评价(部分)

    北洋政府时期

     辛亥革命后“专制政体于此告终,共和政体于此开菲矣”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辛亥革命后“帝制告终, 民治开始”

    新中国成立后

    20世纪50年代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制度,产生了中华民国,制定了“临时约论”

    20世纪70年代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1 世纪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来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摘编自《初中历史教科书中辛亥革命评价的“变”与“不变”》

    材料三  当帝亥革命的时候,当时环境上所必需的、所需要的,大多数人民所需要的,就只是“推翻清朝”,至于推翻清朝以外的事,和推翻清朝以后的事,则他们所不问。所以民主革命的结果,便只是将清朝推翻了。

    ————摘编自胡汉民《今日之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革命形势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不同时期初中历史教科书对辛亥革命评价的共同之处。
    (3)、开放性关于辛亥革命,你是否同意材料三中的“民主革命的结果,便只是将清朝推翻了”?请说明理由。
  • 9、 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为了挽救中国的命运,他付出了全部的心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孙中山革命活动大事记(部分)

    1894年6月上书李鸿章,希望“改良祖国”,结果被里之不理

    1894年11月成立兴中会

    1895年组织广州起义

    1895——1905年环游世界,在华侨中宣传革命,建立革命组织

    1905年8月联合各军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

    1907年5月—10月发动潮州黄冈起义、七女潮起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

    1911年4月27日发动黄花岗起义

    材料二 孙中山、黄兴、宋教仁、邹容、陈天华等一批革命活动家和思想宣传家,先后组织了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出版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等革命书籍,发行了《中国日报》等革命报刊。与此同时,他们与改良派进行了激烈的论战,极力鼓吹民主革命思想,革命运动快速突进。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孙中山晚年颇为深刻地认识到,建立共和,民权何由而发达?则从团结人心,纠合群力始。可是,十年以前,非特一般人不知共和为何物,即知识阶级亦鲜解共和真理,更有甚者,许多人不但不知典和的好处,反而希望清朝复辟……“至于欧美的风土人情和中国不同的地方是很多的,如果不管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像学外国的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

    ————摘编自董方奎《评孙中山晚年政体思想的飞跃》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兴中会成立的背景及孙中山在革命活动中采取的主要方式。
    (2)、根据材料二,概括“革命运动快速突进”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归纳孙中山认为中国民主共和政体失败的原因。它表明近代中国探索民主道路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4)、今天我们在感念先贤的同时,还应传承他们的什么精神?
  • 10、 某学者曾这样咏赞中国共产党诞生:它是远方地平线上已经看得见桅杆的那一航轮船,是挣脱母腹的婴儿的第一声啼笑,是林中的响箭,是报春的惊雷。由此可见,这位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
    A、是中华民族追求光明的新生力量和新的希望 B、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 C、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D、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 11、 某校历史社团号召同学们开展楹联比赛。下列楹联反映的主题是(    )

    南湖聚大贤,探寻拯救黎民路。

    红船历风雨,开启振兴祖国程,

    A、五四胜利,风云新途 B、一大建党,照亮航程 C、各地起义,推翻政府 D、农民起义,打击内外
  • 12、 1920年,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秘密成立,19位发起人中有15人后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2年的152名会员中有超过1/3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可以说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A、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B、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 C、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 D、有利于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 13、 1919年,刘大白在《红色的新年》中写道:“朦朦胧胧地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透出一线儿红,这是什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与诗中“北极下来的新潮”相关的史实有(    )

    ①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②“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深入人心

    ③俄国十月革命

    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14、 《申报》的报道称:五四运动是一场阻止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签署对德“和约”、要求惩办亲日卖国贼的全国性学生爱国运动。日本媒体在报道五四运动时,却将其定性为“排日”学生的一场暴动。中日媒体对五四运动的不同报道说明了(    )
    A、新闻报道可以作为研究史料 B、年代久远难以还原历史真相 C、立场不同影响对历史的记叙 D、报刊记录历史事件更加可靠
  • 15、 文学革命中的白话文运动是新文化运动中收效最快、成就最显著的一个领域。其意义不仅限于一种语体变革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使思想启蒙和新思潮的传播更加广泛和深入。对该观点解读正确的是(    )
    A、文学革命推动思想启蒙 B、白话文实现全民推广 C、文学革命就是语体变革 D、白话文更加通俗易懂
  • 16、 下表为《晚清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有关宣传孔子的文章篇数统计表(1915—1918年)。表格所示变化主要缘于(    )

    年份

    1915

    1916

    1917

    1918

    篇数

    70

    66

    50

    37

    A、维新变法的推进 B、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C、辛亥革命的转型 D、北洋军阀的统治
  • 17、 “袁世凯时代,各省的督军还多多少少对中央保持着一点服从,还能给中央上缴一点钱粮税款,但是袁世凯死后,这种事情就没有了,中央政府从此政令难出都门⋯⋯所以就国家重建而言,袁世凯的失败意味着中国也输了。”由此可见,北洋军阀割据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后果是(    )
    A、中央政府陷入财政困难 B、军阀混战延续不休 C、中央政府无力控制地方 D、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 18、 下图所示内容是一本历史著作中某一章的小标题,这一章的大标题应是(    )

    ……

    大清帝国“墙倒众人推”

    “老孙”“小黄”合作的开始

    鞑虏易驱,民国难建

    三权已足,五权不够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 19、 以下内容是一位历史人物的部分经历,由此可见,他(    )

    时间

    1894年

    1905年

    1912年

    1913年

    事件

    成立兴中会

    成立中国同盟会

    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发动“二次革命”

    A、使近代中国陷入了空前的危机 B、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篇章 C、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 D、结束了近代军阀混战割据的局面
  • 20、 阅读下列有关中国抗日战争的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揭开序幕】

    材料一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突然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次日占领沈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 中国历史 八年级 上册》

    【共赴国难】

    材料二 国共两党在民族危亡之时,再度合作,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日。两党实行不同的抗战路线,存在两个不同要的战场,国民党正面战场与共产党敌后战场相互支援、相互配:合,都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尽管国民政府曾经实行了消极轨战、片面抗战的路线,但国民党广大爱国官兵为抗击外侮,莫勇杀敌,流血牺牲,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中国历史牛八年级 上册》

    【艰苦抗战】

    材料三 据不完全统计,就日战争期间,中国军民伤亡3500多 :万人。按1937年的币值折算,中国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据日本防卫厅战史研究所资料,1937年日本陆军投入侵华战争的师团占其陆军总兵力的88%以上;1938年, 占其陆军总兵力的94%;1939年, 占其陆军总兵力的83%。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陆军用于侵华的师团,占其陆军总兵力的80%,南太平洋战场的陆军不及侵华兵力的20%。一直到1945年,拥有100余万兵力的日本陆军主力中国派遣军,在中国军民多年的打击消耗和最后的全面反攻:下,不得不在中国放下武器,无条件投降。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 中国历史 八年级 上册》

    (1)、根据材料一回答,中国抗日战争开始于哪一年?其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3)、根据材料三,谈谈你对中国抗战地位及作用的认识。
上一页 18 19 20 21 2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