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注:图1: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凿的。它利用了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越势。图2:贞观初年,玄奘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10多年后,他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图3:鉴真历经12年,终于成功东渡日本。鉴真师徒用汉语讲读经书,使汉语广泛地渗入日本的社会生活。图4:北京城根据我国北方建筑避寒采光的习惯,规划房屋的朝向。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阅读以上材料,选择图1至图4中的两个历史现象或事件(写出两幅图片的序号即可),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示例除外);(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示例:图片序号:图1、图4。
观点:我国古代重大工程成就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制度优势。
论述: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中央集权,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隋统一全国后,中央集权得到加强,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明朝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明朝政府大规模营建北京城,雄伟壮丽的紫禁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结论: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可以集中国家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重大工程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制度优势。
-
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由始皇创立,为历代王朝所沿用并不断完善,请阅读材料回答:
材料一
自秦汉至宋元时期,皇帝的统治权与宰相的行政权相对分离,且相互抗衡,皇权不断被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这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的不断加深。
——全根先(试论中国古代皇帝制度》
材料二
朱元璋发现中书省的丞相和地方行省的权力过大,决心加以改革。期间经历一个过程,洪武九年六月,废除行省,在全国设立13个承宣布政使司主管一省民政。另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司法,设都指挥使司管军政,三司互不统属,分别归中央和地方管辖……洪武十三年正月,复以谋不轨的罪名,诛杀左丞相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分相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材料三
雍正七年,为方便及时处理西北地区与准部的作战军务,始设军需房(或称军机房)。雍正八年,设立军机处,军机处承旨办理机务,取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诸王参与政务的权力……军机大臣不过是皇帝的机要秘书而已,“只供传诉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1)、依据材料一说明秦汉至宋元时期专制制度发展的趋势,请列举一条北宋时期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2)、结合材料二内容,概括材料中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有哪些?(3)、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军机处是谁设立的?这一机构的设立标志着什么?(4)、结合中国古代历史的学习,你认为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何影响?(从利弊两方面来回答,每个方面回答一条即可。 -
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朝(如图)的行省中,岭北、辽阳、云南等位于边疆地区,具体负责管理边疆事务,包括边疆民族。
——马大正《中国古代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戚)继光至浙(江)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请召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配合使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又以南方多薮泽(湖泊),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如图)。“戚家军”名闻天下。
——《明史·戚继光传》
材料三:我们今天继承的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清)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他三征噶尔丹,团结众蒙古部,把新疆牢牢地守住。他进兵西藏,尊崇达赖喇嘛。……他派兵进攻台湾,在澎湖激战,完成统一台湾的大业。他在东北收复雅克萨,组织东北各族人民进行抗俄斗争,和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保证我永戍黑龙江,取得了独立自主外交的胜利,为巩固东北边疆作出了重大贡献。
——舒乙《毛泽东谈康熙的三大贡献》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列举元朝采取因地制宜方式对边疆有效治理的史实。(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戚家军在抗倭斗争中取胜原因。(3)、结合材料三,指出“康熙三大贡献”是什么?(4)、综合以上材料,明清时期,中国在管理边疆过程中与元相比遇到的新问题是什么?康熙皇帝最终又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 -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校七年级(1)班分小组开展“探索中国传统节日”的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活动。
(1)、【第一小组:节日习俗】材料一
钦州守岁唐·张说
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旦来。
愁心随斗柄,东北望春回。
清代《迎春图舞龙年画》
乙卯重五诗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清代《龙舟盛会图》
根据材料一、判断第一组收集的材料对应的传统节日名称和节日习俗。(任写一个节日及习俗即可)
(2)、【第二小组:节日由来】材料二 小历:在上古时代,部落联盟的首领爱护百姓,深受百姓爱戴。传说尧死后,舜帝将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当作一年的开始之日,称为“元旦”或“元正”。
小史:上古先民在端午进行祭龙仪式,龙是中华民族的古老图腾,人们在这一天赛龙舟,端午节起源于先民对龙的崇拜。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节日来源的相关因素。请你设计一种展示探究成果的形式
(3)、【综合探究:节日发展】材料三 清明习俗的“不变”与“变”
不变
变
祭祖扫墓、踏春郊游、植树
祭奠烈士、鲜花追思
综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中国传统节日发展中蕴含的民族精神。
-
5、长城是古代中原王朝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以下图示有助于我们了解明长城( )A、抵御游牧民族进攻 B、维护整个明朝边防 C、集多种功能于一体 D、促进南北民族交融
-
6、【新中国外交】(1)、材料一 1955年4月,亚非29个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会议。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出席,在会上鲜明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呼吁各国撇开分歧,为反对殖民主义的共同利益而加强团结合作,受到了与会各国的赞同。会议最终对各项议题达成一致,形成了和平共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周恩来率代表团出席会议的目的。解释上述方针中“同”和“异”的含义。
(2)、材料二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摘编自统编版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
①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新时期中国又形成了怎样的外交布局?
②面对当今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你认为应该怎么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
(3)、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请以“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主题,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程中,从政治制度、经济政策、外交策略、民族关系、祖国统一、科技文化等角度任选内容,确立一个观点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
7、【图说历史】(1)、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国庆阅兵中受阅的核导弹方队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部队刚刚成立不久,接受检阅的炮兵部队使用的还主要是从国民党军队缴获的炮,以及一些土炮,只能打击地面目标。2019年10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国庆阅兵中接受检阅的导弹方队,已经是包括地空导弹、岸舰导弹、舰舰/潜舰导弹、反坦克导弹、核导弹等多种导弹在内的装备方队了。它们威武地通过天安门,向世界展示着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发展成就。我国的导弹可以打击地面目标,也可以打击空中和海上目标,可以在地面发射,也可以在水下发射,在保卫祖国安全上起着重要作用。
——摘编自统编版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
依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武器装备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这一变化的影响。
(2)、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我国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亩产比常规稻增加20%左右,杂交水稻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比例从1976年的0.38%增长到1984年的23%。
——依据《中国农业统计资料》
小路同学创作的宣传画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1976——1984年我国水稻总产量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原因。综合材料,说明这幅宣传画的喻义。
(3)、材料三邓稼先研制原子弹时使用的手摇计算机,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这台计算机只能进行加减乘除、平方数、立方数、开平方运算,输进数据后,手摇算出结果。中国科学家凭借这种简陋的运算工具,进行了无数次模拟计算和分析,经过整整三年,基本绘就出原子弹设计蓝图。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原因和意义。
(4)、材料四 随着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科技企业的崛起,美国开始了对华科技企业的种种打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随着我国科技强国的加快建设,美国正不断调整对华科技政策。中美科技的竞争仍在继续,智慧应对是我们的不二选择。——摘编自陈淑梅《中美科技竞争的态势与前景》
根据材料四,中国如何应对中美之间的科技竞争?
-
8、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材料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对于中国在任何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始终保持国家完整统一、促进各民族团结互助和发展进步,具有重大而长远的意义。……1999年,中央做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决定,支持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全面启动。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依据材料一,指出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概括这一趋势出现的因素。
(2)、材料二上图是阿文在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时拍摄的纪念照片,请写出阿文拍摄这张照片的时间。(年、月、日)澳门回归祖国25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跃升,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请分析澳门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三 两岸同胞期盼的时刻终于来临:2015年11月7日下午3时,海峡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双手紧握。……习近平在会面中再次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台湾无论哪个党派、团体,无论其过去主张过什么,只要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其核心意涵,我们都愿意同其交往。——摘编自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年11月8日
材料三中我们“愿意同其交往”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2022年发布的《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强调,我们要怎样解决台湾问题?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新时代青年应如何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9、下图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火车票的发展趋势,这一变化反映出我国( )A、市场经济体制正式确立 B、人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C、基础设施建设世界第一 D、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
10、近年来,我国快递业迅猛发展,业务量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2024年,我国快递业务量突破1300亿件。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B、互联网技术的应用 C、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D、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
11、“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下图是新中国不同时期的科技成就,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③④② D、③①④②
-
12、1964年,毛泽东对法国代表团指出:“我们做个朋友,做个好朋友。”“我们之间有两个根本的共同点:第一,反对大国欺侮……。第二,使两国间在商业上、在文化上互相往来。”这体现了新中国奉行( )A、多边主义 B、全方位外交 C、不结盟政策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13、歌曲《2035去台湾》被广泛传唱:“坐上那动车去台湾,就在那2035年,去看看那外婆澎湖湾,还有那脚印两对半……坐上那动车去北京,日夜思念啊在心中,去看看那天安门上太阳升,还有那雄伟的万里长城……”简单亲切的歌词表明了( )A、两岸同胞一家亲的心愿 B、台湾旅游值得你拥有 C、团结与互助的民族关系 D、对外开放是基本国策
-
14、1997年7月1日的一篇新闻报道中说,1841年1月英国侵略军将米字旗插上海岛,今天五星红旗在此升起。报道中对应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鸦片战争 香港回归祖国 B、第二次鸦片战争 澳门回归祖国 C、甲午中日战争 台湾回归祖国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香港回归祖国
-
15、到2022年,东盟连续23年成为广西最大贸易伙伴,2023年1—8月,广西与东盟进出口总额突破2000亿元、同比增长48.5%,占广西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47%。这反映了广西( )A、重视打造文化名片 B、对外开放不断深化 C、法治建设持续推进 D、不断加强科技创新
-
16、编制历史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好助手。对如图年代尺解读最全面、最准确的是(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发展 B、中国脱贫攻坚任务已经完成 C、中国跻身于世界科技创新强国 D、中国外交事业取得重大成果
-
17、1954年至1956年底,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其政策被誉为“创举”。原因是( )A、运用和平手段 B、实行互助合作 C、实现经济恢复 D、消灭剥削阶级
-
1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七年级某班同学围绕“走近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探究活动,请你一同参与。
【任务一 走近古代建筑】
布达拉宫
作为凝结着各族人民心血和智慧的古建筑群,布达拉宫既体现了藏式传统建筑风格,也吸收了中原建筑的梁架、斗拱、金顶、藻井等技艺和特色。宫内壁画在集中反映唐蕃使臣往来、迎娶唐朝公主等重大事件的同时,也大量记录了各民族民间往来互动的场景。
——车明怀《各族人民共同造就的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管见》
【任务二 走近科技成果】
——整理自刘颖《中国古代印刷技术的演变及影响》
【任务三 走近历史绘图】
郑和远航绘制的航海图(局部)
郑和船队不仅是传递和平信息的使者,还肩负着人类文明传播的任务。郑和所率领的船队,通过商贸交流、无偿赠予等多种方式,广泛传播了中华文化和艺术,促进了马六甲地区科学文化技术的兴盛。
——摘编自金开诚主编《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
(1)、结合所学知识,壁画中“迎娶唐朝公主”可能与什么事件有关?谈谈你如何理解布达拉宫是“凝结着各族人民心血和智慧的古建筑群”?(2)、结合所学知识,填出①所示朝代。并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印刷技术的发展特点。(3)、史料分文字史料、图像史料、口述史料等类型。请你据此判断上图属于什么类型的史料?它反映了郑和能七下西洋具备了什么条件?根据材料分析郑和七下西洋的影响。(4)、同学们在探究中分析了中华文明的特性,形成以下三种观点,请你选取其中一个观点,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总结提升。)观点①:中华文明在民族交融中不断发展。
观点②: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
观点③:中华文明在和平交往中焕发光彩。
-
19、农业、手工业、货币、交通和人口是古代经济发展的“晴雨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北宋初,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商品贸易活动日益繁荣,市场对钱币的需求量骤增。以致宋朝从一建国就面临着货币供给不足,及地区间货币流通被分割的局面……铁钱既笨重难携以致远,又因私铸多而流通受阻……当地一些既有信用、又有大量财富的巨富豪商,为交子在成都的最初发行提供了信用基础。此外,先进的印刷术,也为交子的印刷创造了便利的条件。
——《宋元纸币流通及其在世界货币史上的地位:兼论中西方货币史演变路径的差异》
材料三 清朝前期人口统计表
时间
顺治十八年(1661年)
康熙九年(1670年)
全国人口数
约1 914万
约1 939万
时间
乾隆八年(1743年)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
全国人口数
约16 445万
约31 328万
(1)、材料一中的三幅图片分别见证了怎样的盛唐气象?(2)、根据材料二,概括交子产生的时代背景。(3)、根据材料三的人口数据,指出有何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会带来哪些问题。 -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有参政的机会……我国的这一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图文资料
材料三 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明史》
(1)、材料一中的“这种制度”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指出该制度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一制度的进步性体现在哪里?(2)、材料二中图片所示的现象发生在哪个朝代?该现象的出现与统治者实施的哪一政策有关?该政策对材料一中的制度有什么促进作用?(3)、依据材料三指出明朝时该制度在考试内容和格式上的变化。该变化在教育方面有何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