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6-2017学年山西省阳泉市盂县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十七课英国工业革命同步练习
- 华东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人民政权的巩固同步练习
- 华东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五课新中国的外交同步练习
- 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电气时代的到来同步练习题
- 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工业革命新发展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十五课现代社会生活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七课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中东战争同步练习题
-
1、孙中山曾说,“我今只说一条:“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孙中山的这一主张可以在哪部文献中找到法律依据( )A、《南京条约》 B、《海国图志》 C、《马关条约》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2、中国近代史上,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破产的根本原因是( )A、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兴起 B、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C、包括义和团在内的中国人民的奋起反抗和不懈探索 D、清朝统治阶级的抗争
-
3、历史图示记忆法可以把文字变成直观的图表,将知识串联起来,帮助我们理清历史事件。下面图示可以帮助我们理清的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美、日侵略台湾
-
4、邮票是铭记历史的特殊方式之一。下侧邮票上正与法军战斗的是一位70多岁的老将。1885年,中法战争爆发后,他临危受命,率部与法军展开激烈战斗,取得镇南关大捷。这位老将是( )A、冯子材 B、刘铭传 C、李鸿章 D、曾国藩
-
5、下表是某地一场学术研讨会的活动安排。据此推测,此次研讨会的主题可能是( )
8:00-9:30
拜上帝会的传播之路
9:50-10:50
湘军的前世今生
11:00-12:00
天京陷落的悲剧是否可以避免
A、鸦片战争 B、五四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 D、义和团运动 -
6、“它被认为是农民革命的一个伟大理想,对于那些缺少土地、饥寒交迫的广大被剥削被压迫的农民来说,无异于是向他们展示了一个诱人的美丽的天堂。”材料中的“它”是( )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 C、《四洲志》 D、《天朝田亩制度》
-
7、根据表格,完成任务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请从表格中选出两或两个以上史事,并结合所学,自拟一个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8、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群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国难当头、瓜分危机迫在眉睫的关头挺身而出,单枪匹马地掀起了变法图存、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救国运动。这场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正在形成的过程中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十分单薄,远不是封建势力的对手。改良派所宣传的变法理论和主张建立君主立宪的国家体制是脱离现实的。仅仅依靠少数人的政治改革,不管改革家有多么精心的设计案,到头来总是难免破产。
材料二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能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材料三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的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游行。他们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五四爱国运动遍及20多年省100多个城市,在运动中,各地组织了学生、教职员、工商界、妇女界等群众,共同组成各界联合会。随着五四运动的发展,由于各界群众的联合行动,这场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了实现。
材料四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蒙受的屈辱阻碍了中国寻求西方模式的国家认同。五四知识界对西方的幻灭,伴随着亲苏俄的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许多中国人认为俄国革命是中国进行国家建构的唯一成功楷模。
(1)、以下结论是从材料中得出的,请在题目对应括号里填正确,违背材料意思的,请在题目对应括号里填不正确。A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是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
B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要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材料二中的“两位先生”分别指的是什么?说出从材料二第一段到第二段在文字表达形式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有何意义。概括指出第二段作者的观点(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回答 五四运动的性质是什么,材料三中哪一句口号最能全面体现其性质?根据材料三,归纳五四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概述五四运动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4)、根据材料四指出中国人的国家模式认同有何变化?(5)、综合上述材料,概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的时代使命。他们身上体现在哪些优秀的品质? -
9、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前,英国商人主要向中国输出毛、棉织品,从而中国输入茶、生丝等物,但英货在中国市场上销路不大,这是由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还有顽强的抵抗作用。在正常情况下,英国对中国的贸易发生逆差。从乾隆四十六年到五十八年间,中国茶叶输英总值是9626万元,同时期英国毛纺织品等货物输华总值1687万元,仅及中国输英低价的六分之一。因此,英国必须以大量的白银来抵付贸易差额。
材料二 我国传统的农历纪年法是以10天天干配对12地支形成的,60年一轮环。1840年庚子年,西方列强敲开了古老封闭的清王朝大门,是我国近代屈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对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1900年庚子年,八国联军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进犯北京,导致中华民族几乎丧国灭种。这场动荡被称为“庚子国难”。
材料三 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
(1)、以下结论是从材料中得出的,请在题目对应括号里填正确,违背材料意思的,请在题目对应括号里填错误,以上材料没涉及的,请在题目对应括号里填未涉及A英国货物在中国滞销是由于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抵抗。
B在正常的贸易情况下,英国对中国的贸易发生顺差。
C英国向中国输入的商品绝大多数是工业革命的成果。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这场战争指什么战争?为什么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八国联军扩大对中国的侵略”的直接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八国联军侵华“导致中华民族几乎丧国灭种”(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梁启超认为“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4)、请你为上述材料提炼一个主题,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怎样才能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
10、120多年前,中国面临瓜分的深重的民族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发起了一场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开启了中国的政治近代化。将维新变法作为政治近代化的开端的主要依据是( )A、维新派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B、变法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变法开办新式学堂 D、变法裁撤冗官冗员
-
11、1902年发行的儿童读物《启蒙画报》中的一幅图画。在一个书房里,墙上挂着火枪,中间站着一位意气风发的少年,正注视着桌子上的地球仪。图画作者意在( )A、肯定义和团运动的意义 B、宣传新式报刊的创办 C、激发救国图强的志气 D、颂扬全国学制的统一
-
12、这次革命并没有达到它所预期的目标。西方列强在中国的支配地位没有受到削弱,中国近代社会的基本矛盾一个也没有得到解决。革命的果实又落到旧势力袁世凯的手里。这次革命( )A、未能推动中华民族思想的解放 B、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 C、它宣告了延续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D、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
13、《英雄之城》是由王冰笛执导的武汉战“疫”全景纪录片。钟南山院士称赞武汉“本来就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武汉曾爆发了( )A、萍浏醴起义 B、安庆起义 C、黄花岗起义 D、武昌起义
-
14、下图为维新变法期间各地创办的重要报刊。这些报刊( )A、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B、推动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C、主要宣传民主共和进步思想 D、为变法成功奠定了理论基础
-
15、有人说,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给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鸦片贸易合法化 C、列强获取大量赔款 D、抢劫并烧毁圆明园
-
1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文明起源】
黄帝陵
人物:黄帝
事迹:
【文字之源】
材料一
【圣人之思】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道家
1、
“道”;“无为而治”
庄子
顺应自然;保持独立人格
墨家
墨子
2、
3、
4、
“仁”;为政以德
孟子
5、
6、
韩非子
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
【传承之路】
材料二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1)、黄帝陵是纪念黄帝的重要建筑。请从人物经历、主要贡献等方面,介绍黄帝的事迹。(2)、刻写在材料一文物上的文字被称为什么?由此文物可以推断,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哪个朝代开始?(3)、结合所学,把表格内容补充完整。(4)、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17、社会变革·农业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所使用的主要生产工具
图一 骨耜 图二 铁制农具
材料二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
材料三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为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率蜀地人民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都江堰。在途经灌县的岷江修鱼嘴,分为内、外江,调节两江水量,枯水季节将水调入内江,以利灌溉;涨水季节将水调往外江,保证灌县县城的安全。
——摘编自赵毅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从图一到图二农业生产工具的变化。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2)、根据材料二,归纳商鞅变法的经济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带来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概述都江堰的作用。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促进农业发展的因素。 -
18、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A 元谋人上门齿化石 图B 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
材料二 定居不是靠狩猎和捕鱼的运气.或靠野果的零星收获来满足日常生活之需。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把食物储藏在粮仓里和畜圈里,因而他们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
元谋人使用的石器 北京人居住的洞穴 河姆渡人的水稻遗存 半坡人种植的粟
材料三 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民众的权力。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
材料四 时空观念
(1)、从材料一中图A可以看出,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依据是什么?依据图B中的两件文物,你能推测出山顶洞人掌握了哪些生产和生活的技能?(2)、材料二中,哪些先民过上了定居生活?依据材料二简述你的理由。(3)、材料三反映了西周的什么制度?该制度下诸侯要对周天子尽哪些义务?(4)、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位于材料四时间轴中的哪两个阶段?(写出对应字母符号即可) -
19、下表中该单元的主题是( )
第二单元___________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第7课 百家争鸣
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原始的农耕社会 C、华夏之祖的传说 D、奴隶制王朝更替和向封建社会过渡 -
20、成语往往蕴含着重要的历史信息。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A、奴隶制度开始形成 B、封建制度正式确立 C、诸侯争霸战争不断 D、生产技术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