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917年,胡适提出了“不用典”“不用套语”等主张,陈独秀号召用“国民文学”取代“贵族文学”。由此可知,胡适和陈独秀希望(     )
    A、保留旧文学 B、提倡民主科学 C、普及白话文 D、抨击旧道德
  • 2、大约在1914—1918年间,中国农户减少1500多万户,耕地减少26000多万亩,陆军增加92万多人,军费增加5000多万元。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B、北洋军阀割据混战 C、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D、帝国主义列强侵略
  • 3、宋教仁于1913年3月20日,由上海前往北京策划组织第一届责任内阁,被刺杀于上海火车站。该案发生后,革命党人发动了(       )
    A、辛亥革命 B、二次革命 C、护国战争 D、护法运动
  •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这些规定旨在(     )
    A、保证总统权力 B、宣传自由和平等 C、维护民主共和 D、限制参议院权力
  • 5、以下是中国近代某位历史人物的年谱(部分)。空白处的内容应为(     )

    A、在澳门广州行医 B、流亡海外发展革命组织 C、创办《民报》 D、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 6、小张想约同学们放假时一起去参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的革命遗址。他们应该去(     )
    A、武昌 B、广州 C、南京 D、北京
  • 7、历史老师在上课时,出示了如下诗句“一伙功夫汉,喧嚣义和团……反帝掀风暴,扶清卷巨澜……”。下列口号与此诗句内涵相符的是(     )
    A、“扶清灭洋” B、“救亡图存” C、“振兴中华” D、“取消二十一条”
  • 8、《申报》1895年5月10日载:“昨接京电悉,公车孝廉千余人,上书二万言,力据议和,叩求都察院代奏。足见圣朝养士之隆,亘古所罕。”其所报道的是(     )
    A、金田起义 B、中法战争 C、公车上书 D、成立同盟会
  • 9、对下图的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 B、中国与周边的国家联系密切 C、图中的黑熊代表的是法国 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 10、有一位观众看了电视剧《北洋水师》后填词:“倭寇疯狂,北洋沉溺,输赢分晓,恨当时腐败,官荒国是,赔民泪,缘无道……”其中“北洋沉溺,输赢分晓”指的是(     )
    A、丰岛海战 B、平壤战役 C、威海卫战役 D、旅顺战役
  • 11、他认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力主收复新疆。他不顾年老体弱,亲率大军收复伊犁。进军途中,他让士兵抬着棺材同行,表明誓死抗击俄国、收复伊犁的决心。他是(     )
    A、左宗棠 B、李鸿章 C、邓世昌 D、曾国藩
  • 12、洋务运动兴办了许多新型的工矿企业,产生了新型的职业人士。那些出洋留学的人士归国,大多也成为陆军、海军、学堂和外交部门的领头人。这说明洋务运动(     )
    A、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入侵 B、巩固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培养了一批近代化人才
  • 13、近代有人主张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提出这一主张的是(     )
    A、资产阶级革命派 B、农民阶级 C、资产阶级维新派 D、地主阶级
  • 14、《安德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中记载:“1839年的这场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材料中的这场运动是指(     )
    A、虎门销烟 B、永安建制 C、洋务运动 D、义和团运动
  • 15、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韩非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

    ——孙立群《解读〈韩非子〉》

    材料二

    (1)、材料一中的韩非是哪一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结合所学知识,请指出是哪位皇帝将韩非所提出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理论变为了现实?
    (2)、材料二中的皇帝为了使江山永固,世代相传,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图1中①空缺处应该填什么官职?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该皇帝又推行了什么制度?
    (3)、材料二中图2和图3描述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王朝二世而亡,江山世代相传的美梦落空,你认为造成这种结局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 16、

    某校七年级历史学习小组的同学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为题,通过资料搜集和整理,开展了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完成。

    【时空定位】

    材料一

    (1)春秋时期位于上面时间轴中的哪个阶段?(写出对应字母符号即可)

    【经济发展】

    材料二

    (2)上图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方面出现了什么变化?

    【思想活跃】

    材料三   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动之外更注意于教育,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

    ——钱穆《国史大纲》

    (3)材料三中所描述的人物是指谁?他“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的具体行动是什么?

    【社会变革】

    材料四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田间纵横的小路),急(积极)耕战之赏,……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商鞅虽死,而秦法未败”⋯⋯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4)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中所反映的商鞅变法的内容?商鞅因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最后惨遭车裂而死,所以有人说商鞅变法是失败的。你是否赞同该观点?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简要说明理由。

  • 17、政治制度是古代政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既有延承也有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总是引用尧和舜的话,因为他们不把帝国据为自己的世袭财产。虽然他们的政府名义上是君主专制的,但事实上却是民主的,这就是孔子为什么要赞誉他们。

    ——孙中山

    材料   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篇》

    材料三   周灭了商,席卷整个中国北方⋯⋯靠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周王还授权给一大批诸侯,这些诸侯大部分是国王的后裔和亲戚,但其中也包括一些承认周宗主权、与国王没有血缘关系的国王亲信和地方贵族。

    ——摘编自(美)费正清等《中国:传统与变革》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赞誉尧、舜统治的原因,并结合所学指出尧舜时期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天下为家”的制度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周初推行分封制的背景,并指出周王分封的对象有哪些?
  •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存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1)、材料一中,图1、图2所示远古人类均生活于什么石器时代?图2所示的古人类距今约70万—20万年,他是哪一原始人类?
    (2)、材料二中,图3反映我国原始居民已经进入农耕时代,请从“农作物种植”方面举一例说明。
    (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传说中的哪两个人?
  • 19、成语“休养生息”是指在大动乱、大变革之后所采取的减轻人民负担,恢复生产,安定社会秩序的措施。汉初统治者采取该政策后出现了(     )
    A、武王伐纣 B、商鞅变法 C、文景之治 D、光武中兴
  • 20、广播里在播放一部人物评书,其中提到:斩蛇起义、约法三章、打败项羽、建立汉朝。这部评书说的应是
    A、嬴政 B、刘邦 C、陈胜 D、韩信
上一页 942 943 944 945 94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