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4世纪前后欧亚主要商路                                                                             新航路的开辟示意图

    材料二   开辟新航路的著名航海家

    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

    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

    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

    姓名:迪亚士。

    航线:葡萄牙→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贡献:打开了绕道非洲南端通往东方的航路。

    材料三   欧洲的影响决定性地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平衡。1500年以后,欧洲在世界范围内异军突起⋯⋯欧洲影响力的扩大有助于全球性的交通、通信和交流网络的建立。跟随着欧洲探险者漂洋过海的各种动植物、疾病和人类群体在世界范围内散播开来,在错综复杂的贸易网络中诞生了一个世界性的经济体系。虽然传染病使成千上万的人丧生,但是粮食作物和牲畜品种的广泛传播也带来了人口的急剧膨胀。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与14世纪欧亚主要商路相比较,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联系方式有何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变化的直接原因。
    (2)、综合材料一、二,任选材料二中一位航海家仿照如上示例设计一张人物名片(迪亚士除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围绕“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 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亚历山大历时十年的东征过程中,古希腊美术从本土走向外部世界。东征期间,亚历山大在北非至南亚次大陆建立起几十座希腊文明城市,在东方,但凡有新城市建立,就会有希腊、马其顿人居留下来,就会有古希腊建筑、雕塑出现……

    ——摘编自周墨兰《亚历山大东征与古希腊美术东传》

    材料二   罗马法由最初的城邦法即市民法,发展到调整帝国境内各民族成员之间关系的具有世界主义精神的万民法,是与罗马的政治发展即由一个城邦向地中海世界霸主转变息息相关的。罗马法的世界主义精神适应了罗马对被征服地区进行政治统治的需要。

    ——摘自杜玲《罗马法的世界主义精神探源》

    材料三   罗马文化可以分为3个发展阶段:第一,建立城邦之初,罗马人从模仿吸收的角度,开始城市建筑和公共工程。第二,从公元前4世纪起,他们随着对外扩张,开始接触外来的东方文化、希腊文化,逐渐表现出既注重坚固实用,又追求美观造型的倾向。第三,共和后期到帝国初期,以拉丁文学为标志的文艺创作开始起步,并走向繁荣,罗马人迎来了文化史上的“黄金时代”。

    ——摘编自张海莉《浅析罗马文化及其建筑艺术》

    (1)、根据材料一,指出促使“古希腊美术从本土走向外部世界”的历史事件?并分析这一历史事件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罗马法由市民法发展为万民法的历史背景。分析罗马法被赋予“世界主义精神”的进步意义。
    (3)、材料三反映了罗马文化怎样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任意列举一例罗马文化吸收借鉴外来文化所建造的代表性建筑。
  • 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据《日本书纪》记载,608年,日本第二次派遣隋使,并在向隋炀帝递交的国书中写道:“东天皇敬白西皇帝。”这是日本史书中第一次出现“天皇”一词。

    ——统编教材《世界历史》九上相关史事

    1970年,陕西省出土了日本“和同开珎”银币五枚,其形制跟唐朝铸造的“开元通宝”相似。

    材料二

    材料三   伴随着阿拉伯商人与不同地区商人的货物贸易,很多手工业技术也随着商业活动的频繁往来开始在贸易的双方之间交流,比如造纸术、印刷术的传播,就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欧洲社会。

    ——摘编自殷实《论中世纪阿拉伯文化的对外传播》

    (1)、材料一图文信息共同印证了哪些历史史实?结合所学知识,请再列举一例世界古代相关史实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拜占庭帝国与阿拉伯帝国对东西方文明交流作出重要贡献的有利因素。(至少2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阿拉伯人的贡献?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明交流的认识。
  • 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下图为胡夫金字塔,原塔高约146米,每边边长约为230米。墓室原建在塔底,后又在塔内的中部建了墓室。此金字塔的入口在塔北面离地面13米处,呈三角形,从而使塔身的重量均匀地散开,不致将通道口压垮。

    金字塔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材料三   文字内容:古巴比伦社会分为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等级;把奴隶与牛、羊、驴相提并论,用法律形式肯定了奴隶与牲口同等的地位;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

    《汉谟拉比法典》石柱

    (1)、请观察材料一三幅地图阴影部分,填充下面表格内容。

    图名

    图1

    图2

    图3

    所示文明

    古埃及文明

    其共同点

    (2)、结合材料一地图,请从文明起源的角度设计一个教学问题。
    (3)、结合材料二中的信息及所学,从历史价值的角度对胡夫金字塔以评价?
    (4)、从材料三《汉谟拉比法典》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古巴比伦社会哪些信息?该法典有何历史价值?
  • 5、某同学参考《艺术品鉴》期刊制成如下书签。下面对书签中画作的历史价值解读正确的是(     )

    《蒙娜丽莎》成功塑造了佛罗伦萨一位商人妻子的妇女形象。画家结合希腊古典主义庄重、典雅的表现规范,以柔和细腻的笔调,描绘了迷人的微笑,将光影与空间有机结合,使得画面和谐、统一。

    《蒙娜丽莎》

    A、甲:保存了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遗产 B、乙:反映了西欧封建庄园的社会风貌 C、丙: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审美追求 D、丁:见证了意大利城市工商业的繁荣《蒙娜丽莎》
  • 6、14世纪的西欧出现如下现象:在西欧一些地方土地不断集中,建立租地农场,雇佣少地或无地的农民耕种;在意大利许多自治城市里,商人投资开办作坊,雇用一些行会手工业者和零散工人工作。这些现象共同反映了(     )
    A、西欧城市重新兴起 B、市民阶层逐渐形成 C、租地农场开始出现 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 7、课堂上老师对如下图片进行了说明,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日本(     )

    说明:源赖朝在承认皇权的同时,在镰仓建立起了武士政权。镰仓幕府以武力为支柱,左右国政,天皇仅是听命于将军的“治天之君”。

    源赖朝

    (1147—1199)

    A、武士集团出现 B、社会性质转变 C、走向对外扩张 D、天皇权力旁落
  • 8、拜占庭帝国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下图体现了拜占庭文化的特点是(     )

    A、兼收并蓄 B、神权至上 C、坚守传统 D、自主创新
  • 9、腓特烈一世接受博洛尼亚大学部分师生的请求而颁布的《完全居住法》中有一条规定是:“学者们免受地方法官的司法审判;在特殊的案件中,任何被传唤出庭的学生都可选择是由自己的教师审理还是由主教审理。”这表明中世纪大学(     )
    A、为了迎合教会而设立 B、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 C、与城市发展相互促进 D、拥有一定的自治权利
  • 10、根据西欧庄园内某一居民的介绍可知,这位人物的身份是(     )

    介绍:独立的小生产者,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财产,有份地保有权,可独立耕作份地。

    A、自由农民 B、庄园领主 C、庄园管家 D、庄园佃户
  • 11、与以下示意图相对应的历史现象是(     )

    9世纪兴起

    11世纪遍布欧洲

    13世纪达到顶峰

    14、15世纪瓦解

    A、封建行会 B、城市自治 C、西欧庄园 D、欧洲大学
  • 12、某同学制作了表格,与表格内容有关联的是(     )

    时间

    事件

    481年

    由克洛维建立

    511年

    版图延伸至高卢南部,及莱茵河以东至多瑙河之间的大部分地区

    537年

    领土延伸至地中海北岸

    A、西罗马帝国 B、拜占庭帝国 C、法兰克王国 D、查理曼帝国
  • 13、民主政治制度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精华,是人类社会自我完善的必由之路。罗马帝国时期,屋大维首创的政治形式是(     )
    A、世袭制 B、君主专制集权制度 C、元首制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14、如图是一枚罗马货币,上面绘有罗马公民大会在围成椭圆形的栅栏内进行投票的场景。据此推测,这枚货币的铸造时间是(     )

    A、罗马城邦时期 B、罗马共和国时期 C、罗马帝国时期 D、东罗马帝国时期
  • 15、苏美尔人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创造了如下泥版中的文字,用以记录商业交易和税收征缴的情况。这一“文字”是(     )

    A、象形文字 B、甲骨文 C、楔形文字 D、拉丁文
  • 16、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早期国家向大一统国家发展,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剧烈动荡和社会变革的转型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下图

    诸侯国

    事件

    措施(部分)

    魏国

    李悝变法

    “食有劳而禄有功”,根据功劳和能力选官。

    楚国

    吴起变法

    “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逐步废除旧贵族世官特权。

    秦国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宗室贵族如果没有军功,不能享受公族特权。

    图2

    (1)材料一中图1反映的是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 根据所学知识,写出图2表格中①的事件名称,并简述该事件的历史作用。

    材料二 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使农业的深耕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粮食产量有了明显的增长,人口也不断增多。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2)根据材料二,分析指出春秋后期农业生产获得发展的原因。

    材料三 战国时期的各个学派,人们总称之为诸子百家。各派各家都著书立说,议论政治,既互相批判,又互相影响,在学术思想领域内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各种学术思想,成为以后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源头。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3)材料三中“在学术思想领域内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在历史上称为什么? 请你列举一位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及法家的主要思想。
    (4)请你从下面两个观点中任选其中一个,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至少列举两个史实,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总结提升。)

    ①观点1: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变革。

    ②观点2:变革创新推动社会发展。

  • 17、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历史学习小组围绕“秦的建立与灭亡”开展探究学习,请你一起参与完成任务。

    【任务一 秦统一天下】

    材料一 如下图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从图1到图2的变化是由谁筹划并最终在哪一年完成?在图2方框A处填入正确的内容。

    【任务二 秦万世开基】

    材料二 为了防止再次分裂,秦始皇从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出发,实行郡县两级行政管理体制。郡是秦朝地方机构的最高一级政权,长官为郡守,由中央任免,主管一郡的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事务。……秦朝在郡下设县,万户以上的县设县令,不足万户的县设县长。作为县级的最高长官,县令或县长的职责是主管一县的治安、刑讼及赋敛徭役等政务,由中央任免。

    ——摘自中国历史七上《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2)根据材料二,写出秦朝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分析指出该行政制度下两级行政长官的主要职责。

    材料三 如下图

    图3:秦统一文字

    解说词:战国时期,七国的文字书写各异,对秦统一后的国家治理很不利。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人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文字的统一,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图4:

         解说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参照图3示例,给图4定一个合适的标题。并给图4写一份解说词。

    【任务三 秦速亡反思】

    材料四 秦朝的赋税主要有田租、口赋、杂赋三种。田租即土地税,严重时到了“收泰半之赋”,即这些赋税加到一起要占去农民获物的三分之二。

    秦朝的刑法十分残酷,执行方式五花八门,除了有十多种死刑,还有很多残害身体的肉刑,如墨刑(在脸上或身体其他部位刺字后涂上墨)、劓刑(割掉鼻子)、判刑(砍脚)、宫刑(割掉生殖器)等。

    ——上述材料均摘自中国历史七上《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4)依据材料四,归纳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分析指出秦朝的迅速灭亡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 18、

    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所孕育的伟大祖国、伟大民族,永远是全体中华儿女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所系。走进历史,一起探究中华文明的起源。

    【人类起源创文明】

    材料一 如下图

    (1)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它的遗址位于图1中的_____处(填字母。)。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它位于图1中_____处(填字母。)。观察图2,指出远古人类已经掌握了哪两种技术?

    【农业发展奠文明】

    材料二 两则笔记

    笔记一:图片史料

    笔记二:文字史料

    人类的祖先发现一些谷类可以在土地上栽种,捕获的小动物可以在家中饲养,年深日久,终于进入“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农业时代,这样,人类由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逐渐开始定居生活、在农闲时改进工具,逐渐跨入文明的大门。所以,农业是文明之母。

    ——摘编自《星罗棋布的氏族部落》

    (2)根据所学知识,写出笔记一中图3和图4两种建筑样式的名称。根据笔记二,指出原始农业出现的主要表现。

    【早期国家诞文明】

    材料三 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了中华文明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

    文明标准

    考古发现

    国家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而判断国家形成的标准:一是阶级的严重分化,二是强制性的权力系统的设立,以保证公共工程、宗教祭祀等活动的举行。

    ——摘编自王巍《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良渚古城距今5300~4300年。古城中部有一个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古城北面有一个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出土了用于宗教祭祀的玉琮、玉璧等随葬品,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形成鲜明对比。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节选)

    (3)阅读材料三中的“文明标准”,指出判断国家形成的标准。依据材料三“考古发现”的内容,说明“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了中华文明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

  • 19、“(陈胜、吴广戍边的队伍)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期。误期,按照秦朝法令,都要被斩首。”这段话与大泽乡起义的关系是(     )
    A、没有雨就不会爆发农民起义 B、大雨成为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 C、大雨加速了农民起义的爆发 D、道路通畅就不会引发农民起义
  • 20、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下列哪个节日是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而设立的(     )
    A、清明节 B、端午节 C、七夕节 D、中秋节
上一页 940 941 942 943 94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