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孙中山说:“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孙中山抨击的是(     )
    A、袁世凯复辟帝制 B、清朝君主专制统治 C、军阀割据纷争 D、护国战争
  • 2、“当时,众多贤能之士认为西方国家之所以强盛并欺凌我们,仅仅是因为他们拥有铁甲战舰和枪炮。至于他们的学术、制度、文化等方面,则几乎无人关注。仿佛只要我们也拥有了铁甲战舰和枪炮,就可以抵御那些外族的侵略了。”这一言论(     )
    A、反映出洋务运动存在缺陷 B、批评洋务运动冥顽不化 C、反映出不同思想的激烈交锋 D、是洋务运动的宣传思想
  • 3、观察下列表格,导致列强在中国办厂数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1898年

    1900年

    列强办厂数目(个)

    800

    1231

    A、开辟五口通商 B、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清政府赔偿白银2亿两
  • 4、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担心波及其势力范围长江流域,遂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后由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南方更多督抚加入进来,和各参战国商订协议,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决依条约保护”。材料体现出清末(     )
    A、中央权力式微与地方权力扩大 B、地方割据势力兴起 C、帝国主义策动中国分裂 D、洋务派与帝国主义势力勾结
  • 5、19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都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但近代中国在发展海军方面并未真正认识到这一世界大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呈现出“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态。这体现出近代中国(     )
    A、发展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 B、主动与世界联系在一起 C、自觉意识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性 D、发展海军顺应历史大潮
  • 6、“据统计,从光绪十一年四月起至光绪二十一年四月止的十年中,整个三海大修工程(慈禧归政后颐养之地)的经费总额约为600万两,其中从海军衙门经费中挪用436.5万两”。材料可以佐证(     )
    A、清朝海军实力弱小 B、北洋海军支出过多 C、清朝政府腐败不堪 D、甲午海战必然爆发
  • 7、某中学历史社团的同学们在排练课本剧,下面是他们的剧本(部分)。剧本中的台词符合史实的是(     )

    旁白:1896年,北京城一茶馆里有四位中国人正在聊天。

    小王:我看见“戊戌六君子”被捕遇害。

    小李:我参加过公车上书。

    小张:我看见东交民巷都是洋人居住。

    小孙:我阻击过八国联军。

    A、小王 B、小李 C、小张 D、小孙
  • 8、在梁启超看来,太平天国的失败还因为当时处于“外族势力侵入之时代”,这一时代背景使得“旧政府借外族之力以倒革命军……李鸿章之以戈登灭洪秀全”。材料强调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     )
    A、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 B、遭到中外势力联合绞杀 C、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 D、高层军事将领决策失误
  • 9、鸦片战争中,陈连升父子英勇喋血沙场;关天培在虎门悲壮殉国;定海三总兵血战六昼夜为国捐躯;陈化成在吴淞英勇殉国。他们的行为(     )
    A、打击了法军的侵略气焰 B、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C、保卫了国家的领土完整 D、展现出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
  • 10、中国古代改革与制度创新推动了历史进程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西周的制度创新】

    材料一   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周代贵族等级分为①②③④。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战国的重要改革】

    材料二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其徭役),事末利(工商业)及怠惰而致贫者,举以为孥(奴隶),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享受特权)

    ——《史记商君列传》

    【秦朝的改革创新】

    材料三

    秦始皇为表示皇帝的独尊地位,规定皇帝自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诏”,印章称“玺”,其他人都不许用,对皇帝的名字也要避讳。这些规定被历代王朝沿用。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图一   

                                               统一文字

                                                    图一

    材料四   秦统一后,国土辽阔,最初设置36郡……后来随着疆域的开拓,又设……5郡。除内史管理的京畿地区外,秦有41郡。郡下设县……秦县的数量大约有一千个。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实行这一制度后形成的贵族等级名称。
    (2)、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从材料中找出此事件的措施?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的权利?并指出图二统一之后的文字名称及其作用?
    (4)、根据材料四指出秦朝在地方实行的制度是什么?地方长官是由谁任命的?这一制度有何深远影响?
    (5)、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思考,请谈你的感想(言之有理即可)。
  • 11、改革创新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材料二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1)、材料一提到的春秋时期率先称霸的人物是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他称霸打出的政治口号是什么?
    (2)、材料二中“卫鞅”指的是谁?
    (3)、材料三中哪些措施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哪些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秦国这次变法产生的历史作用是什么?结合当前改革开放,谈谈商鞅变法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什么?
  • 12、夏、商、周是我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时期,社会经济和文化取得了巨大飞跃。某兴趣小组以“王朝更替·制度创新”为主题进行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材料一

    朝代

    建立时间

    开国君主

    重大事件

    A

    约公元前1600年

    盘庚迁殷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B

    C(武王伐纣)

    材料二

    朝章国典,制度创新

    ①尧舜禹时期.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②从启开始,王位按照家族血缘关系世代继承下去

    ③周王朝通过“授民授疆土”而确立的社会等级制度

    ④秦朝开创的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1)、请完成表格内容

    A:B:C(写出周武王灭商的战役名称)

    (2)、写出材料二中序号①②③的制度名称

    (3)、通过夏、商、周时期王朝更替的探究,你有哪些感悟?
  • 13、人类采取多种方式适应自然、征服自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疏三江五湖,以利黔首。(译文:疏浚大河,挖开被堵塞的地方,凿开龙门。治理疏通三江五湖,让其水流顺利注入东海,用这种方式使老百姓受益。)

    ——《吕氏春秋•古乐》

    (1)、材料一是我国原始居民适应自然、征服自然的结果。写出图1、图2的房屋分别出现在什么流域。并说说这两种建筑样式不同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二记述的治水人物,并指出他的治水方法。
  • 14、吕思勉先生曾说:“秦的统一、绝不全是兵力的关系。我们须注意:此时交通的便利,列国内部的发达,小国的被夷灭,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本有趋于统一之势(     )
    A、军事实力决定政权归属 B、交通便利是统一的决定因素 C、秦的统一是历史的偶然 D、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 15、如图在江西新干出土的商代文物“双面神人青铜头像”,上管下銎,礼天通地(     )

    A、早期国家高度发达的文明 B、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 C、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D、春秋时期农业工具的发展水平
  • 16、孟子提出“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要求统治者推己及人,把这种血缘感情运用到政治上来,这所体现的核心思想是(     )
    A、仁政 B、法治 C、礼治 D、兼爱
  • 17、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社会急剧变化,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该思维导图所探究的主题是(     )

    A、夏商周的更替 B、西周的兴衰 C、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D、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 18、孟子是战国时期的伟大思想家,他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同时还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下列政策或措施最符合这一思想的是(     )
    A、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B、汉武帝组建骑兵北击匈奴 C、唐太宗减省刑罚轻徭薄赋 D、宋太祖加强皇权重文轻武
  • 19、“君子敬而有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一观点属于(     )
    A、道家 B、法家 C、儒家 D、墨家
  • 20、对火的使用和控制是人类第一次对自然力的支配。以下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物证是(     )
    A、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B、贾湖碳化稻粒 C、三门峡出土的彩陶盆 D、双槐树出土的玉蚕
上一页 938 939 940 941 94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