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某剧准备把古代两河流域国王汉谟拉比搬上荧幕。下列哪个镜头可能在剧中出现(     )

    ①修建哈拉帕遗址                                     ②于公元前18世纪在位

    ③完成了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   ④统一了古代印度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 2、《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古老的史诗,是古代两河流域的优秀文学作品,这部文学作品展示给我们的古老文字是( )
    A、象形文字 B、甲骨文 C、楔形文字 D、青铜铭文
  • 3、为开阔学生视野,定西市某学校组织了“云研学·走进非洲”活动。通过该活动,同学们了解了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尼罗河以及尼罗河两岸的风土人情。他们最有可能看到(     )
    A、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 B、哈拉帕文明遗址 C、雅典帕特农神庙 D、罗马万神庙
  • 4、世界政治格局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又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国家的对外政策也在根据国际形势不断进行调整。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见下图年代尺

    材料二   1999年二十国集团成立,成员国除西方七国以外,包括中、俄、印、巴西、南非等新兴国家。

    2000年,欧盟国内生产总值已大体与美国相当,成为在经济领域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经济体。

    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遭到传统盟友法、德等国的坚决反对。

    2008年,美元已无法再占据二战后唯一世界货币的地位。

    201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位列世界第二位。

    ——《世界现代史(第二版)下册》

    材料三   2010年代至今,特朗普政府上台后,美国对华政策再次发生了剧变。特朗普政府将中国视为经济竞争对手和战略威胁,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措施。这包括对中国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限制中国科技企业的发展、挑拨台海与南海局势、加强对中国的军事压力等。此外,美国还加强了与盟友的合作,试图形成对中国的联合战略。

    ——《中美建交以来,盘点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

    材料四   面对“强起来”的中国,国际社会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的和平崛起之后是什么?”如果能耐心静心地读一读这些关于友谊与合作的中国故事,如果能客观理性地看一看这些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中国方案、中国行动,便会更加确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路上的新时代中国,所走的是一条和平发展的大国崛起新路,所致力开辟的是一个命运与共、美美与共的人类新未来。

    ——《领风踏浪启新程——2023年年中中国元首外交回眸》

    (1)、根据材料一中的年代尺,写出A、B处最终形成的国际格局的名称?
    (2)、材料二反映了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指出特朗普政府对中国采取的强硬措施有哪些?
    (4)、依据材料四,概括“强起来”的中国所走的是一条什么道路?
  • 5、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当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并发展之后,资产阶级必然致力于实现自己对世界的统治。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导致英国迅速崛起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在(1688年)宫廷政变之后,英国迅速建立起了一个适合国情和生产力发展的政治体制。这个体制保证了英国社会有一个相对宽松与和平的环境,从而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强国之鉴》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俄国和日本改革(部分)

    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有权选择职业和拥有财产。地主不得买卖农奴、干预农奴生活。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口号下,政府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高征地税等手段进行大规模原始积累,建立了一批以军工、铁路、航运等为重点的国营企业。

    (1)、材料一中,英国确立的政治体制是什么?是通过哪一法律文献确立的?
    (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二中俄国和日本两国改革的名称分别是什么?改革后,两国对外都走上了什么道路?
    (3)、结合所学知识,为以上两则材料归纳一个主题。
  • 6、史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依据。我们所接触到的史料按照不同的标准可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或第一手史料、第二手史料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是收藏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的世界名画

    材料二   15世纪初,古希腊天文学家、地理学家托勒密的《地理学指南》一书被翻译成拉丁文,地圆学说逐渐流行开来。航海家们凭借常年的航海经验,也注意到当扬帆出海的船只慢慢隐没在地平线时,最后消失的总是桅杆,而船只归航时,又总是桅杆最先映入人们的眼帘。这说明水面在近处看是平的,但从大的范围看,应该是圆的。

    ——部编版《世界历史上册》

    材料三   在美洲被征服的过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更悲惨的是,新大陆没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疾病毫无免疫力,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亡的数量可能更大,有的村子因此整个灭绝。据估计原来有1000万到2500万人口的新西班牙(阿兹特克帝国),到17世纪初只剩下不到200万人,同时期印加人从约700万减少到只有约50万……随着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劳动力来源日趋紧张,于是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

    ——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

    (1)、材料一中这幅油画是哪次思想解放运动的代表作?
    (2)、依据材料二,指出新航路开辟的地理学条件是什么?哪位航海家第一次证明了这种说法的正确性?
    (3)、依据材料三,概括欧洲征服美洲的后果有哪些?
    (4)、以上三则材料中,哪一则属于实物史料?哪一则材料体现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与罪恶?
  • 7、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劫持3架飞机,两架撞向纽约的标志性建筑世界贸易中心双塔大楼,一架撞向美国国防部所在地五角大楼。恐怖分子劫持的第四架飞机坠落在宾夕法尼亚州。这段话描述的是“9.11”事件的(     )
    A、背景 B、经过 C、结果 D、影响
  • 8、下面时间轴展现的主题是(     )

    A、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 B、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C、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D、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 9、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愤怒,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开始逐渐走向联合。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的标志是哪个文件的签署(     )
    A、《慕尼黑协定》 B、《联合国家宣言》 C、《波茨坦公告》 D、《开罗宣言》
  • 10、1920年底,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逐渐平息。但是,工厂停工,农业产量急剧下降,饥荒严重。面对严重的危机,列宁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是(     )
    A、实施新经济政策 B、建立苏联 C、实行两个五年计划 D、颁布新宪法
  • 11、如图是1925—1939年美国、德国和英国三国劳动力人口失业率变化对比表,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哪种说法正确(     )

    A、①是美国,1933年—1937年失业率下降是因为实行了罗斯福新政 B、②是德国,1925—1939年失业率变化较小是因为建立了法西斯专政 C、③是美国,1932—1939年失业率快速下降是因为实行了罗斯福新政 D、③是英国,1929—1939年失业率下降是因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整
  • 12、美国某网站进行“最受欢迎的美国总统”调查活动。调查结果公布后,受到了美国黑人网民的严重质疑。他们普遍认为,一个维护了联邦统一且改写了美国黑人历史命运的卓越总统,票数不可能太少。请问黑人网民支持的这位总统最有可能是(     )
    A、华盛顿 B、林肯 C、罗斯福 D、奥巴马
  • 13、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有的帝国崩溃,分裂成若干欧洲小国。请比较以下两幅欧洲地图,选出一战后崩溃、分裂的国家是(     )

    A、法国 B、罗马尼亚 C、奥匈帝国 D、波兰
  • 14、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期间,建立了一系列的英式学校。学校在教授语言的同时,也传授工作的技能,受到欧洲人和本地人的欢迎。进入到19世纪中叶,学校数量大增,规模扩大,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结构和管理模式,确立起了印度□□的现代体系。□□应是(     )
    A、政治 B、经济 C、文化 D、教育
  • 15、英国的租地农场出现得最早,也最典型。在租地农场,土地所有者出租土地,有的提供一部分经营资本;经济实力较强的实际经营者承租土地,提供种子、牲畜、农具和其余资本,使用少量雇佣工人来耕种土地。租地农场的建立者是(     )
    A、领主 B、农奴 C、富裕农民 D、城市居民
  • 16、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得以存续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材料一:“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

    材料二:“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陈寅恪《宋史职宫志考正》

    材料三:1915年,《青年杂志》在发刊词中称:今日之社会制度、人心思想,悉自周、汉两代而来——周礼崇尚虚文,汉则罢黜百家而尊儒重道。……(这些制度、思想)无一不与社会现实生活背道而驰。倘不改弦而更张之(注:去旧更新),则社会永无宁日。

    材料四:民法典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崇德尊法”思想。礼法结合、德主刑辅是中华法系的基本特征与结构。民法典注重发挥道德教化在培育民法文化、滋养民法精神、促进民法实施、增进社会文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最鲜明的体现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法典的编纂中,将民法的技术性、规范性与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性有机结合起来。

    ——易军《民法典:植根中华文化彰显民族智慧》

    (1)、概括一中韩非子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实践法家思想方面的做法。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文化繁荣的原因。
    (3)、指出材料三中《青年杂志》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简要说明这种态度出现的社会根源。
    (4)、结合材料四,说明中国民法典的是如何“植根中华文化,彰显民族智慧”的?
  • 17、近代中国,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提出了种种救国方案,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农民阶级在面对列强入侵,统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不断加深背景下进行的一次声势浩大的革命。前后历时约十四年多,纵横十八省,一定程度上阻止了中国殖民化的进程。太平天国虽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却书写了辉煌的篇章

    ——摘自程庭《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

    材料二:西方大炮带给中国社会的耻辱和创伤毕竟太深了。因此,痛定思痛之后,庙堂众人的策论已多见“制敌在乎自强,而国成未振,宜亟图振兴,逆则可以有备”。自强以图御侮开始成为自觉意识,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刺激的结果。

    ——摘自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都是以实现政治制度的现代变革为目的的,因而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

    ——摘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在戊戌变法110周年之际》

    材料四: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在中国人民中间广泛传播了民主共和思想,辛亥革命的果实落到了袁世凯的手里。辛亥革命所以失败,从客观上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从主观上说,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摘自梁柱《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历史超越》

    (1)、据材料一,概括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了“亟图振兴”,“自强以图御侮”,洋务派开展了什么运动,地位如何?
    (3)、据材料三,概括戊戌变法被“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揭开戊戌变法序幕的事件。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历史功绩有哪些?
    (5)、综上所述,对近代中国人在近代化探索道路上的曲折发展,你有何感悟?
  • 18、

    完成下列探究活动,解答相关问题。

    活动一【看图知史】

    材料一:

    (1)写出与图1有关的战争名称和造成图2情形的罪魁祸首。

    活动二【学史明理】

    材料二:马克思1858年在《鸦片贸易史》中指出:“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幅员广大的帝国,不顾时势,仍然安于现状,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这样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2)据材料二,请归纳马克思关于“这样一个帝国(指清朝)”被打垮原因的分析。

    材料三: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指出:“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3)据材料三,请分析“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的含义。并谈谈你对“(这场战争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的理解。

  • 19、以下是1919年4月北京大学“平民教育演讲团”对一群小商人、人力车夫和店员演说的内容摘录。这反映出知识界已初步认识到(     )

    兄弟……这回谈话的题目是“勤劳与知识”……各位劳动的精神,我们是很佩服的,若是再能求点知识,莫终日做那些有钱人的机器、富贵人家的牛马,这是我们所盼望的。

    A、平民阶层贫困落后的根源 B、觉醒民众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C、新文化传播必须与劳工运动相结合 D、团结工农是革命的当务之急
  • 20、下表为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的执政情况表,该表反映出北洋军阀统治的特点是(     )

    黎元洪

    冯国章

    徐世昌

    黎元洪

    曹锟

    段祺瑞

    张作霖

    1916.1

    /1917.7

    1917.7

    /1918.10

    1918.10

    /1922.6

    1922.6

    /1923.10

    1923.10

    /1924.11

    1924.11

    /1926.4

    1927.6

    /1928.6

    A、军事独裁 B、政局动荡 C、社会黑暗 D、民生凋敝
上一页 937 938 939 940 94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