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考古队员发现了规模空前的城址、与之相匹配的王墓和宫殿、独立的仓储区、手工业区等。公元前2300年—公元前1900年陶寺遗址对了解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社会历史及探索夏文化,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这说明(     )
    A、中华文化的最早起源是陶寺文化 B、考古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 C、陶寺文化已经出现了世界最早的文字 D、中华文明具有继承性
  • 2、下图为浙江杭州严家桥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约4000年的双钱结藤编残件图。它体现了(     )

    A、等级秩序的确立 B、社会组织的复杂 C、历史传承与民族认同的统一 D、劳动技能与艺术审美的结合
  • 3、2023年5月22日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两周年的纪念日。他曾评价“____遗址在中华文明成熟之前,起到了稻作文明的奠基作用。”空格处应填入(     )
    A、北京人 B、河姆渡 C、良渚 D、二里头
  • 4、云南作为国内旅行的热门目的地,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这也说明了云南的旅游资源丰富,比如云南有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该地方在(     )
    A、大理 B、元谋 C、曲靖 D、丽江
  • 5、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为了更好的感悟中国智慧,传承中国精神,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请你一起参与。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汉字魅力】点亮笔墨“美心”。

    材料一

    【经典古籍】彰显智者“仁心”

    材料二

    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张问仁,子曰“恭、宽、信、敏、惠”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科技发明】见证科学“真心”

    材料三

    蔡候祠

    医圣祠

    蔡侯祠殿中有蔡伦塑像,墙壁上绘有“蔡侯纸”制作工艺流程想象图。

    医圣祠(又名张仲景博物院)中有张仲景的生平组画以及他的医学著作等。

    (1)、观察材料一的一组图片,简述文字书写载体有什么变化?概括中国文字的发展有哪些特点?
    (2)、从材料二中的孔子师生对话中感受“仁”有哪些含义?结合所学列举孔子在教育方面的突出贡献是什么?
    (3)、从材料三中任选一位人物,结合所学知识仿照【示例】为其撰写一份简介。(可从时期、成就、影响等方面作答)

    【示例】人物:华佗简介:东汉时期,他擅长针灸、汤药和外科手术,被称为“外科鼻祖”;他发明“麻沸散”,减轻外科手术病人的痛苦;他还创编“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

    (4)、综上材料,请你谈谈作为当代青少年该如何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 6、下面是一本中国简史类图书的目录(节选)。据此判断,第三章的标题应该是(     )

    导言中国的诞生:第一批智人踏上中华大地

    第一章先秦:中华文明的气质来源

    第二章秦汉帝国:中华帝国的框架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____________________

    ……

    A、民族与思想大融合 B、帝国的盛放与凋残 C、奴隶制王朝的更替 D、中华版图的重构
  • 7、下表为汉至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内迁情况表(部分)。该局面的出现(     )

    民族

    氐族

    乌丸

    匈奴

    鲜卑

    时期

    汉晋时期

    曹魏时期

    魏晋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迁入人口数量(人)

    约七十五万

    二三十万

    五六十万

    约三百万

    A、推动中外交流 B、促进江南开发 C、增进民族交融 D、破坏北方经济
  • 8、有学者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虽然促进了民族交流,但没有充分考虑本民族的特点,没有对中原封建文化的区分,既引起鲜卑贵族的不满和对立,也导致鲜卑贵族的迅速腐化。该学者意在强(     )
    A、孝文帝改革导致北魏的灭亡 B、应辩证看待孝文帝改革 C、孝文帝改革有利于民族交融 D、要着力维护本民族特色
  • 9、《史记》纳“四夷传”于《七十列传》之中,记载了环绕华夏的各少数民族多以藩臣的身份参与各个时期的政治事务,并起到拱卫中央大一统政权的作用。从编撰体例上看,这些“四夷传”与其他列传不存在主次之分。这主要反映了司马迁(     )
    A、团结平等的民族追求 B、多元一体的民族意识 C、古今贯通的史学视野 D、强化集权的政治理念
  • 10、历史学家翦伯赞曾说:“汉代的音乐与歌舞,已经加进了不少外来的成分……武帝时已有安息的马戏团来到中国,表演角力、杂耍、戏兽等技艺……在东汉中叶,罗马的魔术团,也来到中国了。”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 B、民族交融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 C、汉与西域地区的联系日益密切 D、汉代统治者追求享乐生活腐朽
  • 11、东汉“光武中兴”与西汉“文景之治”在本质上的相同点是(     )
    A、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B、我国经济重心开始东移 C、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D、调整统治政策实现稳定与发展
  • 12、下表所示历史现象的出现是由于汉武帝(     )

    汉武帝时期部分诸侯国(王子)封侯人数统计

    A、实行了盐铁专卖 B、颁布了 “推恩令” C、建立了刺史制度 D、派卫青击败匈奴
  • 13、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下图年代尺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

    A、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B、奴隶制王朝更替频繁 C、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 14、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发布诏文:“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一致),歉疑者,皆明壹之。”这一法令的颁布是为了(     )
    A、实现兼并战争的胜利 B、解决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C、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 D、实现思想文化的大一统
  • 15、《诗经·周颂·噫嘻》记述了西周成王祭祀上天及先辈后,亲率官、农播种百谷,并通过训示田官来勉励农夫努力耕田的情景。这一记载印证了当时(     )
    A、政治教化的功能性 B、农业生产快速发展 C、铁犁牛耕得到推广 D、农耕经济受到重视
  • 16、儒家“仁”、“信”,墨家“兼爱”、法家以“法”治国的思想在今天发展为“和谐”, “诚信”,“友善”、“法治”。这体现的是百家争鸣的(     )
    A、背景 B、内容 C、经过 D、影响
  • 17、下表内容反映出战国时期政治局面的显著特征是(     )

    改革

    主要内容

    魏国李悝变法

    制定新法,发展生产,稳定市场,任用人才

    楚国吴起变法

    剥夺旧贵族政治、经济特权,同时发展经济,增强军力

    秦国商鞅变法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与旧的土地制度,鼓励耕织,奖励军功等

    A、兼并战争 B、制度变革 C、百家争鸣 D、王室衰微
  • 18、“春秋以来,由于它们的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财产并出租”,这个时期粮食产量有了明显增加,人口也不断增长。“它们”是指 (     )
    A、打制和磨制石器 B、铁制农具和牛耕 C、磨制石器和牛耕 D、铁制农具和青铜器
  • 19、史学家顾颉刚指出:秦的成就是融化了西戎,晋的成就是融化了狄人……名义上是把这些部落一个个翦灭,而实际上是把全部的戎、狄民众的文化提高了……到战国时,就再没有所谓“华夏”和“戎”“狄”的区别了。这说明春秋争霸(     )
    A、给人民带来了动荡不安 B、完成了统一的过程 C、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 D、扩大了秦晋的疆域
  • 20、通过分封制度,“周人终于建立了一个拥有广袤领土的强大国家”,使西周王朝的统治触角伸向了遥远的地方。据此可知,分封制(     )
    A、扩大了统治范围 B、引起“国人暴动” C、加速了西周灭亡 D、强化了诸侯权力
上一页 670 671 672 673 67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