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6-2017学年山西省阳泉市盂县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十七课英国工业革命同步练习
- 华东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人民政权的巩固同步练习
- 华东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五课新中国的外交同步练习
- 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电气时代的到来同步练习题
- 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工业革命新发展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十五课现代社会生活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七课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中东战争同步练习题
-
1、下表是某历史公众号推送的研究性学习资源包。据此推断,其研究的主题是( )
资料类型
名称
图片
《上海商人罢市游行》(1919年5月 4日)
文献
《青年杂志》封面
实物
五四时期的爱国纪念章
A、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B、实业救国运动 C、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D、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
2、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在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于该工事的准确表述是( )A、为防御女真贵族南扰而修 B、明代修筑长城的规模最大 C、西起临洮,东至鸭绿江边 D、成为今天主要的防御工事
-
3、秦汉时期,我国人民已经在南海进行活动,东汉杨孚《异物志》记载:“涨海(南海统称)崎头(南海岛礁),水浅而多磁石”;《旧唐书·地理志》记载:“振州(今海南三亚)……南至大海,东南至大海二十七里,西南至海千里。”明朝设立巡海备倭官河海南卫,负责南海海疆巡视。对史料解读正确的是( )A、文献史料是一手史料 B、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达 C、汉朝和唐朝民族关系和睦 D、南海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
-
4、茶叶及茶文化向域外传播自唐朝开始,茶叶消费品的外输,不仅仅是商品贸易活动,更是与茶有关的文化生活方式与审美情趣的输出。这些与中国相邻的国家把茶文化向更远圈层传播,使茶文化从中国走向世界。这说明( )A、古代茶叶品质优良 B、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达 C、唐朝民族关系和睦 D、唐代文化影响世界
-
5、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和象征,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北方的红山文化遗址出土了玉猪龙,中原地区的陶寺古城遗址出土了彩绘蟠龙纹陶盘,四川地区的三星堆也出土了大量带有龙形象的青铜器,如铜爬龙柱形器。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了(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 B、中国的青铜文化起源于史前时期 C、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贡献 D、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建立
-
6、
在学完七年级上册历史之后,七年级同学们开展了相关主题探究活动,他们列出了一些问题请你完成。
【读书明史】
材料一 下列内容是摘选自《魏书》卷二十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日∶“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1)材料一中的"高祖"指的是历史上的哪一人物?迁都洛阳后,他实行的重要改革措施有哪些?根据材料一指出他推行的改革能够成功的原因是什么?【看图说史】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晋时期我国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哪些? 少数民族的内迁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今人论史】
材料三 “一带一路”建设根植于历史,但面向未来。古丝绸之路凝聚了先辈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促进了亚欧大陆各国互联互通,推动了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习近平
(3)根据材料三指出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今天我们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4)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们在探究历史过程中需要坚持的原则有哪些? -
7、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巩固统一,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中华文明延绵不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统一之确立】
材料一:秦的统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代历史的大趋势。随着商业与交通的发展,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比以前更为密切……各国的变法虽然有程度不同的差异,但总体目标是一致的,打击旧势力,扶植新势力,这种同一性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分析秦能够统一全国的原因。【统一之巩固】
材料二: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的表现?【统一之特征】
材料三: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政治上,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巩固;经济上,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民族关系上,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秦始皇和汉武帝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巩固作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乔嫦美《秦皇汉武奠基大统一》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 -
8、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儒家主张教化百姓,以“礼”治国;法家强调用“判罚”加强统治;道家既反对“礼”治,也反对“法”治,他们提出“无为而治”。
材料二: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该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材料三:如图反映出某个时期“马”字的演变过程。
材料四: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形成了怎样的局面?(2)、据材料二,概括老子的观点。(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个朝代的哪一重要举措?这一措施的推行有何意义?(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针对治国思想的繁多,汉武帝听取了谁的建议采取了什么政策?为了更好地执行这一政策,汉武帝在教育上实行什么重大举措?(5)、综合上述材料,说说思想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
9、成语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其中“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成语的产生与某次战争有关。这次战争指的是( )A、涿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长平之战 D、淝水之战
-
10、飞天是我国石窟艺术中最富舞蹈美感的形象之一。以下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
大同云冈石窟中北魏早期的飞天舞姿雄健,具有游牧民族的审美特色
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龙门石窟中,飞天的服饰、舞具都有中原汉风
A、雕塑艺术成熟 B、江南经济开发 C、北方民族交融 D、南北政权对峙 -
11、某同学进行“中国古代农学进步”的主题学习,下列著作属于这一主题的是( )
①《伤寒杂病论》 ②《齐民要术》 ③《氾胜之书》 ④《黄帝内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
12、阅读历史书籍需要注意主题和子目之间的联系。下面子目对应的主题是( )
主题
1.三国鼎立
2.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3.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
4.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A、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B、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
13、东晋诗人谢灵运在《山居赋》中提到了麻、粟、豆等,以及梨树、枣树、杏树等。这些农林品种原种植在北方,而这时也在南方种植。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这些品种营养最丰富 B、南方农林技术最先进 C、人口南迁和民族交融的影响 D、南方百姓爱吃水果
-
14、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下图中①②对应的内容是( )A、赵、东晋 B、赵、北魏 C、吴、北魏 D、吴、东晋
-
15、《资治通鉴》记载,诸葛亮力劝孙权说:“……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指刘备)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材料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是(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卫温到夷洲
-
16、“引水岷江放眼中,修堤作堰夺天工。离堆锁峡枢机握,鱼嘴分流陌路通。”这首诗描述的水利工程是( )A、郑国渠 B、都江堰 C、灵渠 D、六辅渠
-
17、这部著作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东汉史学家班固评价这部著作“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这部著作是( )A、《春秋》 B、《诗经》 C、《史记》 D、《论语》
-
18、学习历史时,要能分辨“描述”与“评价”的区别。正如下列句子中,有的是对历史事实的描述和描绘,有的是对历史的看法、解释和评价。请将下列属于“评价”的句子找出来( )A、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主张众生平等 B、东汉末年名医华佗发明了“麻沸散” C、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
19、下图是在新疆地区发现的两枚汉代印章。它表明当时中央政府( )A、在新疆地区推行和亲政策 B、重视新疆地区的农业垦殖 C、派大量军队巩固新疆边防 D、对新疆地区实行行政管辖
-
20、东汉刘秀重建汉政权,在位30余年间,社会呈现出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历史上称为( )A、百家争鸣 B、“贞观之治” C、“文景之治” D、“光武中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