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图是 1978年—1982年我国农村家庭人均收入情况。家庭人均收入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新中国进行土地改革 B、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 C、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2、有人说:“1901年, 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 1911年, 一道闪电划过, 却黑暗依旧; 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 。”1921年中国迎来的“曙光”是指(     )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C、解放战争的胜利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3、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代旧有的跪拜礼,取消“老爷”“大人”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这种社会风尚出现于(     )
    A、鸦片战争后 B、洋务运动后 C、辛亥革命后 D、戊戌变法后
  • 4、中国在近代史历史上,遭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其中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 5、“1840年,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蹒跚地走入近代。随后的一百余年里,外国人通过条约管束控制中国政府,‘合法’地剥夺榨取中国人民。不仅使中国人民从此陷入苦难的历程,也促进了中国人民觉醒和奋起。”据此可知,中国人民革命的主要任务是(     )
    A、发展民族工业 B、反侵略反封建 C、开展洋务运动 D、废除二十一条
  • 6、美国汉学家费正清在谈到中国清朝时期某一政策时说:“归根到底,它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防守和排外的。”他评论的是(     )
    A、文化专制政策 B、边疆管理政策 C、闭关锁国政策 D、农业生产政策
  • 7、新疆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早在18世纪,清政府平定了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叛乱后,在新疆地区设置的行政机构是(     )
    A、驻藏大使 B、伊犁将军 C、安西都护府 D、西域都护
  • 8、宋太祖时期,重用文臣并让其掌握国家的军政大权,宋太宗时期,通过提升文官的地位,确立了文臣统兵的格局。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防止武将跋扈 B、促进文化发展 C、结束分裂局面 D、与辽订立和约
  • 9、诗词作为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反映唐朝盛世的诗词是(     )
    A、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B、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C、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D、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 10、“举人”“进士”“状元”“金榜”这些名词,是古代文人平生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至今仍充满魅力并为众人羡慕。与此有关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度
  • 11、东汉末年有一位名医,他不仅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他还发明了“麻沸散”并创编了“五禽戏”。这位名医是(     )
    A、司马迁 B、华佗 C、张仲景 D、蔡伦
  • 12、中国古代史上,出现过很多社会稳定、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的时期,“文景之治”就是其中之一。这一开明统治时期出现于(     )
    A、西汉 B、东汉 C、隋朝 D、唐朝
  • 13、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并规定所有度量衡由国家统一监制。这一措施(     )
    A、导致了诸侯割据的局面 B、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C、动摇了奴隶主贵族统治 D、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 14、下图中的文物是19世纪末在河南安阳发现的“龙骨”,龙骨上刻有符号,经学者研究,认定这些符号就是商朝的文字。我们把出土的商代和西周类似文物统称为(     )

    A、耒耜 B、青铜器 C、甲骨文 D、“夏历”
  • 15、在古老的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有很多创造发明,黄帝和炎帝部落联盟后来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     )
    A、人文始祖 B、民族英雄 C、“大禹” D、万世师表
  • 16、在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考古学者发现了一处古代人类活动的遗址,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这表明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这处遗址是(     )
    A、元谋人遗址 B、半坡遗址 C、北京人遗址 D、河姆渡遗址
  •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制,是因为城邦是由大多数人而不是极少数人加以管理......我们不但服从那些当权者,我们还遵守法律,尤其是遵守那些保护受伤害者的法律,不论这些法律是成文法还是未写成文字。

    ——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讲》

    材料二:1688 年,资产阶级携手新贵族,以宫廷政变的形式完成了政权的更替。1689年颁布法律,使议会的权力超过国王。英国随之确立的政体更加民主,但该政体是资产阶级向封建帝制妥协的产物,具有不彻底性

    材料三:美国独立后制定的这部法律规定实行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形成了美国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对世界上很多国家产生了影响。它还明文规定保留种族歧视的条款,不承认黑人、印第安人、妇女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利。

    (1)、材料一中的“大多数人”指的是哪一部分公民?
    (2)、材料二中“宫廷政变”史称什么?“使议会的权力超过国王”始于哪一法律文件的颁布?该文献使英国逐渐形成了哪一政体?
    (3)、材料三中评价的是哪一法律文献?它有什么历史地位?
  • 18、现代西方各国的法律都可以从中找到它的影子,许多法律原则都起源于这部法典,它也对以后人们研究古巴比伦社会的法律与制度提供了重要文献。这部“法典”是(     )
    A、《十二铜表法》 B、《汉谟拉比法典》 C、《查士丁尼法典》 D、《罗马民法大全》
  • 19、乾隆年间“居民相率垦山为垄,争种之以代米……山家岁倚之,以供半年粮……数十年来种之者日益多。”材料描述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
    A、葡萄的引进 B、玉米的引进 C、战乱的破坏 D、专制的加强
  • 20、

    唐朝是中国古代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具有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盛唐气象。

    政治之盛

    材料一   (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

    ——《资治通鉴·唐纪》

    材料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唐·杜甫《忆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描绘了唐朝不同时期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它们分别被称之为什么?

    经济之盛

    材料三

    (2)唐朝时期,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材料三中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分别叫什么?它们有什么共同作用?

    文化之盛

    材料四   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疆域辽阔,对外交流频繁。丝绸之路的畅通,让异域文化与唐朝本土文化相互碰撞交融,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文人墨客们或歌颂壮丽山河,或描绘边疆风光,或抒发报国之志,或倾诉人生感慨。

    (3)“唐诗宋词元曲”,唐朝时期的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其中有“诗仙”“诗圣”美誉的诗人分别是谁?
上一页 28 29 30 31 3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