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6-2017学年山西省阳泉市盂县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十七课英国工业革命同步练习
- 华东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人民政权的巩固同步练习
- 华东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五课新中国的外交同步练习
- 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电气时代的到来同步练习题
- 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工业革命新发展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十五课现代社会生活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七课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中东战争同步练习题
-
1、 下图为我国古代某综合性水利枢纽。它集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于一体,充分发挥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该水利枢纽是( )
A、灵渠 B、都江堰 C、大运河 D、郑国渠 -
2、 观察地图, 回答问题。
(1)、图中A、B、C分别为三国中的哪三国?它们各自是由谁建立的?(2)、分别写出 D、E两处战场进行的战役名称。这两次战役的意义各是什么?(3)、F是今天的什么地方?当时被称作什么?三国时期与这一地区有怎样的联系? -
3、 观察地图, 回答问题。(14分)
(1)、观察图一,秦朝的都城在。秦长城两端西起 , 东至。(写字母)(2)、图二的政治制度是由谁首创的?写出图二中“?”处的官职名称。(3)、观察图一,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爆发的地点在(写字母),结合所学回答这次起义的历史意义。(4)、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有哪些? -
4、 观察地图, 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材料二 大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挑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摘自《战国策·秦荣三》
材料三 江水初荡涌,蜀人几为鱼。向无尔石犀,安得有邑居。始知李太守,仙禹亦不如。
———摘自《石犀》
(1)、春秋时期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其中第一个称霸的诸侯国位于图一的处(填序号)。在各国的变法中,影响最大、成效最大的变法位于图二中的处(填序号)。(2)、据材料一,简述图一到图二诸侯国数量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该变化出现的原因。(3)、材料二中的“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涉及哪些措施?(4)、材料三中的“李太守”指的是谁?从“商君”“李太守”身上你学到了怎样的精神?(5)、结合时代特点,为上述材料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 -
5、 观察地图, 回答问题。
(1)、图中哪一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2)、中国原始人类的活动区主要分布于哪些大河流域?(3)、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
6、 明确时间概念,懂得计算年代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技能。下图是某同学设计的西汉历史时间轴,请你判断西汉持续的时间是( )
A、212年 B、211年 C、210年 D、193年 -
7、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发动了大泽乡起义。根据时间轴,选择这一史实正确的描述时间

-
8、 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要培养的重要素养,请根据提示语“距今约170万年”“门齿化石”“粗糙的石器”“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判断描述的人类遗址是( )A、元谋人遗址 B、蓝田人遗址 C、北京人遗址 D、山顶洞人遗址
-
9、 以下图片展示的是河西走廊地区出土的魏晋时期画像砖,它们反映出当时河西走廊地区( )

①少数民族的游牧生活
②人民的生产生活情况
③出现民族交流、交融
④民族关系趋于和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10、 秦朝咸阳的一位粮食商人,要购进一批小米。结账时,这位咸阳商人应该用下列哪种货币支付货款( )




A. 圆形方孔钱
B. 蚁鼻钱
C. 铲形币
D. 刀形币
A、A B、B C、C D、D -
11、 出土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从下图出土文物中可以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


春秋战国时期的农具
穿有鼻环的牺尊
A、铁器、牛耕已经出现 B、思想文化趋向统一 C、为武王伐纣奠定基础 D、有效强化周王室的统治 -
12、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史遗迹分布广泛。下图是考古发掘的一些器物,它们共同反映了( )



骨耜
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稻谷
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罐
A、远古先民使用骨耜劳动 B、远古先民能够制作陶器 C、远古先民能够种植水稻 D、我国原始农业的兴起 -
13、 下图是江苏省丹徒区出土的一件青铜器。该青铜器内底有铭文120余字,记载了周王将一个贵族分封到宜地,并赐其土地、城邑、人口的史事。这一出土文物的主要历史价值是( )
A、印证西周实行过分封制 B、说明甲骨文是一种成熟文字 C、印证周王对功臣奖赏十分重视 D、证实江苏曾是周王统治南方的中心 -
14、 中华民族的伟大实践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如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源远流长,百川汇聚,不断推陈出新。张老师以“弘扬传统文化,传播时代新声”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根据要求,完成相关任务。
任务一 【观察场景————阐释劳动智慧】


黄帝经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城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的清明时节,都有大量来自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到这里拜登
二里头遗址,位于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区境内,遗址上最为丰富的文化遗存属二里头文化
任务二 【分析归纳————思考社会变化】

任务三 【品读名言————汲取思想智慧】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连之以政,齐之以剂,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摘编自《论语·为政》
材料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
————摘编自《道德经》
(1)、先民的智慧凝结成灿烂的文明流传至今。简述下面两处历史遗址承载的历史价值。(2)、下面两幅图反映的是我国什么时期?这两幅地图提供的信息反映了该时期我国怎样的政治形势?(3)、阅读任务三,分别写出他们各自代表的学深及其思想主张。并回答这些主张对当今社会有何借鉴意义。 -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吕氏春秋·审分览》指出:“公作则远,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所谓“公作”,就是指奴隶在井田上的集体耕作,“分地”则是指封建制度下的祖国制。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材料三 泰国实行商鞅变法,“为四开阡陌封疆”“除井田,民得买卖”,即废除原有的井田制度,按军功授田,重新规划土地,设立地标,明确土地回至,同时设立官职保护私有土地不受侵犯,允许土地买卖。至此,私人土地的所有权依法确立了下来。这样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刘新文《先秦土地制度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耕作方式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概述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3)、根据材料三,概括商鞅变法的内容。说明商鞅变法的作用。 -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未起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神农之时,天雨象,神农遂耕而种之,然后五谷兴助,百果藏实。神农是以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民有疾,未知药石,灵命(神农)始草木之溢,察其而化之,遂作文书上以疗民疾,而医道自此始矣。
材料三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求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摘编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1)、根据材料一,列举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南方农耕聚落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发展。(2)、根据材料二,指出神农的贡献。(3)、根据材料三,分析华夏民族是如何形成的。 -
17、 有这样一张图片的解说词:“它出土于湖南,四面各有一条龙,四角各铸一只羊,结构巧妙,制作精细,堪称青铜器中的精品。”此图片中的青铜器应是( )A、司母戊鼎 B、四羊方尊 C、青铜盘 D、青铜面具
-
18、 2023年11月 15 日,习近平主席在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的演讲中,阐述了中国“致力于永续发展,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这体现了诸子百家中的( )A、墨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儒家思想 D、道家思想
-
19、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课中的 “都江堰”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体现。第8课中的“甲骨文与青铜器”同样是当时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由此可见( )A、劳动增强了原始人的体质 B、劳动促进了经济发展 C、劳动人民推动政治发展 D、劳动创造了灿烂文化
-
20、 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在学习“商鞅变法”时,排练了形象生动的历史课本剧。下面是四位同学模拟发布的告示,其中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A、小华:贵族出身的人,爵位保持世袭 B、小丽:努力种田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C、小红:土地属于私有,可以自由买卖 D、小强:军功卓著的人,授予爵位田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