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面是甲骨文“男”字的构形及释文。据此推测,古代“男”字的出现可能源于(   )

    A、劳动生产 B、分封制度 C、兼并战争 D、祭祀礼仪
  • 2、有人说战争是“乱”,有人说战争是“变”。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大分裂、大动荡时期,也是我国历史演变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对该历史时期“变”的本质理解正确的是(   )
    A、百家争鸣,推动文化走向繁荣高峰 B、争霸兼并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C、奴隶制逐步瓦解,封建制逐渐形成 D、人民深受战争灾难,起义不断爆发
  • 3、有学者认为:商鞅变法有两个核心抓手,一手是抓军事,能打胜仗,另一手是抓种粮,发展农业生产,把一切社会资源都驱使到促进农耕和有利于战争的方面。他意在说明商鞅变法(   )
    A、实施的背景 B、遇到的阻力 C、成功的原因 D、深远的影响
  • 4、下面是1965年出土于四川成都的战国铜壶,壶身刻有习射、采桑、宴乐、水陆攻战等场景,被誉为战国的“清明上河图”。该铜壶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A、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B、兼并战争、干戈不息 C、使用铁器、发展生产 D、礼崩乐坏、变法改革
  • 5、下图是首都博物馆中青铜器克罍(léi)的铭文拓片,其大意为:周王对太保说,我非常满意你的供奉,命你的儿子克做燕地的君侯。该铭文拓片可直接用于研究(   )

    A、禅让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世袭制
  • 6、在原始社会末期的“三皇五帝”时期,存在着一种“政治美德”,有人称其为政治行为的“童话”,即传位贤者。到禹和启时期,变为传位于子,即王位世袭。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   )
    A、阶级压迫出现 B、分封制的瓦解 C、生产力的发展 D、道德水准下降
  • 7、“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根据中国历史发展实际,提出了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一是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二是社会分工,阶层分化,出现阶级;三是出现王权和国家。下列考古发现符合“文明社会”标准的是(   )
    A、山顶洞人遗址发现用火遗迹 B、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稻谷 C、陶寺古城遗址大小墓随葬品差别大 D、仰韶遗址出土绘有图案的陶器
  • 8、考古专家在江西九江等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烧土块中,发现了稻草和谷壳的痕迹,还发掘出石斧、石锄、石刀和石镰等器物。这说明当时江西(   )
    A、先民开始用火烧烤食物 B、原始农业已经兴起 C、稻作从北方传播到江南 D、具备初始国家形态
  • 9、学习历史要具有证据意识,下列史料最具证据力的是(   )
    A、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复制品)

    B、《韩非子》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

    C、山顶洞人复原头像

    D、河姆渡人干栏式建筑复原想象图

  •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材料孔子生活在春秋后期的鲁国。他出身贵族,年轻时做过小吏,后收徒讲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中年时,他曾在鲁国从政,后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学说,但未被采纳。晚年他专注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他的思想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他创立的儒家学派在后世影响深远。

    ——摘编自鲍鹏山《孔子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主张。
    (2)、从材料中选取5项信息,运用表格或思维导图制作一份简要的孔子生平简介。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孔子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00字左右。)
  • 11、材料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地出土了相当数量的西周末至春秋早、中、晚期的铁制武器、工具和农具,证明中国的铁器生产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渐扩展,最终使春秋列国的生产力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青铜时代逐步过渡到铁器时代。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并开始使用铁犁,耕作技术进一步提高,促进了深耕细作,加快了荒地开垦。同时,吴国邗沟、秦国岷江水利工程、郑国渠等水利工程的修建,灌溉技术、施肥技术的进步和一年两熟技术的推广,大大提高了农业产量。

    ——摘编自刘涛、齐秀生《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对社会进步的促进》

    材料二商鞅认为“农战”是富国强兵的基石。为此,他实行“分户令”,把劳动力全部挖掘出来,投身农、战;依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此外,他还招揽移民,开发秦国土地。

    ——摘编自袁方《商鞅的“强秦之计”与秦国的政治发展》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商鞅为实现“强秦之计”所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起到的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推动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
  •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遗址

    图2大禹治水传说

    图3郑国渠首遗址

    距今约5300—4300年,由谷口高坝、平原低坝和山前长堤等11条人工坝体和天然山体、溢洪道构成,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大型水利系统

    传说时代,大禹率领民众,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最终取得了胜利

    郑国渠是战国时期秦国在关中地区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对秦始皇统一六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材料二都江堰和灵渠是秦人修建的两大重要水利工程。都江堰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洪、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为秦军征战提供了必要的粮草保障。灵渠沟通了湘江与漓江……保障了秦军南征的粮食和物资供应,此后一直是岭南与中原往来的交通要道。——摘编自乔向军等《地理视角下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等

    (1)、史料有多种表现形式,请指出材料一中哪些属于实物史料。
    (2)、根据材料二,概括都江堰的修建特点。简述都江堰和灵渠在秦的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古代中华民族治水的认识。
  • 13、历史知识需要辨别真伪。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并加以改正。
    (1)、生活在黄河中游地区的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

    判断:;改正:

    (2)、传说中的尧、舜、禹是通过世袭的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

    判断:;改正:

    (3)、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判断:;改正:

    (4)、秦朝修筑了西起临安、东到辽东的长城,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判断:;改正:

  • 14、《史记》中记述陈胜、吴广因“失期,法皆斩”而起义,而1975年发现的云梦秦简中记载,在秦律中失期并不是死罪。据此进行的历史推测中较为合理的是(   )
    A、秦简记载内容完全真实可信 B、秦有法律但民众不甚了解 C、《史记》内容虚构成分较多 D、秦朝法律制度已相当完备
  • 15、秦始皇规定皇帝自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诏”,印章称“玺”,其他人都不许用,对皇帝的名字也要避讳。其用意是(   )
    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保证政权长治久安 C、树立王位继承规范 D、凸显皇权至高无上
  • 16、下面是记载日食的商朝牛骨,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该牛骨出土于河南安阳,长约12厘米,牛骨上刻有“癸酉贞日夕又食”字样。这件牛骨(   )

    A、反映出商朝历法的逐渐完备 B、首次用确切日期记录了日食 C、是研究商朝天文的宝贵史料 D、总结了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
  • 17、公元前256年,李冰组织当地民众在岷江上修建都江堰,先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在玉垒山凿出缺口,后利用水流动力,把岷江分成内江、外江,内江灌溉,外江防洪。由此可见,都江堰(   )
    A、工艺精湛,闻名中外 B、历史悠久,绵延不绝 C、顺应自然,蕴含智慧 D、规模宏大,举世无双
  • 18、构建单元知识体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面的知识结构示意图中,①处应该填写(   )

    A、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B、分封制彻底瓦解 C、商鞅变法发挥的作用 D、都江堰的修建
  • 19、《史记·周本纪》记载:“平王之时……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出现这一动荡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B、周平王东迁洛邑 C、周王室统治力减弱 D、诸侯国不听从王命
  • 20、初步掌握计算历史时间的方法是新课标对初中学生的要求之一。公元前771年,犬戎攻陷镐京,西周灭亡。按照公元纪年法,这一年处于(   )
    A、公元前7世纪前期 B、公元前7世纪晚期 C、公元前8世纪前期 D、公元前8世纪晚期
上一页 59 60 61 62 6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