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同步练习
-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山东省滨州市2017届中考模拟历史试题(4)
- 山东省滨州市2017届中考模拟历史试题(3)
- 2016-2017学年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八年级3月月考历史试卷
- 2016-2017学年陕西省西安市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2016-2017学年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四中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2015-2016学年江西省南昌初中教育集团联盟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 2016-2017年江苏泰兴市济川中学初一上期中历史试卷
- 2015—2016学年山东省成武县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
1、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写道:“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作‘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作‘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这段材料意在说明分封制( )A、在历史上只起到消极作用 B、隐含分裂割据的不利元素 C、意在树立人们的家国观念 D、政治与血缘的结合是核心
-
2、2024年5月22日,江西德安县举办了《禾下乘凉梦》融媒体直播活动,以杂交水稻研究为线索讲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科研故事。袁老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一稻济天下,精神永传承。而在史前时期,我国掌握稻作技术的居民是( )A、河姆渡居民 B、半坡居民 C、陶寺古城居民 D、仰韶居民
-
3、小明同学以“二战后的世界变化”为主题,制作了如下图的知识结构图以便于复习。请你参与,共同完成。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1945—1991年)
知识结构图
(1)、请将下表中符合知识结构图中①、②两处的历史事件放入合适位置(请在横线上填写事件名称)。(2)、请根据知识结构图中第二版块冷战兴起的大致经过,绘制一副冷战兴起进程的时间轴。 (包含时间和事件)(3)、结合结构图第三版块的内容,协助小明同学概括二战后世界历史发展的三条主要线索。 -
4、文明发展和交流是世界发展的基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
材料二 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原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文明类型,人类社会的文明史是不断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历史上的诸多文明并不是封闭的体系……各文明之间也在不断地交流。文明的交流,使各文明创造的成果在短期内即为人类共享,而不必再去重新发现,因此使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大大加快。
——摘自林秀玉《世界古代文明史探》
材料三 它打破了以往人类文明区域性分割和孤立发展的局面,首次把全球人类联系起来,开始了人类文明一体化的进程……引发了欧洲近代几个世纪的大规模海外扩张,开始了欧洲对世界征服和侵略的历史。
——摘自马世力主编《世界史纲》(下册)
材料四 我们共同居住在同一个星球上,这个星球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70多亿人口,搞清一色是不可能的,这种差异不应该成为交流的障碍,更不能成为对抗的理由。不同文明、制度、道路的多样性及交流互鉴可以为人类社会进步提供强大动力。
——摘自习近平《同舟共济创造美好未来》
(1)、请你参照下列示例,选择材料一组图中除示例外的一个文物或遗址 , 写一张“文物导览卡片”。(2)、根据材料二,概括人类文明的特点。请结合所学的世界古代史知识,用史实说明“文明的交流使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大大加快”。(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开始文明一体化进程”的重大事件,并概括其影响。(4)、根据材料四概括习近平主席对文明发展的主张。 -
5、毛泽东曾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出了一个苏联,两亿人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了一个社会主义阵营,一共九亿人口。”材料反映两次世界大战的( )A、原因 B、经过 C、影响 D、性质
-
6、1921年列宁提出:停止对私人资本的排挤,鼓励商品生产和流通,实行自由贸易,增加农民贷款。这一方针有利于( )A、应对国内战争 B、打退国外敌人 C、恢复国民经济 D、退出世界大战
-
7、将不同类型的史料相互结合,能促进我们对历史真相的认识。以下两则史料能印证美国( )A、发生了经济危机 B、爆发了南北战争 C、参加协约国作战 D、开展了工业革命
-
8、美国内战后,统一的全国资本主义市场向纵深发展,联邦政府进一步推行有利于资本主义的政策,在市场、资金、劳动力等方面创造了有利条件。这反映出美国内战A、是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战争 B、使美国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分享权力 C、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D、使美国政府加强了对工业生产的干预
-
9、如图漫画反映出拿破仑在人们心中的不同形象。下列史实与法国人对拿破仑的看法相关的是他A、主持制定了《拿破仑法典》 B、打败了欧洲的反法联盟 C、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 D、结束了混乱的法国大革命
-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世界饮食革命
——改编自宫崎正胜《餐桌上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概括“世界饮食革命”给人类饮食带来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世界饮食革命”的原因。(2)、从上述材料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价值观正确,不得照搬材料)。 -
11、下图是某探究小组归纳的历史事件,它们共同说明了( )A、物质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C、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D、人类社会的战争与和平
-
12、乡土文化的学习是厚植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1 林则徐销烟池遗址
图2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图3 黄埔军校旧址
材料二
洪秀全故居 广州花都
邓世昌故居 广州番禺
康有为故居 佛山南海
孙中山故居 广东中山
材料三 广东为泰西入中国之道,濠镜(澳门)一区,自明代已为互市之地。自香港隶属于英,白人之足迹益繁,故广东言西学最早,其民习与西人游,故不恶之,亦不畏之,故中国各部之中,其国民之性质,有独立不羁气象者,惟广东人为最。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1)、根据材料一,任选一处历史遗迹,说明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及其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二,选择一处名人故居进行主题研究(除示例),仿造示例,确定研究主题并提出研究建议。示例:研究主题: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研究建议:考察孙中山故居,搜集孙中山人物生平,查阅他提出三民主义、领导早期革命活动、成立同盟会等资料。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之性质,有独立不羁气象者,惟广东人为最”的原因。(4)、综上所述,谈谈保护历史遗迹和历史名人故居的意义。 -
13、史料是认识历史的依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说明图一: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6月,为支持学生爱国运动,上海工人罢工,唐山、长辛店等地工人也相继罢工。工人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材料二:五四运动的发起者和学生运动的主力军,就是北京大学。这所创建于戊戌维新之际的高等学府,到“五四”发生时已有21年的历史了。在救亡图存的时代命题下,新文化运动作为五四运动的思想先导,在北京大学孕育发展起来。北京大学教育改革带来的学术自由、思想独立、追求真理的新风,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培育了肥沃的土壤。五四精神也从此融入北京大学的文化之中,成为这所百年学府催发新生的力量源泉。
——摘编自《北京大学与中国共产党》
(1)、根据材料一中图片及文字介绍,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写出两点即可)并说出图片中图一和图二之间的关系。(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北京大学对于五四运动起到了哪些作用?(3)、青年是五四精神的继承者,青年强则国家强。谈谈对五四精神的理解。 -
14、19世纪80年代,《点石斋画报》记载了北京的风俗,比如《超度孤魂》等。20年之后却受到了批判,《北京画报》里记载“七月十五是鬼节,烧法船……这种有碍风化的事情,警厅应当管一管”。这一变化说明( )A、落后风俗均打破 B、节日习俗入民心 C、科学思想渐传播 D、言论自由已践行
-
15、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指出:“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间,产生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红色政权区域,在目前的世界上只有中国有这种事。 ”这说明中国革命道路的特点( )A、革命重心转移到了农村 B、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 C、依据中国国情进行探索 D、引领世界历史发展潮流
-
16、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强调国人应重视文物搜集,“以考进化之据”,“以证吾国之文明”。20世纪20年代以后,学术界进行了一系列考古发掘,推翻了西方学者“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谬论。这深刻反映了近代我国文物观念( )A、强调文物的搜集研究与保护 B、注重文化自信关注国家命运 C、促进国人民主意识开始觉醒 D、倡导民众与文物近距离接触
-
17、1894年北洋水师与日本交战后失利,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条约第六款中有在“浙江省杭州府开设通商口岸”,杭州城北拱宸桥一带随后成了英、美等国的公共通商场所与日租界。此条约的设立可以看出中国( )A、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彻底沦落为列强统治工具
-
18、中国古代统治者常常认为世界秩序如下面同心圆一样,但这一认知却在19世纪中期被一个“化外之国”打破。这一国家是( )A、英国 B、日本 C、美国 D、朝鲜
-
19、(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历史上,中国实现真正的统一是从秦朝开始的。秦朝开创了2000多年的封建制度。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挥军一统】
材料一:从公元前230年前,秦国只用了约十年时间,就完成了“六王毕,四海一”的伟业,一个统一的帝国就在中国历史上诞生了。
【定国建制】
材料二:
材料三:随着国家的进一步安定,原来列国间的壁垒被进一步打破。为了促进各地区间的交流,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公元前210年起,秦始皇决议改革经济,下令全国,“以秦币同天下之币”、“一法度衡石丈尺”、“修驰道车同轨”。
——齐世荣《中国古代史》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秦国于哪一年完成了“六王毕,四海一”的伟业?是谁完成了统一伟业?帝国的统一有什么意义?(2)、材料二中的示意图是小明同学为方便掌握知识而制作的一张示意图。请你帮他把图中空缺的部分填写完整。(3)、根据材料三,指出秦始皇改革经济的原因。写出“以秦币同天下之币”、“修驰道车同轨”分别指的什么措施? -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如图所示
图1 春秋争霸形势图(局部) 图2 战国形势图(局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1图2两个时期,在历史上总体被称为什么时期?其开始于哪一年?图1形势中一些强大的诸侯国打出什么旗号?并以此开展了什么性质的战争?(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2与图1比较,此时增加了哪些主要的诸侯国?它们是从图1中的哪一诸侯国发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