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史书记载,唐初宫中妇女骑马多穿戴“羃離”将全身遮蔽,以免被过路人窥探。开元年间,则出现了“靓妆露面,无复遮蔽”的胡帽。这一变化可用来佐证唐中期(   )
    A、社会风气开放 B、民族政权并立 C、等级制度森严 D、社会生产繁荣
  • 2、隋朝规定“工商业者不得入仕”,唐朝时,酒家之子陈会中第后,官至州刺史,盐商之子毕諴进士及第后,官至宰相。这一变化折射出科举制(   )
    A、加强朝廷选官权力 B、提高官员文化素养 C、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D、提升政府行政效率
  • 3、《贞观政要》记载,贞观三年时,关中地区粮食丰收,“商旅野次(野外停留),无复盗贼,囹圄(监狱)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与该场景出现有关的帝王是(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高祖 D、唐太宗
  • 4、隋朝时关中连年大旱,开皇五年,隋文帝“发广通(仓)之粟三百余万石,以拯关中。”此举旨在(   )
    A、发展交通运输 B、缓和社会矛盾 C、促进商业发展 D、推行轻徭薄赋
  • 5、隋朝时,地方官每年年终需要到中央“上考课”(汇报工作),中央也经常派遣使者巡察地方政绩。这些措施(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消除了吏治腐败 C、减轻了百姓负担 D、简化了行政机构
  • 6、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经济发展是中华文明不断传承发展的基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两朝南北方人口对比表

    时间

    时间

    南方

    北方

    人口/万人

    占全国人口比例/%

    人口/万人

    占全国人口比例/%

    唐朝天宝年间(742—756年)

    2080

    40

    3120

    60

    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

    5500

    65.5

    2900

    34.5

    材料二  在古代,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农业发展。……南方利用间歇轮作等方式,使一年内农业丰收三次,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后来,南方修复水利,大面积增加种植,开始围水造田,进一步扩大农业生产。……在唐朝江南地区,农作物生产主要工具包括碌碡、砺、耙、犁等,土地经过犁田处理后,将土块用耙碾碎,并拔掉杂草,最后用犁将地面压平,使土地达到种植标准。后来又引进……农作种植变为先耕地,然后耙田……农作生产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1)、材料一中的数据反映了唐宋时期南北方人口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说明唐宋时期我国经济格局发生的变化及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在唐宋历史中任选一个史实(材料中出现的和示例除外),参照示例说明生产力的发展是如何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

    【示例】在唐朝时期发明的曲辕犁结构完备,轻便省力,适合于精耕细作,提高了耕作效率,促进了唐朝农业的发展。

  •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朝

    唐朝

    宋朝

    明朝

    隋炀帝时,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武则天统治时期,创立制度,亲自面试考生。

    增加科举录取名额。在全国范围营造读书风气。

    考试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每部分有两股对仗文字,称之为

    材料二  

    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藏明朝赵秉忠殿试卷(局部)

    明朝万历二十六年,赵秉忠因为参加殿试而一举成名。文中提出了“天民说”,认为皇帝必须爱护人民,否则就是违背天意。这一观点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内涵。明朝的学校教育已经完全成为科举考试储备人才的地方。考试内容为儒家经典,文体上的严苛要求虽然方便评分阅卷,但也限制了人们的思维。

    ——摘编自张宇辰《刍议明朝状元折射的中国科举制度》

    (1)、请将材料一中的①②③处补充完整。
    (2)、从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的角度看,越秉忠状元卷属于哪一史料类型?根据材料二分析明朝科举制的特点。
  • 8、民族关系发展。

    材料一  唐统治集团是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产物,它建立的统一封建王朝国家亦是在前代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形成。唐统治者具有少数民族血统,如唐高祖之母为鲜卑化的匈奴独孤氏,皇后长孙氏亦是鲜卑人。李唐统治集团与少数民族接触、融合,更容易吸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发展进步的民族观,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

    ——摘编自范香立《唐代和亲研究》

    材料二  契丹、女真等民族建立的王朝,跟汉唐时期某些游牧民族建立的部落联盟制国家(如匈奴、突厥等)有了非常大的不同。一方面,在政治、经济、军事各个方面都可以和中原王朝相提并论;另一方面,同时又始终将位于内陆亚洲的“祖宗根本之地”视为各自领土结构的重要部分以及族属、文化认同的珍贵资源。

    ——摘编自邓小南《忧患与繁荣:北族政权的兴衰》

    材料三  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宋辽以白沟河为界,双方撤兵。宋每年向辽提供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澶渊之盟》

    (1)、依据材料一,指出唐代民族政策的特点。分析唐朝推行此民族政策的原因。
    (2)、在表格中补充“契丹、女真”的政权名称。结合材料及所学,说一说这些民族的政权特点。

    民族

    政权名称

    契丹

    ①     

    女真

    ②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澶渊之盟》对辽宋双方社会经济与民众生活的影响。
  • 9、康熙二十-年(1682年)九月,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清廷)议和,请求“照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贡”。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高丽外国比”.拒绝郑氏的请求。对以上材料中康熙帝的做法评价正确的是(    )
    A、挫败了外来势力的入侵 B、加速了闭关锁国的进程 C、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D、加强了与少数民族政权的联系
  • 10、下表是部分原产美洲的物种向中国传播的情况。据此推断,明清时期引进美洲的物种(      )

    时间

    人均耕地亩

    康熙二十八年

    27.92

    乾隆十八年

    6.89

    乾隆三十一年

    3.56

    A、解决了农业大国的粮食问题 B、促进了中外贸易的不断扩大 C、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增加了人们生活的食物来源
  • 11、王谠在《唐语林》中写到“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对史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留心理道”的“上”即皇帝唐玄宗 B、“河清海晏”指贞观年间政治清明 C、“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开元盛世 D、“革去弊讹”指玄宗完善法律
  • 12、下图是中国古代时间轴,关于②阶段特征表述正确的是三国两晋(      )

    A、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 13、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中国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工具说进步】

    【食物话变迁】

    【住房见发展】

    材料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周易》

    (1)、请指出图二是哪个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图一、图二中的生产工具分别采用什么方法制作?从图一到图二生产工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2)、请分别举出以种植水稻和粟为主要农作物的原始居民。稻种和粟种的大量出土,说明了什么? 
    (3)、远古居民实现定居的原因有哪些?
  • 14、岗上遗址是以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为主体的大型聚落遗址。在岗上墓葬中,随葬品差异很大,玉钺或石钺集中出现在高等级男性墓葬中。这可以印证  (   )
    A、国家开始产生 B、农业经济发达 C、出现贫富分化 D、君主专制强化
  • 15、出土文物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人生活状况。陕西西安半坡原始居民聚落遗址中出土了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这说明半坡居民 (   )
    A、掌握了农业生产技术 B、掌握了简单的纺织制衣技术 C、开始了原始商贸活动 D、具备了较高音乐修养
  • 16、早在约7000年前,河姆渡先民就已经开始使用榫卯技术来建造房屋了。榫卯技术历经唐宋建筑的大放异彩和明清家具的经典流传,现在仍然保留在当代木结构及家具中。材料反映了(   )
    A、中华文明有包容性 B、中华文化有开放性 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D、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 17、有学者指出:“因为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而不是采集、狩猎或收集食物——把食物储藏在粮仓里和牲圈里,他们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材料说明   (   )
    A、农业和畜牧业分离使人类走向定居 B、定居生活限制了人类的活动距离 C、人类在采集和狩猎中学会储存食物 D、农业兴起是定居生活的重要前提
  • 18、经考古发现,中国境内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其主要文化遗存分布如下图所示,据此可以得出的合理认识是(   )

    A、基本集中于江南地区 B、黄河流域文化最发达 C、分布零散,彼此孤立 D、中华文明具有多元性
  • 19、位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距今约7 000—5 000年)以彩陶最有特色,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 300—4500年)的陶器在色彩以及纹饰方面就包含了仰韶文化的因素;而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鼎、罐、杯等陶器,有的器形与大汶口文化遗物近似甚至相同。以上材料说明(   )
    A、炎帝教民耕种,制作陶器 B、金属冶炼技术的产生及其发展 C、不同文化间存在借鉴现象 D、大汶口原始居民拥有私有财产
  • 20、下图是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这表明半坡人(   )

    A、居住在长江流域 B、有一定的审美意识 C、生活在旧石器时代 D、出现贫富分化现象
上一页 24 25 26 27 2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