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学者王志纲认为,自秦统一中国以来,南北朝是中国最有可能陷入彻底分裂的时期,但在以____为代表的那一批少数民族政治家的尝试下,胡汉二元的政治制度得以形成,中华文明完成了涅槃。“____”处的人物应是( )A、孝文帝 B、冒顿单于 C、松赞干布 D、元昊
-
2、山东省历史悠久,名人众多。下列山东历史名人与其成就对应正确的是( )A、孟子——《道德经》 B、王羲之——《女史箴图》 C、贾思勰——《齐民要术》 D、李清照——《窦娥冤》
-
3、学习历史要正确地认识和评判历史事件。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是( )A、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B、“光武中兴”为汉武帝时西汉进入鼎盛时期奠定基础 C、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D、安史之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西晋从此衰落
-
4、右下图为周成王五年(公元前1038年)所铸青铜器“何尊”的铭文,其中,“宅兹中国”的记载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当时的政治局面是( )A、世袭制开始代替禅让制 B、分封诸侯扩大统治范围 C、诸侯竞相称霸 D、确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
5、 求和平、谋发展,凝结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蓬勃发展的智慧。九年级(1)班同学开展了一场相关历史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民族觉醒】
材料一
图A 图B
【团结抗战】
材料二
图C“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全体中华儿女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社会动员之广泛,民族党醒之深刻,战斗意志之顽强,必胜信念之坚定,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摘自《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
图D
【和平发展】
材料三
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截然对立的时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张不同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相处中实行对等的约束和自我约束。它不仅包含了处理国家间政治关系的原则,同时也包含了处理经济关系的内容……这是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创举,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图E
图F
【和合共生】
材料四 人类命运休戚与共,永享和平是各国人民共同的梦想……中国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也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同时,我们决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中国人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不断推动壮大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一道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
——摘编自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
(1)、图A漫画创作于哪一战争之后?题词作者发出了怎样的呼吁?依据图B,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场反帝爱国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原因。(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C所示事件发生的国际背景。从图D“社会动员之广泛”“战斗意志之顽强”中任选一个,列举一例史事对其进行说明,并简述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3)、依据图E,概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重大创举”之处。请选择中国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促进本国和平发展的做法,并参照图F示例填写①处内容。(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新时代以来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举措。请用一句话为本次探究活动拟定一个主题名称。(要求主题鲜明、逻辑严密、语言凝练) -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A
资本主义一经产生,就必定不断扩大市场交换的范围,伸入并占有原来封闭的农本经济的阵地,无止境地向可能达到的各个角落扩展。它突破地理的自然界限和国家疆域,最大限度地为销售其商品而开拓市场。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图B
材料二
(1)、图A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依据图B,概括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2)、指出材料二时间轴上俄国十月革命的领导人。结合中国近代史所学知识,分析该事件对中国产生的影响。(3)、请从下列两个观点中任选一个(用序号表示),并从材料二时间轴中选择相互关联的史事对所选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规范)观点:①世界和平需要各国人民共同维护
②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发展增强了世界和平力量
我选择的观点:
选择史事:
阐述或说明:
-
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华文明和平性的内涵
慎战不战
消除战争,安定百姓
相互协调
天人合一,身心和谐
彼此尊重,社会和谐
共生并进
和而不同,和谐共生
交通成和
民族和睦,多元包容
对外交流,互学互鉴
图C据玉杰《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整理
中华文明是以农耕为主的文明形态……农业经济形态塑造了中华文明安土重迁的和平性……科举制对于维系社会结构的整体稳定,起到了制度性的保障作用……东亚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完备的气候类型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性格。
——摘编自刘丰《保合太和: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
图D
(1)、图A所示文物出土于陕西西安的遗址,反映了远古时期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图B所示人类最早的文明是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产生的,其中古埃及的流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2)、依据图C,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两个方面分别列举一例史事,说明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依据图D,概括和平性的形成基础。(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中华文明的和平性对当今社会发展、个人成长有何借鉴意义? -
8、 观察下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文化多样化的互鉴与冲突 B、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与曲折 C、社会信息化的便利与弊端 D、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与波折
-
9、 下面为秦汉同学整理历史知识小卡片。他整理的主题可能是( )
主题:____
关键词: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
林肯、《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明治维新、“殖产兴业”
A、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B、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C、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D、二战后世界变化 -
10、 下图是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示意图,与①处有关的内容是( )A、《权利法案》 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 D、《拿破仑法典》
-
11、 世界古代文明多姿多彩。下表所示成就产生于( )
领域
文学
法学
历法
建筑
成就
《荷马史诗》
《十二铜表法》
儒略历
帕特农神庙
A、古代印度 B、拜占庭帝国 C、古代希腊罗马 D、阿拉伯帝国 -
12、 服饰承载时代记忆。下列服饰变化反映了( )A、审美观念趋同 B、休闲方式的多元 C、社会生活的变迁 D、设计风格的单一
-
13、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2012年,中国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 B、2015年,中国第二炮兵部队更名为火箭军 C、201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五大战区,调整组建五大军种 D、1949年以来,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迅速,取得了巨大成就
-
14、 秦汉同学在绘制思维导图过程中遇到了困难,请你帮他填写下图①②处内容( )A、开国大典 土地改革 B、抗美援朝 土地改革 C、“一五”计划 三大改造 D、中共八大 三大改造
-
15、 为了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艰辛探索。以下图片可以反映出( )A、工人运动的开展 B、领导阶级的变化 C、北伐战争的进军 D、革命重心的转移
-
16、 刘古愚是近代陕西维新变法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办学校、出书报,认为只有行君主立宪之法,中国才能走上强国之路。这说明以刘古思为代表的维新人士主张( )A、自强求富 B、实业救国 C、变法图强 D、民主共和
-
17、瓷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请完成下面小题。(1)、唐朝陆龟蒙在《秘色越器》一诗中赞美秘色瓷“九秋风俗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1987年,陕西抉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十多件精美秘色瓷,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由此可见( )
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
A、《秘色越器》属于口述史料 B、文献史料能够取代实物史料 C、法门寺秘色瓷属于图像史料 D、不同类型史料可以相互印证(2)、根据现代科学研究,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是工匠严格控制反应条件,将氧化铁转化为氧化亚铁的比例从4.5%提高到54%左右的结果。据此可知唐朝( )A、制瓷技术高超 B、商业贸易繁荣 C、瓷器种类丰富 D、文学艺术昌盛 -
18、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实现了“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这里的“它”指的是( )A、夏朝 B、秦朝 C、隋朝 D、元朝
-
19、中华文明凝聚着中国人的大智慧,展现出巨大的世界影响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传到西方的部分发明和技术
名称
西方落后于中国的大致时间
水排、独轮车、弓弩、造纸术、制瓷技术
1000 多年
铸铁技术、胸带式马具
800~900年
火药、印刷术
500~600年
提花机、罗盘
约 400 年
——摘编自(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
中华文明智慧
组别
素材
第1 组:农耕智慧
第2 组:科技智慧
第3 组:政治智慧
(贞观二年六月)上(指唐太宗)谓侍臣曰:“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征对曰:“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特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
——《资治通鉴》卷一九八《唐纪八》中贞观君臣的对话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2)、实物史料主要包括器物、建筑物、遗址与遗迹等。图像史料主要包括绘画、雕刻、照片、地图等。文献史料主要包括史书、书信、日记、报刊、碑铭与简牍等。请据此为材料二内容进行史料分类。史料类型
组别(填序号)
实物史料
图像史料
文献史料
(3)、请为材料三内容拟写一个主题。并选择其中一部著作简要说明其历史文化价值。(可从著作类别、内容地位等方面作答) -
20、学习和了解广东历史,能够了解我们的家乡,从而更热爱我们的家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统一后,广东地区逐渐恢复和发展。珠江三角洲和潮汕平原筑堤围垦,粮食大增,广州成为一大米市。农业水平的提高,促进了人口增长。北宋末年,广东接纳了大量北方移民,至南宋时更甚……这些新迁人户被称为“客户”,据《元丰九域志》记载,当时客户占广东总人户的39%之多。
——摘编自《广东省志·人口志》
材料二:
广州地处东、西、北三江总汇与南海交接处,附近水网密布,沿海还有不少良港。唐代,广州作为第一大港、海外贸易的中心,也是最重要的造船基地之一。唐代有关广州造船的各种记载不少,如:唐张九皋任职广州时曾“召慕敢勇,缮治楼船”。《新唐书》则记载,广州一地一次“能造船五百艘”。
——卜松竹《广州古船长期处于国内先导地位》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宋朝广东地区人口增长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归纳唐宋时期广州在海外贸易方面所具备的优势。(3)、观察材料三,指出图中所绘机构的设立与清朝哪一政策的实施有关?结合所学分析这一政策所造成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