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如何管理国家、如何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历代帝王都很重视的一个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二   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就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

    (1)、根据材料一,指出该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及其目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皇帝设置的“若干行政区”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同材料一中的制度相比,分析其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其中一项说明其对国家发展的作用。
  • 2、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1 春秋晚期牺(xī)尊

    图2 战国时期铁农具复原图

    材料二   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之学异常活跃,极富创造力,被公认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灿烂辉煌的时代。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此起彼伏的各种学术思想,除了外来的佛学,几乎都渊源于春秋战国时代,都受到诸子之学的深远影响。

    ——颜世安《从“楼下学宫”看战国百家争鸣》

    墨子

    孟子

    韩非

    庄子

    材料三   夫商君为孝公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战国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局面,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一位写出其思想主张。
    (3)、根据材料三,归纳商鞅变法的经济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带来的影响。
  • 3、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各地丰富的考古发现揭示了远古人类的生产、生活状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数百万年前人类出现开始,人们就使用石头作为工具。最初的石器是对石块进行简单的敲砸而成。距今20000多年前,为了提高石器的使用效率,出现了对石器通体磨光的磨制石器。此后,一直到金属制生产工具出现之前都使用它。

    ——摘编自统编历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北京猿人遗址发现了大量的人类化石、10万余件石制品,石器以石片石器为主,以中、小型石器居多,主要类型有刮削器、尖状器、石锥、雕刻器、砍砸器、球形器等。北京人遗址中共发现了五层面积较大、堆积较厚的灰烬和其他用火的遗迹。其中第四层灰烬最厚,有的厚达6米。灰烬成堆分布,含烧过的朴树籽、木炭、烧石、烧过的鹿角和各种动物骨骼。

    ——《中国原始社会史》

    材料三

    石磨盘、石磨棒(粮食加工工具)

    北辛文化(距今约7500年—6100年)

    1985年邹平苑城西南庄出土

    红陶钵(盛器)

    北辛文化(距今约7500年—6100年)

    1985年邹平苑城西南庄出土

    (1)、根据材料一指出“石头作为工具”发生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京人掌握的生活技能。
    (3)、史料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主要包括: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多种类型。根据材料三,指出材料三的史料类型,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时期的生产生活状况。
  • 4、商代浇铸一大型青铜器,需要67口坩埚,每口坩埚熔铜12.5千克,千人协作才能完成。该青铜器可能是(     )

    A、商朝铜爵 B、护头铜胄 C、司母戊鼎 D、三星堆青铜面具
  • 5、《三字经》有云:“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这段话反映的主题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夏商周王朝的更替 C、华夏认同观念的扩展 D、早期文明的起源
  • 6、根据统编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教材第六单元的目录,完成相关任务。   

    第六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第 17课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 18课 美国独立战争

    第 19课 法国大革命

    阅读以上目录,选择相互关联的两课或多课,结合所学自拟一个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表述完整,字数在100字以上)

  • 7、咖啡是一种生活常见饮品,咖啡在世界上的种植、贸易与发展折射出一部资本主义的演进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咖啡最早起源于非洲,16世纪土耳其帝国垄断了咖啡的生产和销售。17世纪荷兰人偷运咖啡树苗回国,但欧洲的气候条件不适宜种植咖啡,荷兰、英、法等国转而在亚洲、美洲、非洲广泛建立咖啡种植园。咖啡调动起全世界的劳动力、土地和资本,加速了落后地区的奴隶化,强行将其卷入世界市场,从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来看又是历史的进步。

    ——整理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材料二 北美独立革命前后,茶和咖啡扮演了不同的角色。英国为加强对北美殖民地的统治颁布了一系列税法案,在北美居民心中,茶成为英国殖民压迫的象征。而来自同为殖民地、同处美洲境遇的西印度商品——咖啡,则成为爱国和自由的象征,成为“爱国饮料”。因此,咖啡在独立战争后深受美国人民的喜爱,爱喝咖啡成为美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荆玲玲《北美独立革命时期的茶与咖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图中深色区域成为咖啡主要种植区的原因,然后归纳世界近代史上咖啡广泛种植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在北美独立战争前后茶和咖啡被北美人民赋予的象征意义,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这场战争对美国的影响。
  • 8、音乐是一种语言,它能贴切地反映个人和民众的心灵呼声,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约在公元前5世纪至前4世纪左右,希腊的政治制度使其经济、文化和教育达到了全面繁荣,是希腊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出现了更多的音乐体裁,如颂歌、抒情诗以及古希腊悲剧艺术等。约在公元前3世纪左右,希腊的奴隶制一度强盛,向外扩张,其中亚历山大帝国领土横跨欧、亚、非三洲,各民族文化交流频繁。

    ——《关于古希腊音乐文化的特征分析》

    材料二 著名音乐家廷克托里斯认为音乐的和谐是“恰当的声音所产生的某种快乐的影响”,是人的一种甜美的感受。这种信赖人的耳朵,以经验主义的态度对待音乐的倾向,是13和14世纪西方音乐理论发展的结果……在廷克托里斯的著述中,关注音乐中的人的观念已经明显地确立起来,他把一批代表着新倾向的作曲家置于历史的中心位置。

    ——摘编自周耀群《约翰内斯·廷克托里斯音乐观念的转变》

    材料三 英国国歌为《天佑吾王》。1640至1688年期间,英国政局历经动荡,政变事实上就是以维护传统的名义进行的。它在维护传统与追求变革之间找到了一条适中的路,实现了斗争与协调、更新与传统的平衡。1689年1月28日下院决议:英国仍是君主国,“上帝保佑吾王”仍是英国的国歌。因此,英国国歌不同于其他民族国家随着政权更迭而发生种种变更,它自确立之后便一直沿用。

    ——摘编自罗宇维《歌声中的祖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国歌》

    (1)、依据材料一,概括推动古希腊音乐发展的因素。根据材料二,指出廷克托里斯认为当时音乐出现的“新倾向”,并简述“代表着新倾向的作曲家”地位提升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17世纪后期的英国如何“在维护传统与追求变革之间找到了一条适中的路”。
  • 9、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有权宣战,募集和维持陆军,配备和保持海军,制定管理和控制陆海军队的各种条例,制定召集民兵的条例; 总统为合众国陆海军的总司令,并在各州民团为合众国执行任务时担任统帅。材料反映了(     )

                                     签署1787年宪法

    A、总统权力比国会大 B、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联邦与州分享权力 D、国会处于权力中心
  • 10、如表反映出美国《独立宣言》和法国《人权宣言》的共同之处是(       )

    《独立宣言》

    《人权宣言》

    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了他们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才在人民中间成立政府。

    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由其代表去参与法律的制定。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

    A、废除了贵族特权和封建地租 B、确立了三权分立的体制 C、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 D、号召人民争取民族独立
  • 11、运用多种范式评价同一历史现象,能够使我们对历史的理解更透彻。下列所示不同范式分析的同一史实是(        )

    革命范式——早期殖民扩张,灾难屈辱落后

    文明范式——人类文明连接,交流碰撞发展

    全球范式——市场雏形出现,分散走向整体

    社会范式——促进物种交流,丰富人民生活

    A、文艺复兴 B、新航路开辟 C、启蒙运动 D、殖民扩张
  • 12、它促使人民逐渐剥去宗教神学的外衣,开始探索人的价值和人性的存在。但是,由于过于强 调人的价值,助长了个人私欲的膨胀、物质享受和奢靡之风的泛滥。极端的个人主义也注入了西 方人的价值体系。这里评价的是(     )
    A、罗马教廷的地位 B、文艺复兴的影响 C、三角贸易的罪恶 D、工业革命的影响
  • 13、“开始于沙漠中的一个宗教,在短短的一个世纪内,已发展成为横跨欧亚大陆的强大帝国,到750年,它统治了从比利牛斯山到信德,从摩洛哥到中国边境的广大地区。”与材料中的“帝国”描述相符的是(     )
    A、发明并使用楔形文字 B、地中海成为其“内湖” C、沟通了东西方的文化 D、创造了“阿拉伯数字”
  • 14、小丽同学制作了一份学习纲要笔记,请你帮她选定一个合适的主题是(     )

    (一)查理曼帝国

    (二)西欧庄园

    (三)拜占庭帝国

    (四)中世纪大学

    ……

    A、走向近代 B、古代亚非文明 C、古代美洲文明 D、封建时代的欧洲
  • 15、1世纪起,巴勒斯坦地区兴起了一种信仰“救世主”耶稣、宣传“忍受苦难、死后升入天堂”的宗教,深得犹太人支持。到4世纪末,罗马皇帝将该宗教定为国教。由此可见(     )
    A、犹太人深受罗马共和国的迫害 B、罗马帝国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 C、佛教经由地中海传播到了欧洲 D、基督教在法兰克王国不断扩张
  • 16、关于古希腊的民主政治,苏格拉底说:“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雇一位舵手、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这段话(     )
    A、认为抽签选举的方式危害小 B、肯定了抽签参与政治的做法 C、揭示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 D、高度评价了雅典的民主政治
  • 17、“万物终消逝,金字塔永存”这句阿拉伯谚语强调了金字塔的永恒性,将金字塔视为不朽的象征,代表了人类文明的印记。这里所说的金字塔位于下图中的(     )

    A、 B、 C、 D、
  • 18、历史的回响,名人的光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a三元里抗英斗争纪念馆

    b万木草堂(康有为创办)

    c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d黄埔军校旧址大门

    材料二

    地点

    名人故居

    广州番禺

    邓世昌故居

    江门新会

    梁启超故居

    惠州惠阳

    叶挺故居

    材料三   1920年初,郑振铎等人返乡后创办《新学报》,刊发了一系列文章(见表)

    期号

    主要文章

    第1期

    《破除社会阶级》《学校为什么不应该设读经科》

    第2期

    《达自由的路》《中国妇女的解放问题》

    第3期

    《社会化的教育》《可造的世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两处历史遗迹,说明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一位历史名人为其撰写简介,以及这些名人身上体现的时代精神。(简介可以从名人姓名、籍贯、主要事迹、影响或地位等四个方面进行介绍。)

    示例:詹天佑,广东南海人。京张铁路的设计者和建造者,中国近代铁路之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振铎等人返乡后创办《新学报》的时代背景,并分析这一举措的影响。
  • 19、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一代代青年人洞察时代风云,把握时代脉搏,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绘制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面对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看到了中国在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方面大大落后于西方,他们继承了鸦片战争时期“经世派”代表人物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并且极力把这一思想主张付诸实践。……洋务运动虽然没能救中国,却为中国的进步、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是中国近代化链条上的第一环。

    ——摘编自李侃《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第2甲46名进士“康有为,广东广州府南海县人”。

    ——摘编自李周望《明清历科进士题名碑录》

    “康有为,字广夏,号更生,原名祖治,广东南海人。光绪二十一年进士,用工部主事。”

    ——摘编自赵尔翼《清史稿》

    材料三   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等多项改革建议,遭到拒绝。失望之余,他开始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才能拯救中国。

    ——摘自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链条上的第一环”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提取两则材料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救国方式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孙中山救国的指导思想。
  • 20、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此后,同盟会会员刘道一、黄兴等人陆续发动了萍浏醴起义、黄花岗起义等,各地也纷纷响应。这反映中国同盟会的建立(     )
    A、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B、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C、促成了三民主义的实现 D、终结了清王朝腐朽统治
上一页 430 431 432 433 43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