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后汉书·皇甫嵩朱偶列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天下响应,京师震动”。材料描述了黄巾起义的( )A、背景 B、目的 C、性质 D、影响
-
2、《汉书·食货志》记载了这样一项规定:胆敢私自铸造铁器或者煮盐的人,被罚左脚戴镣铐,将铸造的铁器或者煮好的盐没收,该项规定的记载能够佐证当时( )A、惩处贪官污吏 B、统一调配物资 C、实行盐铁官营 D、废除严刑峻法
-
3、下图为“汉武帝解决封国问题示意图”,据此可以看出 ( )A、地方与中央的矛盾彻底根除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王国势力削弱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
4、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之后,各地农民纷纷响应,起义队伍不断壮大。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张楚政权的建立 B、陈胜吴广的号召 C、秦朝残暴的统治 D、六国贵族的卷入
-
5、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连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这得益于( )A、分封制的实行 B、郡县制的实施 C、世袭制的实行 D、禅让制的实施
-
6、新郑境内有轩辕避暑洞、轩辕庙、轩辕宫等遗存。同时,郑州还是“岐黄中医药文化根脉之地”,发现与岐黄中医药文化有关的遗址、胜迹、地名、山川、庙宇约百十余处。与此密切相关的是 ( )A、蚩尤 B、黄帝 C、舜 D、禹
-
7、半坡遗址出土的大量文物表明,半坡居民已发明了从伐木、除草、平整土地,到松土、点种及收获的整套生产工具。这可用于印证半坡居民 ( )A、广泛使用打制石器 B、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C、生活方面衣食无忧 D、开始推广牛耕技术
-
8、2022年9月,考古学家在湖北学堂梁子遗址发现一具距今100万年左右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将之命名为“郧县人3 号头骨”,这是迄今所见欧亚内陆同时代最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据此可知对史前阶段历史最严谨的研究方法是 ( )A、实地考察 B、走访调查 C、化石研究 D、口耳相传
-
9、学完《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一课后,某校七年级(1)班的同学开展了主题为“汉初实行的政策”的讨论,请你一起参加。
【追根溯源探缘由】
材料一 汉兴,接秦之敢(同“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同“藏”)。
——《汉书》
【鲜明对比谈政策】
材料二
【赏析文物谈感悟】
下面两幅图分别是秦始皇陵中的秦兵马俑和汉景帝阳陵中的陶俑。
(1)、材料一反映了西汉初年什么样的社会状况?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2)、与秦朝的统治政策相比,汉初实行的政策对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有怎样的好处?(3)、仔细观察两幅图片,比较秦始皇陵中的秦兵马俑与汉景帝阳陵中的陶俑的表情有何不同。汉景帝阳陵中的陶俑的表情说明了什么? -
10、人口数量是一个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国情。下面是秦末至西汉文帝时期的人口数量变化图,a阶段人口数量下滑和b阶段人口数量迅速提升,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 )A、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B、兴衰纷乱,循环往复 C、科技进步,人丁兴旺 D、重视民生,以民为本
-
11、 (汉高祖)诏曰:“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书名数(名数指户籍)。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这一做法的直接目的是( )A、提高军队战斗力 B、增加农业劳动力 C、把平民变成奴婢 D、增加政府的收入
-
12、有学者认为,文帝、景帝勤政爱民,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仁政,保证了政策的持续性。百姓自食其力,勤于耕作,形成了勤劳务实的社会风气,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他意在说明( )A、汉朝初年加强了对地方控制 B、西汉时期农民地位显著提高 C、法治完善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D、统治者施行良策,推动了国家发展
-
13、汉文帝采纳了大臣贾谊的建议:“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这说明西汉初期,统治者重视 ( )A、创立中央集权制度 B、巩固北方边防建设 C、加强忠君守礼思想 D、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
-
14、以下表格是关于“答刑(答:鞭打、杖击)”的记录,可以说明汉文帝和汉景帝( )
文帝时期
景帝时期
前167年,废除断残肢体的肉刑,用笞刑等代替,规定当刻(割掉鼻子的酷刑)者答三百
前156年,改答五百为三百,前144年,又改答二百为一百。行刑时只准打臀部
A、重视农业 B、减轻刑罚 C、重视儒学 D、整顿吏治 -
15、汉文帝即位时,有人献千里马,他拒绝接受,还下令说不接受献礼。这一做法反映了汉文帝( )A、监视地方官吏 B、提倡勤俭治国 C、控制豪强地主 D、废除严刑苛法
-
16、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此政策 ( )A、造成宦官外戚交替专权的局面 B、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C、加重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负担 D、促进了汉初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
17、《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初年,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四匹毛色一样的马拉的马车),而将相或乘牛车。材料描述了汉初( )A、社会生产遭到破坏的原因 B、休养生息政策实行的背景 C、统治阶级厉行节俭的举措 D、文景之治经济繁荣的表现
-
18、学习历史要具备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素养。继陈胜、吴广起义之后,项羽和刘邦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楚汉之争( )A、仍属于农民战争的性质 B、结束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C、是为争夺帝位而展开的 D、以项羽的胜利宣告结束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材料一 秦统一全国后,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并实行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唐朝时期,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纶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元朝建立后,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清政府平定噶尔丹叛乱和大、小和卓叛乱,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稳定和巩固边疆地区,进一步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
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大一统”的主要内容。以西汉为例,说明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在政治、思想上的措施。
(2)、材料二 朱绍侯认为,秦统一以后,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为我国的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郭沫若指出,自从秦统一以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在某些时期出现了分裂割据的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主流。长期以来我国封建社会以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能有效地抵抗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的独立,这与我国很早就建立了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是有密切关系的。———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古代“大一统”的积极作用。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武帝时代是两汉时期在识人用人方面最值得肯定的历史阶段,“汉之得人,于兹为盛”。 当时的“儒雅”之士如公孙弘、董仲舒,“笃行”之士如石建、石庆,“质直”之士如汲黯、卜式,“推贤”之士如韩安国、郑当时,“定令”之士如赵禹、张汤,“文章”之士如司马迁、司马相如,“滑稽”之士如东方朔、枚皋,“应对”之士如严助、朱买臣、主父偃,“历数”之士如唐都、洛下闺,“协律”之士如李延年,“运筹”之士如桑弘羊,“奉使”之士如张骞、苏武,“将率”之士如卫青、霍去病、李广,“受遗”之士如霍光、金日砰等,都在历史上留有盛名⋯⋯班固也认为汉武帝时代的“功业”“制度”之所以具有突出的历史地位,正是由于汉武帝身边集聚了一个在文化资质上同样“后世莫及”的人才群体。
—摘编自《新编中国史·秦汉史————帝国的成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课外阅读,选择材料中的一个“人才”,并为其撰写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