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请围绕主题“经济发展与中外交流”,完成下面的探究活动。(1)、【任务——图片识读】
材料一
观察上面四幅图片,谈谈工具、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
(2)、【任务二————以史带论】材料二 海上丝绸之路把丝绸远销海外,古代南亚、东南亚各地人民都喜欢穿中国丝绸制成的简裙,在中国文献中,东南亚人民“以帛缠首”的记载比比皆是, 日本出现了仿制“唐绫”(中国丝绸)而发展起来的“博多织”纺织法。海上丝绸之路远远不只是向外传布丝绸,还把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如指南针、火药、造纸术、活字印刷术、瓷器、医学、中草药等传布到世界各地。
———摘编自陈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材料三 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摘编自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
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丝绸外传产生了什么影响。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一带一路”倡议的现实意义。
-
2、关于烽火戏诸侯这个历史故事的真实性,某同学进行了课外探究并找到了以下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幽王取妻于西申,生平王,王或(又)取裴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盘。褒姒嬖于王,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师,回(围) 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译:未交出周平王)。 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
——清华简《系年》
(注:经碳-14测定证实,清华简为战国中晚期文物,在秦之前就被埋入地下,未受“焚书坑儒”事件影响,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现先秦古籍的原貌,现由清华大学收藏研究。)
材料二 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
———(战国末年)吕不韦《吕氏春秋》
材料三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
———(西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与周朝什么制度相关。该制度的推行在周初有什么作用?(2)、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三,请指出两段材料中关于烽火戏诸侯故事的记载有何区别。(3)、以上三则材料,你认为哪个更接近历史的真相?请说明理由。(4)、你认为探究历史问题应秉持怎样的精神或原则? -
3、通过对百家争鸣的学习,小王领略了古代先贤的救世情怀,他以诸子百家的“爱”为主题整理笔记(下图)。笔记中①②③依次可填( )
老子爱个人,求与世无争
① 爱亲族,重道德规范
② 爱天下,倡兼爱非攻
③ 爱君主,谋以法治国
A、庄子、孔子、韩非子 B、庄子、韩非子、孔子 C、韩非子、孟子、墨子 D、孔子、墨子、韩非子 -
4、王羲之书法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独辟蹊径,以生动多变的线条表达自己的精神意境。下列对其代表作(右图)风格的概括最准确的是( )
《兰亭集序》
(摹本·局部)
A、飘逸自然 B、整齐划一 C、雄浑粗犷 D、大小一致 -
5、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考古学者在云南、北京等地发现了多处不同时期的古人类遗址。下图位于M处的遗址最有可能是 ( )A、北京人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半坡遗址 D、二里头遗址
-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290年,司马炎病故,继位的惠帝司马衷本是愚痴之人,并不能治理国家,以至于朝中大权尽落于皇后贾氏之手。司马氏诸王不满于朝中贾氏专权,纷纷想杀贾氏而独掌大权,于是便爆发了晋朝历史上有名的“八王之乱”。
材料二 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无数人丧生,突荒连年,疫病流行,广大人民田荒家破,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关中诸郡,百姓饥馑,白骨蔽野,百无一存。 长安城中,户不过百,墙宇颓毁,蒿棘成林。全城公私用车仅四辆,一斗来值金二两,人相食,死者过半。
材料三 西晋时,山西发生饥荒,皇族司马腾乘机掳掠内迁各族人民,卖往山东、河北做奴婢,用来换取军粮。当时20多岁的石勒,也在被掠卖的行列中。他历尽饥饿、疾病、死亡的威胁,被卖到山东做奴隶,后来石勒起兵反晋,建立后赵政权。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八王之乱爆发的直接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八王之乱的危害。(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晋统治者是如何对待内迁各族人民的。(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西晋会成为一个短命的王朝。 -
7、据西晋史料记载,内迁的各族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反映出内迁各族( )A、认同中原历史和文化 B、结束了政权分立局面 C、痛恨西晋的腐朽统治 D、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
-
8、《晋书》记载:“自惠皇失政,难起萧墙(内乱),骨肉相残,黎元涂炭⋯⋯戎兵接而宗庙隳,支属肇其祸端,戎羯乘其间隙,悲夫!”材料反映了 ( )A、晋惠帝大封诸侯王导致内乱 B、内外交困冲击了西晋王朝的统治 C、北方各族内迁促进民族交融 D、北人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
9、成语“乱七八糟”源于两个历史典故。“乱七”和西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有关,而“八糟”和西晋时的“八王之乱”有关。两次变乱的共同原因是 ( )A、地方诸侯王势力强大 B、推恩令的实行 C、君主的腐朽统治 D、民族矛盾激化
-
10、识读历史地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图反映的是 ( )A、北方各族内迁的分布 B、北方人民流亡南迁 C、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 D、西晋短暂统一全国
-
11、学者苏秉琦指出:“‘五胡’不是野蛮人,是牧人,他们带来的有战乱,还有北方民族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此观点旨在强调 ( )A、少数民族内迁带来灾难 B、少数民族推进江南开发 C、文明在交融中焕发生机 D、少数民族文化更为先进
-
12、公元311年,北方某一个民族的大军南下,成功攻破西晋都城,俘虏了晋怀帝。公元316年,长安也被这支大军攻破,西晋最终灭亡。这个南下的“民族”是 ( )A、鲜卑 B、氐 C、羌 D、匈奴
-
13、某历史论文写道:“前后长达16年的八王之乱,爆发在晋惠帝司马衷‘执政’期间。司马家族的王爷们前赴后继,不惜以最狠的手段骨肉相残。他们在洛阳城里打得头破血流,西晋王朝也变得奄奄一息。”该论文的题目应该是 ( )A、《分封同姓诸王的原因》 B、《内讧的结果————没有赢家》 C、《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徙》 D、《十六国与前秦的建立》
-
14、西晋时鲁褒曾在《钱神论》中讥讽道:“(钱)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这说明西晋的社会风气是 ( )A、唯利是图,贪图享乐 B、贵族当权,轻视功名 C、不重门第,鄙视富贵 D、能力至上,不计名利
-
15、下图主要反映了 ( )A、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B、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C、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D、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
16、司马昭是三国时魏国的大臣,继其父司马懿及其兄司马师之后,继续发展司马家族的势力,权倾朝野。魏帝曹髦曾说:“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魏帝此言反映了 ( )A、司马昭位重权大,处处为民着想 B、司马昭爱民之心,天下百姓皆知 C、司马昭夺取魏国政权,建立西晋 D、司马昭蛮横专权,魏帝形同傀儡
-
17、历史上,中国实现真正的统一是从秦朝开始的。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挥军一统】
材料一 从公元前230年起,秦国只用了约十年时间,就完成了“六王毕,四海一”的伟业,一个统一的帝国就在中国历史上诞生了。
【加强统一】
材料二
(1)、秦国于哪一年完成了“六王毕,四海一”的伟业?是谁完成的统一伟业?“统一的帝国”是指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哪两项措施?分别说说其意义。秦王朝还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 -
18、根据下表材料,可以得出的共同结论是 ( )
评价
出处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史记·李斯列传》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一法度衡石丈尺”
《史记·秦始皇本纪》
“初并天下为三十六郡,号为始皇帝”
《史记·秦本纪》
A、秦始皇制定了北击匈奴的策略 B、秦建立了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 C、秦始皇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D、高度评价秦朝的统一及制度 -
19、下面为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出土竹简中《编年记》的记载(部分)。这些记载可用于研究( )
十七年,攻韩。
十八年,攻赵……
十九年,□□□□南郡备敬[警]。
廿年,……韩王居□山。
廿一年,韩王死。昌平君居其处,有死□属。
廿二年,攻魏梁[梁]。
A、春秋诸侯的争霸战争 B、秦统一六国的进程 C、战国七雄的形成过程 D、秦走向灭亡的原因 -
20、我们从下图中能得到的信息是( )
①疆域四至 ②统一货币
③推行郡县制 ④修筑了长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