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我们的)革命之路道阻且长,是必须要有流血牺牲的。”
——《逸仙的革命之路》
以下人物中,没有牺牲于“革命之路”的是( )
A、徐锡麟 B、刘道一 C、章炳麟 D、秋瑾 -
2、中国第一个革命政党的名称是( )A、中国共产党 B、国民党 C、兴中会 D、同盟会
-
3、“中国文化在四百年以前,常有若干方面比较欧洲为优。但自彼时以后,遂成停顿不进之象。尤其是对于火车、轮船所引起之世界巨大变迁,未能加以理会。而且数世纪以来,未有外敌严重压迫,以致养成一种不能战争之民族。所有上流阶级,对于世界情形毫无所知,只是骄傲自大;至于官吏人员,则为腐败之气所充塞,毫无精神可言。但吾人在此却有一事不应忘去者,即中国领土之内共有人口四万万,均系属于一个种族,并且不以宗教信仰相异而分裂,更有“神明华胃”之自尊思想充满脑中。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更加以备具出人意外之勤俭巧慧诸性,以及守法易治。倘若中国将来产生一位聪明而有魄力之人物为其领袖,更能利用世界各国贡献与彼之近代文化方法,则余相信中国之前途尚有无穷希望。”
——《瓦德西拳乱笔记》
根据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的上述描述,以下哪一项最能准确地概括他对中国在遭遇了这场战争前后的看法与评价?( )
A、中国文化自古以来一直优于欧洲,因近代以来未能跟上西方的科技革命而暂时落后;在抵抗侵略时中国软弱胆小,故成为“不能战争之民族” B、中国之所以遭受侵略,是因为其上层阶级无知自大、官吏腐败;但中国普通民众勤劳智慧、守法易治,未来仍有无限潜在的希望 C、中国是一个种族单一、宗教信仰单一的国家,这种高度统一性为其抵抗外来侵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D、中国在面对帝国主义侵略时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聪明而有魄力的领袖” -
4、《马关条约》的内容中,对中国的经济危害最大的一条是( )A、赔偿日本巨额兵费2亿两 B、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清政府被迫开放沙市、重庆、杭州等诸多城市作为商埠 D、割以台湾为代表的大片领土给日本
-
5、“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出自某戊戌六君子的豪言壮语。这位因戊戌变法失败而壮烈牺牲的民族英雄是( )A、严复 B、谭嗣同 C、康有为 D、梁启超
-
6、关于洋务运动的历史影响,以下哪一项表述符合史实?( )A、洋务运动通过引进西方科技,实现了中国的工业化转型,使中国成为亚洲军事强国。 B、洋务运动主要聚焦于军事工业的发展,但未能推动中国社会的整体变革,对后续的社会发展影响有限。 C、洋务运动虽然建立了近代化的海军和陆军,但完全依赖外国技术和装备,没有培养起本国的军工基础。 D、洋务运动改变了中国的政治体制,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
7、以下哪位是抗击法国帝国主义的民族英雄?( )A、左宝贵 B、左宗棠 C、冯子材 D、陈化成
-
8、《南京条约》中,英国强迫清朝开放5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其中不包括( )A、福州 B、上海 C、厦门 D、南京
-
9、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下列哪一项描述最准确?( )A、太平天国运动起始于金田起义,其领袖洪秀全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主张通过科举变革来挽救中国。 B、《天朝田亩制度》作为太平天国的重要纲领,提出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虽实施地不太好,但促进了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革。 C、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军事上达到了鼎盛时期,但在领导集团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分裂与腐败,这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D、太平天国运动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它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并对后来的辛亥革命产生了重要的领导与启示作用。
-
10、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以最小的代价获得了最多实实在在的利益的侵略者是( )A、美国 B、法国 C、俄国 D、英国
-
11、结合以下四幅图,用精练的话语来概括图中所展示的内容,最合适的主题是( )
A、中国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B、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C、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D、中国在落后挨打的背景下自身民族资本主义的积累 -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开始营造阿房宫。由于工程浩大,他在位时只建了一座宫殿,工程未完成他就死了。秦二世付胡亥调修建阿房宫的工匠去修建秦始皇陵。后来胡亥继续修建阿房宫,但秦王朝很快就垮台了。故有童谣唱到:“阿房,阿房,亡始皇。”
材料二 公元前209年,有900多贫苦农民,被征伐到渔阳戍守长城,他们走到大泽乡时,遇上大雨,道路被冲毁,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误期就要被处死,他们中的领队人陈胜、吴广,杀死了两个押送的军官,领导大家举行起义。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作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1)、修建材料一中的这个工程浩大的阿房宫需要具备哪些物质条件?“阿房”和“亡始皇”这两个事情之间有什么关系?(2)、据材料二,指出这次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 -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道德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图一、图二、三、四中任选其一,为其编写一段解说词。(2)、根据材料二,指出他们各自代表的学派及其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简析这些主张对当今社会有何借鉴意义?(3)、综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传统文化?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为什么实行该制度?(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图二和图三的措施对国家的发展所起的作用。(3)、综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从不同朝代的制度变更中你得到了怎样的认识? -
15、李华同学复习时整理出一组关键词,如“戍守长城”、“遇雨误期”、“张楚政权”等,据此判断,他复习的内容是( )A、武王伐纣,牧野之战 B、陈胜、吴广领导大泽乡起义 C、国人暴动,厉王逃亡 D、秦、赵两国发生了长平之战
-
16、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中记载:“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所有这些使中国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秦朝在地方上取代了周制的“帝国结构”是指( )A、禅让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行省制
-
17、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这一变化促进了( )A、国家制度的确立 B、百家争鸣的出现 C、农耕文明的拓展 D、华夏认同的形成
-
18、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这一变化促进了( )A、国家制度的确立 B、百家争鸣的出现 C、农耕文明的拓展 D、华夏认同的形成
-
19、春秋时期,很多城市出现了农业、手工业产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这反映出此时( )A、农业生产进步巨大 B、手工业生产工艺成熟 C、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D、各国君民能和平相处
-
20、如图是近年来陕西文物普查中陶质文物的最高成果,一枚秦朝封泥,上有四个字“右丞相印”。根据所学知识判断( )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