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距今5000年左右,长江流域、黄河流域、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并在上述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不同形状的玉器,发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由此可知中国早期文明(     )
    A、只分布在北方地区 B、只分布在南方地区 C、呈现多元性特征 D、领先世界其他地区
  • 2、以下是北京人和猿的肢骨比较图。猿的大腿骨与上臂骨的长度相同,而北京人的大腿骨明显长于上臂骨,由此推测(     )

    A、北京人依然保留猿的特征 B、直立行走促进了人类进化 C、火的使用影响智力的发育 D、猿的生活习惯发生了改变
  •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节选)

    时间

    事件

    时间

    事件

    原始社会后期

    大禹治水

    公元前1046年

    商纣王暴政,被周武王所灭

    春秋早期

    管仲改革

    公元前356年

    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

    李冰修建都江堰

    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统一六国

    公元前209年

    伐无道,诛暴秦

    公元前207年

    刘邦、项羽起义灭亡秦朝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从大禹治水的事迹中可以看到大禹什么样的精神?
    (2)、支持管仲改革、商鞅变法的国君分别是谁?
    (3)、阅读以上材料,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温馨提示:

    【历史事件、观点示例】

    历史事件1:商纣王暴政,被周武王所灭。历史事件2:伐无道,诛暴秦。

    观点:暴政导致王朝灭亡。

    论述:商纣王对外征伐,对内实施暴政,最终导致商朝的灭亡……结论:由此可见,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注:以上示例仅供考生参考,考生作答不得再次选用示例的观点)

  • 4、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文化、思想、制度等各方面闪耀着光芒。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文字的起源】

    材料一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有一部分应该归功于他们的文字。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思想的光辉】

    材料二孔子为中华民族保存了……一大批宝贵的文化财富,奠定了中国文化主体结构的初步基础,……中国早期文化第二次大发展是战国后期。……各种文化既互相对立又互相渗透,出现了文化发展的综合趋势。

    ——赵吉惠《论中国文化的多元性、一元性与封建专制主义》

    【制度的创新】

    材料三秦统治者把“帝”这个头衔作为自己的专属称呼,皇帝之下是三公,三公之下有九卿,“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都下辖若干县,县按大小设县令或县长。

    ——樊树志《国史学概要》

    【精髓的传承】

    材料四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此文字的发现有何意义?
    (2)、孔子是春秋时期哪国的人?依据材料二,归纳孔子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两项秦统治者在政治上的创新制度。
    (4)、据材料四概括,指出习总书记要求我们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 5、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祭黄陵词》

    材料三华夏民族是汉民族的主源,华夏民族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与蛮、夷、戎、狄诸族结下了长期的不解之缘。汉民族自形成后一直延续发展,并大量融合了其他民族人口,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汉族人口融于周边其他民族。正是这种双向融合的现象,促进了更大范围的民族融合。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最终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中国的主人中华民族。

    ——张植荣《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

    材料四春秋时期,各大国与邻近的少数民族部落方国发生战争,与夷狄各部之间的通婚现象也很普遍,于是,进入中原的戎狄诸部与华夏族融合起来。此外,本来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不断吸收中原华夏文明成果,融入华夏族,并被中原各国所认同。战国时,不断扩大的华夏族形成了强烈的认同感,为秦汉“天下为一”的大一统格局奠定了基础。

    ——田旭东、周苏平《春秋》等

    材料五习近平总书记说:“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1)、观察图1和图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所房屋的主人分别是哪一远古居民?他们分别种植什么农作物?(注意:书写答案时一一对应)
    (2)、材料二中的“轩辕”是谁?“平定蚩尤乱”指哪场战争?这首诗表达了孙中山对“轩辕”的什么感情?
    (3)、根据材料三,概括促进“更大范围的民族融合”的历史原因。
    (4)、根据材料四,概括春秋时期促进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
    (5)、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我们今天应该如何处理民族关系?
  • 6、翦伯赞《秦汉史》中这样描述:“为了建造阿房宫和骊山皇陵,残余贵族和无数俘虏,从荆楚、巴蜀斩伐木材,攀山越岭,丧失生命;手工业者离开作坊,走到遥远的会稽,替皇帝修筑宫殿和雕刻功碑;广大的农民失去了土地和自由,被迫去修筑长城。”材料反映的现象(     )
    A、表明秦朝法度严明 B、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C、维护了皇帝的权威 D、扩大了帝国的疆域
  • 7、关注历史教材的课目标题,可以准确把握历史的阶段特征。如下表,教材目录横线处应填(     )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______

    第4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第5课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第7课百家争鸣;

    第8课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中华民族的形成 C、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D、统一国家的建立
  • 8、墨子提出“万民和,国家富,财用足……便宁无忧”;管子提出“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老子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这些思想家的共同主张是(     )
    A、实行仁政 B、以法治国 C、以民为本 D、无为而治
  • 9、有人把春秋战国各种思想描述为:“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中央集权的法制派”,“提倡节俭与互爱互利的反战派”,“拥有无限同情心与爱心的礼仪派”。下列正确对应描述的是(     )
    A、道墨法儒 B、墨法道儒 C、法道墨儒 D、道法墨儒
  • 10、我国在许多战国时期墓的考古中发现了许多青铜器。观察图一和图二,可以推测与春秋战国历史有关的信息是(     )

    A、铜制农具在农业中普遍使用 B、各诸侯国纷纷进行变法图强 C、战国时达官喜欢用铜器陪葬 D、战国时诸侯国之间战争频繁
  • 11、比较法是学习历史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三幅地图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王室衰微,春秋争霸 B、七雄并立,鹿死谁手 C、大浪淘沙,分久必合 D、烽火连天,民不聊生
  • 12、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晋国大胜,晋文公举行践土(河南郑州西北)之盟,朝觐周王,会盟诸侯。这年冬天,晋文公召集了温之会,召周襄王前来,商量讨伐不顺服之人。这说明(     )
    A、西周分封制度遭到破坏 B、诸侯严格遵守礼乐制 C、周王天下共主地位稳固 D、晋国已成为战国霸主
  • 13、关于1986年发掘的四川三星堆遗址1、2号坑的性质,学界有祭祀坑、陪葬坑和亡国宝器掩埋坑的争议。2019年3号坑发掘,大量金、铜、玉、石、骨器一起焚烧、掩埋的现象与前述遗址相似,均可能是“燎祭”坑,由此“祭祀坑”一说渐占上风。由此可见(     )
    A、还原历史真相需要有充足的史料 B、考古实物研究须有文献记载作佐证 C、该发掘表明祭祀是古蜀文明独有 D、其青铜工艺证明蜀国文明领先中原
  • 14、绘制年代尺则有助于培养“时空观念”这一核心素养。小明同学借助年代尺并结合自己所学,得到了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

    A、目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①开始 B、②的建立者是盘庚 C、①②时期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铁器时代 D、③发生于公元前4世纪
  • 15、传说中蕴含真实的历史信息。传说中“黄帝发明了陶器”。考古学家在距今约4000多年的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发现了一个陶杯(见下图),这一考古发现可以印证传说中的历史信息是(     )

    A、我国先民已掌握制陶技术 B、黄帝发明了陶器 C、中华文明起源于山东地区 D、该陶器是黄帝的作品
  • 16、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一单元中,提供了很多史料。下列史料表述正确的是(     )
    A、西周早期的青铜器司母戊鼎 B、仰韶文化的代表文物彩陶 C、云南省出土的蓝田人门齿化石 D、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带文字的龟甲
  • 17、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材料反映出北京人(     )
    A、已会种植谷物庄稼 B、体现了石器时代人类生活 C、已经饲养家禽家畜 D、保留了类人猿的体质特征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日本是一个岛国,国土有限,资源匮乏,但它却能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大国,从古代日本的历史中,我们发现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敢于改革的国家。

    请你围绕“改革”这一主题,结合史实,谈谈你对古代日本改革的认识。(要求:主题明确,史实准确,简述认识,不少于150字)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476年所发生的这一次事变,一向为历史学家所特别重视,认为自此以后西欧历史无论在法统上还是在社会性质上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一般意见往往认为自公元476 年始,维持了五百年的统一的罗马大帝国即不复存在了,至少也是覆亡了一半,故称这次事变为“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同时认为西欧之转入封建社会亦自此时开始。

    ——摘编自雷海宗《世界古代史纲要》

    材料二查理曼的继承人们既没有他的权威也没有他的经验,或许还对控制分裂势力兴致恹恹。各个地方只效忠于本地权贵,一连串的分裂最终导致查理曼的3个孙辈签订条约,将帝国一分为三。这次分割没有带来多久的太平时光,但对于一个重要的大趋势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摘编自[英]罗伯茨《全球史》

    材料三 行将衰亡的拜占庭帝国在其向敌人拼死的、精彩的最后一击中,充分迸发出千年辉煌文明的力量,然而,已腐朽的古国毕竟大势已去,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拜占庭帝国寿终正寝了。

    ——摘编自廖晓文《拜占庭文明读本》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事变后,西欧的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2)、材料二中的“分割”发生在843年,它引发的“重要的大趋势”是什么?
    (3)、材料三所述的“敌人”是奥斯曼帝国,它在攻破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后,将其名称更改成什么?在拜占庭帝国的千年历史中遇到过哪些敌人?(至少2个)
    (4)、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导致拜占庭帝国覆灭的因素。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0~15世纪,法国农业、手工业、商业有所发展。人口逐渐增长,至14世纪20年代,约达1600万。在交通要道和集市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从11世纪起,一些城市发动公社运动,通过武装起义或金钱赎买取得了自治权。随着城市的兴起,出现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他们成为与特权等级(教士、贵族)有别的第三等级。

    材料二   巴黎大学的前身是素邦神学院,1261年正式使用“巴黎大学”一词……在13世纪时,巴黎大学的学生已经上万、许多来自欧洲的邻国。在很长时间里,巴黎大学同教皇和国 王都有特殊关系。

    (1)、“在交通要道和集市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对此,请列举两个中世纪的著名城市。
    (2)、“从11世纪起,一些城市发动公社运动,通过武装起义或金钱赎买取得了自治权。”法兰西的哪一城市是争取自治权的典型?它是通过哪些斗争方式取得自治权的?
    (3)、材料一中的“新的社会阶层”指的是哪一阶层?材料二中,“在很长时间里,巴黎大学同教皇和国王都有特殊关系”使得巴黎大学的哪项权利得到保证?假如你在当时的巴黎大学就读,能选择的课程有哪些?(至少3个)
上一页 174 175 176 177 17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