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关于这次大罢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提出了“为自由而战,为人权而战”的口号

    ②罢工遭到了帝国主义和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

    ③让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④缺乏统一的组织和正确的领导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2、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召开了许多次重要会议。对下图会址表述正确的是(    )

    A、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正式建立 B、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C、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 3、 中共一大制定的党的纲领提出“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消灭资本家私有制”。这表明,中共一大(    )
    A、提出革命政权的创建 B、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步 C、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 D、探索出了正确的民主革命道路
  • 4、 “在乌云蔽日的天空撕开一道缝……劳苦大众就看见了希望的火种……沿着红船指引的航向破浪前行⋯⋯初心在这里诞生⋯⋯引领着亿万人出征,甘苦与共。”这首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B、五四运动的爆发 C、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D、中华民国的建立
  • 5、 表为某同学收集整理的历史资料。从中可看出,该同学主要探究的是中国共产党的(    )

    1920年8月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新青年》编辑部成立,陈独秀任书记

    1920年10月

    李大钊等在北京成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0年11月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拟定了《中国共产党宣言》

    1920年秋至1921年春

    董必武、毛泽东、王尽美等在武汉、长沙、济南等地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A、成立条件 B、奋斗目标 C、思想基础 D、中心工作
  • 6、 1920年,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创办了一批新刊物,上海有《劳动界》,北京有《劳动音》。与此同时,他们积极深人工人群众,举办夜校,建立工会。这些做法旨在(    )
    A、发展新文化运动 B、探索中国革命道路 C、启发工人阶级觉悟 D、阐明民主革命任务
  • 7、 工人发动罢工支持学生的爱国运动,象征中国的历史发展迈向新的转折。“新的转折”是指(    )
    A、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B、青年学生为先锋队 C、中国开始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D、以知识分子为领导
  • 8、 “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此材料最能反映
    A、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传播 B、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传播新思想新文化 C、五四运动是中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D、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 9、 “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慎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这段材料说明五四运动中(    )
    A、工人阶级显示了巨大的力量 B、共产党的领导成为获胜的关键 C、北洋军阀政府已经土崩瓦解 D、青年学生成为运动的主力
  • 10、 下图是我国某一历史事件的珍贵影像,与这一事件相关的口号是(    )

    A、驱除鞑虏 B、民主、科学 C、扶清灭洋 D、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 11、 下面漫画所反映的主题是五四运动的(    )

    A、背景 B、过程 C、结果 D、意义
  • 12、 有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为中国未来的希望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基础,只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那么政治、经济、军事、技术等的改革也将随之水到集成”。据此可知,该学者意在强调(    )
    A、思想解放的重要性 B、进行政治改革的必要性 C、需要进行文学革命 D、应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 13、 有近代学者指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德先生’‘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该学者所说的“两位先生”是指(    )
    A、自强与求富 B、民主与自由 C、民主与科学 D、平等与博爱
  • 14、 鲁迅作品《伤逝》中,女主人公子君曾表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表现出女主人公反对婚姻包办,追求自由恋爱。该故事反映的新文化运动内容包含(    )
    A、提倡民主与科学 B、宣传马克思主义 C、建设通俗的新文学 D、反对旧道德、旧文化
  • 15、 报刊是我国近代思想解放的主要阵地。以下报刊中,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是(   )。
    A、 B、 C、 D、
  • 16、 近代以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新式报刊不断涌现。它们报道当时发生的重大事件,分析国内外时局,是今天我们研究近代中国社会的重要史料来源,以下刊物可用来研究新文化运动的是(    )
    A、《民报》 B、《青年杂志》 C、《时务报》 D、《国闻报》
  • 17、 某校八年级(4)班同学以“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警意挑起战争】

    材料一

    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欲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

    ————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的秘密委折


    【坚持抗战到底】

    材料二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个抗日根据地,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新型政权为为————“三三制”政权⋯⋯在调整阶级关系方面实行减租减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在充分利用人力方面,把党政军民方方面面的劳动力都动员起来,组织起来,大张旗鼓地开展大生产运动。

    ——摘编自自寿鼎《中国通史》|

    【同心洗雪百年耻】

    材料三

    中国在争取民族复兴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历史经验,是坚持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集中显示了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蓬勃伟力。在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中,全体中华儿女万象一心、众态成域,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

    团体同仇微忾,共赴国难。

    ————摘编自步平等《中华民族抗日

    战争全文》

    在南京举行的中国战区受降仪式上,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在投降书上签字

    (1)、依据材料一,指出日本军国主义者的野心。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反映的事件有何影响。
    (2)、简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推动抗日根据地建设的措施。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华民族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你从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得到了哪些经验教训?
  •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

    材料二 1936年12月12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经过各方面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指出,“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与哪一事件有关?我国在哪年收回了“那无尽的宝藏”?
    (2)、材料二中西安事变的发动者是谁?该事件与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3)、抗日战争以中国人民的胜利而结束,请根据材料三指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毛泽东着重指出:秋收起又原计划要去打长沙,可是长沙打不下来,目前长沙那样的城市,还不是我们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去,到乡下去,在乡下站住脚,养精蓄锐,发展我们的武装力量。

    ————摘编自《秋收起义》

    材料二 1935年10月,陈云在向共产国际的报告中写道:此次会议“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目前,我们党在新的情况下能够自己提出新的任务”。

    ————摘编自短明华《1935年陈云莫斯科之行述论》

    材料三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它最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

    ————摘编自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1)、据材料一,分析毛泽东率领部队到乡下去的原因。在乡下发展武装力量的方式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会议”指的是哪次会议?结合所学,归纳此次会议带来的重大变化。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回答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 20、 20 世纪40年代中共中央发起大生产运动,毛泽东、周恩来亲自动手开荒种菜、学习纺纱,激励了解放区军民生产的热忱。1943年毛主席接见杜林森时说:“你的功劳很大,一天开荒六亩多地……大家都叫你‘气死牛’,我看你还是‘气死人’,气死蒋介石。”材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打破了国民党对根据地的封锁 B、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工作重心转向了反抗国民党 D、兼顾经济发展与政治斗争
上一页 95 96 97 98 9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