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图反映了新中国50—60年代经济发展状况。出现B点到C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建设没有计划性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
  • 2、图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的“北京市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联合总社发给北京第一食品生产合作社的入社批准书”。这件文物可以作为研究三大改造的(   )。

    A、口述史料 B、间接史料 C、音像史料 D、实物史料
  • 3、下图是我国“一五”计划基建投资比重分配表。这一投资结构体现了建国初我国(   )。

    A、重工业位居于世界前列 B、经济建设与国情紧密结合 C、注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D、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重要
  • 4、“大批的科技工作者、工人、解放军指战员,在国家经济落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发愤图强,用较短的时间,突破了许多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材料体现出20世纪60年代,我国取得科技成就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B、人民建设的热情 C、科技工作者不懈努力 D、党和政府的支持
  • 5、1950年春,河南汝南县老君庙村18户农民成立互助组。该组采用“换工互助”模式,农忙时集中劳力抢种抢收,农闲时合作兴修水利,使水稻亩产从100公斤增至180公斤。至1953年,汝南互助组增至6697个。这种模式(   )。
    A、是人民公社制度的尝试 B、为生产关系变革提供了借鉴 C、加速了土地改革的进程 D、使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6、以下是1946年和1952年我国农村土地占有关系变化情况。据表中数据可知到1952年中国广大农村(   )。

    阶级

    占总人口比例(%)

    1946年占有耕地(%)

    1952年占有耕地(%)

    地主

    4.75

    64.38

    4.3

    农民

    73.37

    7.1

    73.02

    A、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 B、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土地私有制度 C、农民走上互助合作道路 D、基本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结合起来
  • 7、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写到:“从这个广泛的意义上说,朝鲜战争对中国而言不只是平局。它确立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军事强国和亚洲革命中心的地位。”这表明抗美援朝战争(   )。
    A、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导致中美两国走向对抗 C、稳定了朝鲜半岛的局势 D、动摇了战后的两极格局
  • 8、“西藏人民团结起来,驱逐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出西藏,西藏人民回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祖国大家庭中来;西藏地方政府积极协助人民解放军进入西藏,巩固国防;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西藏人民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这份文件的签署标志着(   )。
    A、祖国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B、西藏自治区的建立 C、西藏人民完成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广大农奴获得解放 D、西藏和平解放,巩固新政权
  • 9、根据以下历史大事年表,回答问题。

    时  间

    事  件

    时  间

    事  件

    581年

    隋朝建立

    641年

    文成公主嫁到吐蕃

    589年

    隋朝统一

    754年

    鉴真东渡到达日本

    618年

    隋朝灭亡,唐朝建立

    755-763年

    安史之乱

    627-645年

    玄奘西行

    907年

    唐朝灭亡,五代十国时期开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
    (2)、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自拟论述的观点并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10、某校七年级1班历史兴趣小组以“古代中国灿烂的文明成就”为主题编辑一份历史手抄报,下面是他们设置的部分栏目和整理的图文材料,请你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1)、【栏目一】杰出的古代工程

    栏目一的图片分别介绍了我国古代哪两项伟大的工程? 

    (2)、【栏目二】伟大的发明创造

    观察下图及配文:它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为后来欧洲的航海家开辟新航路和发现新大陆提供了条件。

    栏目二的图片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哪项发明?除此以外,另外三项发明也为世界作出了巨大贡献。为充实栏目二的内容请你推荐一项发明,并说出你推荐的理由。

    (3)、【栏目三】光辉的科技巨著

    结合所学知识,把栏目三中“科技巨著”的关键信息补充完整。

    作者

    著作

    地位

    李时珍

    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

    《天工开物》

    被誉为“③”

    《农政全书》

    明代末年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4)、综合上述三个栏目内容及所学知识,你认为我国古代科技取得辉煌的原因有哪些? 
  • 1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读如下示意图

    请在横线处填写正确内容,并说明其所产生的影响。

    (2)、材料二:读如下示意图

    材料二为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政权演变示意图,请将其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序。依据示意图内容,概括这一时期的主要趋势。

    (3)、材料三: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战争造成人口大量流动和居民的频繁迁徙,客观上增加了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北方各民族同汉族接触的机会。此外北宋签订“澶渊之盟”后,宋辽间保持了百年相对和平。在此期间边界各族人民的往来和市贸活动促进了物质和文化交流。官方也在战与和的交涉中,在来往礼聘和频繁的“奉”“赐”中,进一步加深了民族间的了解。

    ——摘编自张明、于井尧《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史》

    根据材料三,概括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和特点。

  •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部分)

    朝代

    东晋中期

    隋朝

    唐朝武则天时期

    比例

    4%

    17.2%

    24.5%

    ——数据来源: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

    材料二:陈寅恪认为科举制度是为王朝提供官僚精英的一种手段,这些人依靠王朝而不是依靠高贵的世系和世袭特权取得地位和权力……从710-720年,每个有相当地位的宰相都经过科举,通常中过进士或通过殿试。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东晋中期至唐朝武则天时期,寒门子弟入仕群体比例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 13、 明朝中后期,《华夷风物商程一览》等读物以阐述商业规范、经商经验、水陆交通指南等为主要内容,以商人为主要阅读群体,在民间大规模刊印并广为流传。这种“商书现象”的出现适应了(   )
    A、海防意识的增强 B、冶炼技术的发展 C、政治制度的完备 D、商帮发展的需求
  • 14、 下列示意图呈现了中国古代王朝对某一地区加强管辖的历史脉络。其中A处应为(   )

    A、设置西藏行省 B、设置台湾府 C、设置伊犁将军 D、设立军机处
  • 15、 明朝前期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但明朝中后期,出现了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等事件,中外冲突升级。从“友好往来”到“冲突升级”的变化,说明了是明朝(   )
    A、外交从开放走向闭关 B、国力由强盛走向衰弱 C、明朝的皇权不断强化 D、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
  • 16、 “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意为‘互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材料所述旨在说明明朝(   )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高度强化 B、部门分工协作分理天下庶务 C、部门相互扯皮工作效率低下 D、君主不理政事造成大权旁落
  • 17、 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通过它我们可以(   )
    A、查阅孔子的详细生平事迹 B、了解北宋的政治经济状况 C、查找贞观之治的具体内容 D、了解秦临潼兵马俑的情况
  • 18、 晓明同学在阐述一道论述题时用到的关键词句有:“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致良知”“知行合一”等。他阐述的主题可能是(   )
    A、先秦儒学 B、明清儒学 C、汉代儒学 D、宋明理学
  • 19、 下图所示机构是宋代经济繁荣发展的历史见证。这一机构的职能是(   )

    A、主持地方军务 B、协调民族关系 C、掌控全国税收 D、管理海外贸易
  • 20、 北宋时都城东京每年从南方运输粮食600万石左右;南宋时,苏、湖、常、秀(秀水,今浙江嘉兴)有“天下粮仓”之美称。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
    A、南方地区生产工具优于北方 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C、北方地区征收赋税比南方重 D、南方开发比北方早
上一页 28 29 30 31 3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