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用微信聊天、手机移动支付、发微博记事、看5G电影,已成为很多中国人的生活习惯。这表明(    )
    A、邮电通信事业获得新发展 B、广播影视成为民众文化生活的主体 C、新技术、新观念深入人心 D、互联网改变人们的生活与交往方式
  • 2、《世界歌唱你的梦》中唱道:“你把天下稻梦奉献给未来,你是天空最亮星辰。……稻浪回响一首歌,世界歌唱你的梦。”这首赞歌赞颂的人物是(    )
    A、焦裕禄 B、钱学森 C、袁隆平 D、邓稼先
  • 3、 如表 “中国大事记 (节选)” 记录了 (   )

    中国大事记 (节选)

    1992 年,海峡两岸达成 “九二共识”.

    1997 年,香港回归祖国,

    1999 年,澳门回归祖国,

    A、外交事业的发 B、祖国统一的成果 C、社会生活的变迁 D、改革开放的推进
  • 4、 原产于古安息国的石榴,汉代时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因其 “多子(行)多福” 的窝盒广受欢迎。如今,粒粒品莹又抱作一团的石榴籽,成为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语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象征。下列为我国这种民族关系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是(   )
    A、“一国两制” 的构想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 的方针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5、2014 年 12 月 1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首次提出协调推进 “全面建造小重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从此,“四个全面”成为中国的政治达到,受到身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这里的 “ 四个全面 ” (   )
    A、是实现中国梦的战略布局 B、是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C、是立体化的大国外交布局 D、在中共十九大后逐步形成
  • 6、2020 年,中国已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和第一大关安改改为 30 年来,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接近 30%,这一切都离不开 2001 年年度约那一声剧响。“亚一声槌响”指的是(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退识 C、南方谈话的发表 D、设立经济特区
  • 7、 改革开放后,逐渐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对这个格员表述正确的是(   )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三角洲——沿海经济开放区 C、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D、经济三角洲一一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 8、 在革命战争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走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道路。三者的共同点是(   )
    A、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B、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C、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D、借鉴强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
  • 9、 下表为新中国成立后安徽某县水稻种植面积、总产、单产统计表。该表数据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

    年份

    种植面积(市亩)

    水稻总产(万斤)

    水稻单产

    1950 年

    1168191

    43611

    373

    1951 年

    1286856

    49855

    387

    1952 年

    1619638

    74995

    463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10、电影 (上甘岭) 的插曲 (我的祖国) 有这样一段歌词:“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材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 这段歌词表达了中国人民(   )
    A、文明有礼热情好客 B、积极生产建设祖国 C、埋头苦干艰苦创业 D、热爱和平反抗侵略
  • 11、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以“中华英雄谱”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参与。
    (1)、【任务一】

    历史时期

    英雄人物

    主要事迹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A

    上甘岭战役中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

    王崇伦

    就职鞍钢期间进行技术攻坚,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乐松生

    带领同仁堂率先实行公私合营,受到毛泽东的高度赞扬

    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焦裕禄

    原兰考县委书记,被称颂为“党的好干部”

    B

    大庆油田石油工人,用身体搅拌泥浆,被誉为“铁人”

    袁隆平

    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巨大贡献,被誉为“C”

    结合所学知识,将表格中空白处补充完整。

    (2)、【任务二】

    2024年1月26日,2023年度“甘肃好人”事迹发布活动在临夏大剧院举行。2023年度“甘肃好人”中,有祁连山下20载,守护着千年岩画的杜成峰;有面对险情,见义勇为的父子代鸱、代子琦;有雄心男儿立壮志,退役返乡为桑梓的刘鸿奎;有36年初心不改,俯身扎根在基层的郭占忠;有照顾瘫痪婆婆20年,用孝行诠释人间真情的好儿媳宋小霞……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习必须养成的素养。从“甘肃好人”的事迹中你能感受到家国情怀的最高境界是什么?综合以上探究,请你谈谈个人贡献与时代发展之间的关系。

  • 12、“新质生产力”成为2024年全国“两会”热词之一。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2-1957年轻重工业比例变化

    ---摘编自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二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材料三  1956.11.19—2019.11.19.转眼已是63年,这63年,是临夏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63年。曾经,吃饱穿暖便是幸福;曾经,片瓦遮头便已知足;曾经,出过远门只在少数……现如今,从“没得选”到“任我挑”;从“粗布简陋”到“华丽时尚”;从吃不饱到追求健康营养的绿色食品;从坑坑洼洼的土路到四通八达的公路。

    ——摘编自《定西市63年衣食住行变迁见证幸福生活》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与1952年相比,1957年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
    (2)、材料二的谈话要点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用一句话简要概括邓小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3)、根据材料三,临夏市人民衣食住行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发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13、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2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于2024年2月3日发布,提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路线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40多年前,安徽省小岗村迎来发展的“第一春”。村民严宏昌与当地17位村民秘密签下了分田到户、自主生产的“生死契约”。契约说:“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刮(杀)头也干(甘)心。”……改革模式后来得到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高度认可,随之获得中央政府的肯定,并被推向全国。

    ——摘编自《中国国土资源报》

    材料三  如表内容根据21世纪以来部分中央一号文件整理

    时间

    概要

    2020年

    确保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确保农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21年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2022年

    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2023年

    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2024年

    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1)、材料一中图1得以颁发的主要法律依据是什么?图2农业调整后,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2)、材料二中由小岗村开始被“推向全国”的农村改革政策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改革模式被“推向全国”后对农村发展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归纳2020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内容的共同之处。
    (4)、综合上述材料,从我国对农村土地政策的调整历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 14、以下时间轴所反映的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探索,其中③处对应的是____(   )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15、 印刷术历经千年,从雕版到活字,它的发明、发展及应用,无不浸透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汗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发明活字印刷术的历史人物。
    (2)、 根据上述材料,从以下三个角度中任选一个或自定观察角度,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并用具体史实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条理清楚)

    观察角度:(Ⅰ)科技创新 (Ⅱ)文明交流 (Ⅲ)文化发展

  •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一日,(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

    普曰:“……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摘自[宋]司马光《涑水纪闻》卷一

    材料三 大部分地方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挡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

    ——摘编自曹永年等《蒙古民族通史》

    材料四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摘自[清]张廷玉《明史·职官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图示相关的政治制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面对“权”“钱”“兵”三个问题,宋太祖为此分别采取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实行的地方制度,并概括该制度的影响。
    (4)、材料四反映出明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政治演变的趋势。
  • 17、 千年运河,生生不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随着运河航运繁忙,沿岸城市商业日益繁荣。如运河南端的杭州,运河和长江交汇处的京口,与之隔江对峙的江都,运河和淮河交汇处的楚州都成为物资的集散地、繁盛的都会。运河的开凿,贯通了江淮水系,使得地形造成的南北阻碍被完全打通,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建立直接联系,于是文化传播,商贾贸迁,日趋便利……

    ——摘编自冯兵、黄俊棚《水与城的双向互动:隋唐五代时期运河变迁与城市兴衰》

    材料三

    明清时期运河沿线的社会文化风情

    类别

    内容

    建筑

    运河沿线的繁华地段吸引了各地商帮来此兴建会馆。会馆由各地商人请老家工匠按家乡建筑风格建筑,有的则吸取了江南园林的构筑理念 

    民俗

    运河沿线城镇的商帮常举办庙会、灯会等民俗活动,崇奉各地神灵,改变着某地的民间信仰面貌 

    文学

    运河的贯通为明清小说提供了丰富素材。明清小说多诞生在运河流域,大多数作品与运河文化有密切关联 

    观念

     市民阶层壮大,追求物质享受和商品经济的观念兴起 

    ——摘编自范金民《明清时期大运河沿线地域商帮的活动》

    (1)、根据材料一,分析隋朝粮仓的分布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运河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列举明清时期的两个著名商帮。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大运河的认识。
  • 18、 紫禁城中的重要宫殿均坐北朝南,并在南面开设大量门窗,且采用向心的建筑风格,以四合院形式为主,这提高了紫禁城内交通的便利性。这样的设计反映了(   )
    A、古人重视建筑的实用功能 B、建筑受异域风格影响 C、宫殿建筑理念的不断创新 D、古人开拓进取的精神
  • 19、 表所示的是不同书籍对曹操的评价。由此可知(   )

    书名

    评价        

    《三国志》

    “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才武绝人”“超世之杰”

    《资治通鉴》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三国演义》

    奸诈诡变、多疑残暴、乱臣贼子

    A、史书的记载一定是真实的 B、文献记载需要多方考证 C、小说能还原真实历史形象 D、历史评价具有主观色彩
  • 20、 明初法律规定,官府每三日校准一次街市的各种量器,如斛、斗、秤、尺等,同时禁止官府以“和雇(政府以低价强行雇佣)”和“买(政府以低价强行购买)”的名义扰害商民。这反映出明代(   )
    A、实行重商政策 B、规范商业活动 C、减轻赋税徭役 D、物价不断上涨
上一页 18 19 20 21 2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