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7~2018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第三课 土地改革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第二课 抗美援朝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第一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第五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第四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第三课 盛唐气象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第二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第一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同步练习
-
1、明清时期,位于东南地区的盛泽、南浔、双林、震泽等镇出现了“农家织绸,卖于绸庄,农田收获,反漠视之”的现象。这反映了当地( )A、商品经济繁荣 B、耕地面积减少 C、自然经济解体 D、水陆交通发达
-
2、下表是隋至清耕地面积及人均粮食占有情况统计表,由表可知清朝时( )
朝代
耕地面积 (百万石)
人均粮食占有量(斤/年)
隋唐
642
988
明朝
1070
1092
清朝
1400
780
A、人地矛盾凸显 B、君主专制强化 C、财政收入减少 D、土地兼并加剧 -
3、宋代都市生活流行蹴鞠、棋类、投壶等体育活动,民间亦兴起舞旋、相扑、踢球等运动。这反映了当时( )A、市民阶层的需求 B、军事对抗激烈 C、民间的享乐奢靡 D、科举制度完善
-
4、《马可·波罗行纪》记载:“这真是十分奇异的一种制度,因而在行动上也很有效率,⋯⋯早晨在大都采的果子,到了第二天晚上就可送到上都大汗的面前了,虽然两地的距离通常要走上十天。”令马可·波罗惊异的这一“制度”最有可能是( )A、中枢制度 B、四等人制 C、行省制度 D、驿传制度
-
5、这一时期, “中国”的疆域突破九州演变为十一行省;“中国”的文化突破农耕文化而演变为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有。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指(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清朝
-
6、宋代以前酿酒原料主要以黍、粟、秫为主,宋代以后稻米成为最重要的酿酒原料。这一转变反映了宋代( )A、小麦种植技术的突破 B、全国经济重心南移 C、酿酒业依赖进口原料 D、商品种类日益增加
-
7、下图为河北宣化辽墓壁画《备茶图》,展现了从贮茶、选茶、碾茶、煮茶到饮茶的整个流程。这反映出当时( )A、农业技术先进 B、民族交融加强 C、边疆得到开发 D、国家政权统一
-
8、公元1028年,辽朝边地发生饥荒,宋朝派人在边境赈济,赐辽使八字“南北两朝,永通和好”,辽朝以此为科举考试试题。由此可知,当时宋辽( )A、存在政治依附关系 B、实现政治上的统一 C、军事对抗完全消失 D、民族关系出现缓和
-
9、宋代在北方、西北边境设军事管辖区22处(占全国半数以上),其名称多为如破虏、威虏、静戎等。与这一布局和命名方式有关的是( )A、匈奴南扰 B、藩镇割据 C、边防压力 D、榷场贸易
-
10、宋代科举考试中,多次落第且年满五十岁者,可特许参加殿试,通过后获“特奏名”出身和官衔。据统计,宋代特奏名出身者约5万人,占全体录取数的45%。这一做法( )A、巩固了统治基础 B、加剧了社会矛盾 C、束缚了士人思想 D、提高了官员素养
-
11、北宋时期,成都是成都平原及其四周地区所产粮食、纺织品、陶瓷、纸张、书籍的集散地,与吐蕃、大理从事茶马贸易。这一现象最能佐证当时成都( )A、农村商业市镇发达 B、西南经济中心的地位 C、重点发展海外贸易 D、全国制瓷业中心地位
-
12、唐朝医学家孙思邈接受了印度医学家耆婆“天下物类,皆是灵药”的理论。他大量吸收了民间或外来的药物,使《千金方》所收集的药物比唐代官修的《新修本草》多了680种。这反映了当时( )A、政府主导的药典修订 B、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 C、药材产量的大幅增加 D、中医理论的创新突破
-
13、五代十国时期,吴越王欲以铁钱替代铜钱,有大臣进言,新钱铸造后,若本国使用新钱而邻国不用,会导致“商贾不行,百货不通”。由此可以推断,这一时期( )A、区域经济联系密切 B、海外贸易十分兴盛 C、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D、社会极度动荡不安
-
14、下图为陕西省唐墓出土的壁画《客使图》,最适合该图内容的主题是( )A、南方开发 B、中外交往 C、科技文化 D、边疆治理
-
15、史书记载,唐初宫中妇女骑马多穿戴“羃離”将全身遮蔽,以免被过路人窥探。开元年间,则出现了“靓妆露面,无复遮蔽”的胡帽。这一变化可用来佐证唐中期( )A、社会风气开放 B、民族政权并立 C、等级制度森严 D、社会生产繁荣
-
16、隋朝规定“工商业者不得入仕”,唐朝时,酒家之子陈会中第后,官至州刺史,盐商之子毕諴进士及第后,官至宰相。这一变化折射出科举制( )A、加强朝廷选官权力 B、提高官员文化素养 C、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D、提升政府行政效率
-
17、《贞观政要》记载,贞观三年时,关中地区粮食丰收,“商旅野次(野外停留),无复盗贼,囹圄(监狱)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与该场景出现有关的帝王是(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高祖 D、唐太宗
-
18、隋朝时关中连年大旱,开皇五年,隋文帝“发广通(仓)之粟三百余万石,以拯关中。”此举旨在( )A、发展交通运输 B、缓和社会矛盾 C、促进商业发展 D、推行轻徭薄赋
-
19、隋朝时,地方官每年年终需要到中央“上考课”(汇报工作),中央也经常派遣使者巡察地方政绩。这些措施(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消除了吏治腐败 C、减轻了百姓负担 D、简化了行政机构
-
20、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经济发展是中华文明不断传承发展的基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两朝南北方人口对比表
时间
时间
南方
北方
人口/万人
占全国人口比例/%
人口/万人
占全国人口比例/%
唐朝天宝年间(742—756年)
2080
40
3120
60
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
5500
65.5
2900
34.5
材料二 在古代,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农业发展。……南方利用间歇轮作等方式,使一年内农业丰收三次,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后来,南方修复水利,大面积增加种植,开始围水造田,进一步扩大农业生产。……在唐朝江南地区,农作物生产主要工具包括碌碡、砺、耙、犁等,土地经过犁田处理后,将土块用耙碾碎,并拔掉杂草,最后用犁将地面压平,使土地达到种植标准。后来又引进……农作种植变为先耕地,然后耙田……农作生产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1)、材料一中的数据反映了唐宋时期南北方人口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说明唐宋时期我国经济格局发生的变化及具体表现。(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在唐宋历史中任选一个史实(材料中出现的和示例除外),参照示例说明生产力的发展是如何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示例】在唐朝时期发明的曲辕犁结构完备,轻便省力,适合于精耕细作,提高了耕作效率,促进了唐朝农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