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下列图片反映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A、末代君王昏庸残暴 B、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C、末代君王欺压人民 D、早期国家刑罚残酷 -
2、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变革时期,围绕如何治理国家,各位学者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其中代表儒家学派的是( )A、实行仁政,礼法并用 B、进行改革,以法治国 C、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D、互爱互利,选贤任能
-
3、《战国策·秦策一》有云:“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该材料反映的是(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王安石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
-
4、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王朝。关于商王朝的建立时间,以下不同的表达中正确的一项是( )A、史前时期 B、旧石器时代 C、约公元前17世纪 D、距今约1600年
-
5、云南元谋蕴藏着丰富的古文化遗产,至今还留存许多古生物、古人类、古文化遗留的化石和遗迹,被人类学家称之为“天然原始社会博物馆”。通过对遗存的研究,我们可知道元谋人( )
①能制作和使用工具 ②能使用磨制石器 ③距今约170万年 ④掌握了钻孔技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如何管理国家是历代统治者非常重视的问题。某班同学编写了一部关于“武王秦皇”跨时空对话的穿越剧,让两位功勋卓著的皇帝聊聊往事,吐吐心声。周武王:始皇,你看看我这一大家子,我分封的同姓子弟这么多人,亲属关系越来越疏远,甚至成了仇敌,互相打仗,没有一个人把我放在眼里,我真管不了啊。秦始皇:武王,看来你遇到了封国问题,这可不利于你对地方的管理啊!我曾推行①(制度名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我还在中央实行②(制度名称),让百官都听我的话,加强了我的权利!你可要好好想想办法,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对你的统治会产生很大的威胁。周武王:我这一大家子的亲人和功臣,现在都不听我的了,我发个政令他们也不往下传达,这该怎么办啊?秦始皇:建立和治理一个国家,不是那么容易的。我在建国之初,就遇到很多棘手的问题。我曾被文字混乱的问题困扰了很久,后来,在我的强制命令之下统一了文字,那些不听话的儒生和方士都被我活埋了!周武王:始皇英明。
(1)、请将上述对话中①②处补充完整。(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①制度有何影响?(3)、根据对话分析秦始皇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有何共同作用? -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秦军同六国共交战65次,秦军获得全胜58次,未获胜或互有胜负3次,败北4次。
材料二 商鞅(约公元前390—前338),出生于卫国,“少好刑名之学”。入秦后,他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变法成效显著,使得秦国迅速崛起。但相关措施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引起他们对商鞅的仇视。秦孝公死后,商鞅遭诬陷,起兵反抗,兵败被杀。商鞅虽死,但他制定的新法在秦国继续得到推行。
材料三 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废除了旧时的世卿世禄制,实行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连坐法的实施也加强了对民众的控制和管理。
(1)、材料一反映了秦军的战况是怎样的?根据所学知识回答,该战况的取得与商鞅变法中哪一措施有直接关系?(2)、根据材料二回答,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商鞅虽死,但新法并未被废止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商鞅变法的影响。 -
8、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 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史记·五帝本纪》
材料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礼记·礼运》
材料三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史记·周本纪》
(1)、材料一中的“轩辕”指谁?他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什么?(2)、材料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指我国史前时期的哪一种制度?在这一制度下重视继承者的哪些方面?(3)、材料三表述的是哪个制度?这一制度在当时起到怎样的效果? -
9、下图是“秦的暴政”的漫画再现,其具体反映的是( )
A、秦朝兵役繁多 B、秦朝徭役繁重 C、秦朝刑法严苛 D、秦朝文字多样 -
10、公元前220年,秦朝修筑驰道,后遍布关东六国故地。秦朝还修筑了通往今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境内的直道,在西南地区修筑“五尺道”,在今湖南、江西、广东、广西之间修筑了“新道”。以上措施( )A、消除了民族隔阂 B、拓宽了国家疆域 C、防止了匈奴南下 D、巩固了国家统一
-
11、秦统一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结束了国家分裂的局面,使整个中国达到了空前的统一和繁荣,更在于找到了一套大一统制度,成为古代社会长期有效的一套规则。材料主要强调了秦的统一( )A、根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B、推动了各民族间的交流 C、促进大一统局面的确立 D、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
-
12、如图是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铜牌饰,其中一类是镂空的几何纹装饰,与天山北路青铜牌饰很相似。另一类是具有动物纹因素的装饰,与二里头文化和齐家文化有关。这体现了( )

三星堆铜牌饰 天山北路青铜牌饰
A、天山文化传播广泛 B、当时民众往来频繁 C、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D、民间交流日益频繁 -
13、以下选项是某导游在介绍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时的导游词,其中存在错误的一项是( )A、修筑于战国时期的楚国 B、是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的伟大工程 C、有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 D、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
14、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儒家主张以德治国;墨家主张“兼爱”“非攻”,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依法治国,他们都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的思想主张中最受统治者推崇和符合当时社会发现需求的是( )A、儒家学派 B、墨家学派 C、法家学派 D、道家学派
-
15、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因争夺上党之地,而爆发大规模的战争,从秦国出兵使韩国割让上党到秦国获胜,耗时三年之久,仅长平之战就持续了5个月,最终秦军获胜,共斩首坑杀赵军将士约45万人,上述材料不能直接反映战国时期战争具有的特点是( )A、战争规模大, 参战兵力多 B、持继时间长,交战区域广 C、战争具有残酷性 D、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损失和破坏
-
16、楚庄王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君主,他在公元前606年借口讨伐陆浑之戎,将楚国大军开至东周都城洛邑城郊,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并向前来慰劳的大臣王孙满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这就是“问鼎中原”的故事,该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A、楚庄王称霸中原的野心 B、王室衰微、诸侯崛起 C、楚庄王谦虚好学,不懂就问 D、春秋时期,楚国军事力量的强大
-
17、“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 )A、发源地黄河流域 B、创造了众多文明成就 C、由炎帝和黄帝部落联盟结成 D、在不断交融中形成
-
18、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下列考古发现能证明这一结论的是( )
①发现了大量的磨制石器 ②墓葬内随葬玉器有明显的等级差别
③能制造骨耜等生产工具 ④有宫殿建筑群和平民区遗址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
19、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为食物生产者,在这一改变中人类实现了一次伟大的经济革命。这场“革命”是指( )A、原始农业兴起 B、聚族而居 C、采集狩猎 D、人工取火
-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四运动》(绘画)
五四运动之前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还处于被动、自发的状态,形不成整体的斗争合力。而五四运动不仅有青年学生的参与,广大工人、商人、教师、市民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相互呼应,取得了运动的初步胜利。
——摘编自齐卫平《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一次伟大觉醒》
材料二 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中国人的眼界不一样了,越来越多的先进分子集合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一些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主动走出校园,到工人群众中去做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促成先进知识分子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所以严格地讲,我们研究党史,只从一九二一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恐怕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
——摘编自《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材料三 1921年的中共一大会址,处于法租界新辟区域的边缘地带,会场南面不远处便是农田;中共二大会址,正好处于公共租界与法租界交界线上。
——摘编自熊月之《上海城市的国际性与中共的创立及早期发展》
(1)、五四运动爆发于哪一年?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前后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发生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认为研究党史“恐怕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共一大、二大的选址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4)、根据以上材料及问题提炼一个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