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藏族爱国人士阿沛·阿旺晋美曾提及:"(这)标志着西藏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标志着藏汉民族团结关系的增强,同时,西藏人民也从此走上繁荣幸福的道路。"这一说法基于西藏(   )
    A、开始归属中央政权管辖 B、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实现和平解放
  • 2、 这是电影《长津湖》观后感之一;零下40度的严寒里,一支支保持着战斗姿态的"冰雕"凝固在朝鲜北部的山峦间。这些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铸就的"冰雕",不仅是用血肉之躯对抗钢铁洪流的战争奇迹,更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精神传承在二十世纪的璀璨结晶。这突出彰显了抗美援朝志愿军(   )
    A、克己奉公、廉洁自律的精神 B、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 C、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精神 D、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的美德
  • 3、1949 年 10 月 1 日,在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按动电钮升起五星红旗,随后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紧接着举行盛大阅兵仪式,之后群众游行开始,现场气氛热烈非凡。这段描述主要展现的是开国大典的(   )
    A、背景 B、过程 C、性质 D、意义
  • 4、1949 年 9 月 26 日《人民日报》报道,何香凝先生说:"(文献)这是体现全国人民意志的产物,因而也完全同意。"该报道提及的文献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 5、观察下列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观点并形成题目,写一篇80—120字的历史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体现联系,行文流畅,表述完整。)

  • 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故今日之责任(挽救民族危亡),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摘编自1900年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材料二:孙中山说,欲救亡图存,“革命为唯一法门”。即认为不推翻清王朝,中国决无生存于竞争世界的希望……共和制度是当今世界上最好的制度,中国应当取法于上,直接建立共和制度,“方才是人类的进步”。还提出,中国可以借鉴外国经验教训,“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摘编自汤奇学《孙中山的社会进化思想述评》

    材料三:循斯现象,于人身则死,于社会则必亡,欲救此病……是在一二敏于自觉、勇于奋斗之青年,发挥人间固有之智能,抉择人间种种之思想……

    ——摘自《敬告青年》

    (1)、据材料一回答梁启超为了担当“今日之责任”进行过什么探索?他的积极探索对当时中国产生怎样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为践行“社会进化”思想进行哪些努力。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这篇文章的发表吹响了哪一事件的号角?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我们当代青少年的责任担当是什么?
  • 7、一次次列强的侵略,一个个屈辱的条约,记录着中国的苦难岁月。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抗争史、探索史。自强的中国人不断寻求救国之路,进行着民主革命的伟大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1902年2月3日,英国《泰晤士报》报道此前两天慈禧太后接见各国驻京公使的情况:太后进屋一把抓住康格夫人(美国公使夫人)的手,说进攻使馆区是一个错误,这是一个沉痛教训,大清国从今以后会成为外国人的朋友……

    材料二:

    材料三:辛亥革命……为中国过去2132年的历史打上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它是一条分界线。

    (1)、材料一的情况发生与哪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密切相关?材料一中“成为外国人的朋友”的真实含义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企业创办于中国近代史上的什么运动?如何评价这次运动?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方面分析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理由。
    (4)、回首中国的屈辱史和探索史,你有何感悟。
  • 8、中国近代历史是伴随着血与火、侵略与反侵略进行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的大炮破坏了皇帝的权威……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材料二   当我们走进行宫的时候,火声“啪啪”地响着,很使人震惊,并且穿过重重的烟雾,太阳照耀中天,使一些花草树木,都带了一种憔悴的病色,殷红的火焰,映在放火的军人们的面庞上……虽是毁坏他们所不能恢复的东西,却洋洋自得的,觉得很是光荣。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册

    材料三   马克思说:“俄国采取表面‘调停’、实际支持的态度。在战争中,不花费一文一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

    材料四   鸦片战争后,侵略者并没有因《南京条约》的签订而停止侵略中国,清王朝也并没有因为割地赔款而获得安宁,相反,侵略者得寸进尺。皇家园林被毁、大片领土被割占,中国仍处在劫难之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状态是被什么事件打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发生在列强哪一次侵华战争期间?
    (3)、材料三中俄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主要指的是什么?
    (4)、看完材料四,你有何感想?
  • 9、下列文字是1919年《北京学界全体宣言》的部分内容,这反映出(     )

    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A、戊戌变法的内容 B、辛亥革命的成果 C、五四运动的性质 D、北伐战争的进程
  • 10、“尽管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它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该材料指出了新文化运动的(       )
    A、原因 B、过程 C、内容 D、意义
  • 11、设计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面是王林同学设计的探究主题年代尺,她探究的主题是(     )

    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辛亥革命 C、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D、新时代的曙光
  • 12、章炳麟驳斥立宪派不可革命的谬论,阐明“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引起海内外巨大反响的著作是(     )
    A、《革命军》 B、《警世钟》 C、《猛回头》 D、《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 13、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 ③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
  •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在这里发现了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余姚×××遗址。×××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农业工具以骨都最为典型,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

    远古时期的黄河流域,气候较今天更为温暖湿润,适宜人类活动。在这里发现了距今约6000年的××遗址。××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多用木头作柱子,屋内有灶坑。××人主要种植粟,能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

    总结历史的经验或教训,对现实以启示或借鉴是历史学的重要功能。请阅读上面材料,从中提炼一个观点形成题目,结合相关史实,写一篇120字左右的历史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 15、

    七年级的同学们在学习完先秦历史之后,开展了一次主题为“中华文明,光芒四射”的擂台赛,分为农耕文明、青铜文明、文化文明三个模块来相互考查。请你完成下列问题。

    模块一:农耕文明

    (1)请你写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农耕文明的代表各一例。
    (2)相传黄帝之后,黄河流域气候变化导致黄河泛滥,洪水成灾。是谁解除水患赢得民众爱戴?
    (3)从历史上看,使四川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的,是哪一项水利工程?

    模块二:青铜文明

    (4)下列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青铜器代表。请指出在长江上游哪一遗址出土的文物向人们展现了夏商时期丰富的古文明?

    模块三:文化文明

    (5)观察以下图片,写出此种文字的名称?并据此指出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朝代开始的?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6)以上诗句出自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请写出它的名字。
  • 16、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秦策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对秦国经济产生了哪些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促进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
  •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摘编自《白虎通义》

    材料二 上古之世……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摘自《韩非子》

    材料三 (他们)的房屋(如下图)主要是干栏式建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这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材料一中的“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2)、材料二说明远古居民居住在什么地方?结合所学知识,你还能想到远古居民可能居住在什么地方?
    (3)、依据材料三,指出“他们”房屋的特点。
    (4)、从上述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 18、“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与材料相关的是(     )
    A、春秋时期弭兵大会 B、西汉派军攻打匈奴 C、陈胜、吴广起义 D、刘邦率兵攻入咸阳
  • 19、“刚愎自用”“约法三章”“背水一战”“十面埋伏”“四面楚歌”这些成语和以下哪个事件有关(     )
    A、桂陵之战 B、长平之战 C、巨鹿之战 D、楚汉之争
  • 20、按照周礼规定,诸侯最多只能使用七鼎六簋。郑国等诸侯国的国君开始陆续使用九鼎八簋,说明(     )
    A、郑国国君成为春秋首霸 B、周王室的地位不断下降 C、华夏认同观念逐渐传播 D、分封制得到了有效实行
上一页 221 222 223 224 22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