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邓小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

    材料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现代化历程。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之典范的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一条崭新的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丰富了人类探索现代化的多元图景和多元路径,为人类文明多样性发展提供了新的样态。

    ——摘编自薛金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及世界意义》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现代化建设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经济建设方面“照抄照搬别国经验”的表现。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意义。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领域为实现现代化所采取的创新举措(至少两例)。
  •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成立时,只是一个很小的、几乎全由知识分子组成的团体。然而,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它迅速成长并发展壮大。党通过深入农村,开展土地革命,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在敌后战场积极作战,建立了众多抗日根据地,逐渐成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中流砥柱。”

    ——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在八年抗战中,中国人民……为了自己的解放,为了帮助各同盟国,曾经作了伟大的努力。这种努力,主要地是属于中国人民方面的。中国军队的广大官兵,在前线流血战斗,中国的工人、农民、知识界、产业界,在后方努力工作,海外华侨输财助战,一切抗日政党,除了那些反人民分子外,都对战争有所尽力……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全面抗战爆发期间的发展历程。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成为中流砥柱的具体事例。
  •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至(开元)十三年(725年)封泰山……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过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南诣荆襄(今湖北荆州、襄樊),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凉府(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杜佑《通典》

    材料二:安史之乱后,唐朝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北方地区尤为明显。大量人口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藩镇割据局面形成,各地藩镇往往自行征税,截留中央财政收入,导致中央财政困难。同时,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大量失去土地,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1)、请根据材料一归纳开元年间繁荣的表现,(不得摘抄原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元年间的哪些措施对上述局面的出现起到了促进作用?
    (2)、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唐朝从开元年间到安史之乱后的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产生的原因。
  • 4、《》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世界上第一个以国家名义明确表述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纲领性文件,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
  • 5、中国是在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在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6、1840年爆发的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919年爆发的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 7、西汉设置 , 管辖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元朝设置 , 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 8、秦国蜀郡太守主持修筑了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征发百姓开凿了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大运河。
  • 9、在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不断蔓延的当下,世界经济发展受阻,各国间矛盾与分歧增多,全球性问题愈发复杂棘手。在此背景下,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举措旨在(     )
    A、开创全球合作崭新局面 B、扭转我国外交被动局面 C、改善与西方的外交关系 D、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 10、著名史学家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深刻指出:“回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源,会发现它与1919至1920年间协约国同战败国签订的一系列和平条约存在紧密关联。这些和平条约在试图构建战后秩序的同时,却产生了几乎等量的棘手问题。它们所埋下的隐患,如同隐藏在暗处的火种,在后续的岁月中逐渐点燃,最终引发了又一场席卷全球的巨大灾难。”对作者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凡尔赛体系种下二战爆发的祸根 B、《凡尔赛条约》使德国法西斯化 C、二战的爆发是一战的后续与延伸 D、华盛顿体系致美日矛盾不断加剧
  • 11、《共产党宣言》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对这一理论观点进行第一次伟大尝试的是(     )
    A、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实践 B、巴黎公社短暂政权建设 C、宪章运动争取政治权利 D、新中国成立开启新篇章
  • 12、近代科学发展中,牛顿力学影响洛克提出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主张,达尔文进化论促使斯宾塞炮制出为白人殖民扩张辩护的理论。由此可见,近代自然科学(     )
    A、推动资产阶级思想传播 B、符合西欧殖民扩张需求 C、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D、推动西欧思想理性进步
  • 13、美国从一个初生的殖民地国家,历经百余年奋斗,成长为世界大国。独立战争的烽火中,美国打破英国殖民枷锁,赢得政治主权,为新生国家奠定基石。而美国内战的硝烟散去,联邦得以保全,国家主权的统一坚如磐石。这两场意义非凡的战争都(     )
    A、推翻了本国封建专制统治 B、开启了资本主义发展新篇 C、扫除了资本主义前行阻碍 D、挣脱了原有农奴制的桎梏
  • 14、有学者指出:文艺复兴“并非是对古典文化的简单模仿,而是一场打着复兴古典文化旗号,实质为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神学的思想文化运动,它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打破封建束缚,建立符合自身利益的思想文化秩序的愿望。”该学者意在说明文艺复兴(     )
    A、兴起的背景 B、倡导的思想 C、运动的性质 D、深远的影响
  • 15、2025年春晚舞台运用了大量前沿科技,如8K超高清直播、虚拟现实互动等,为观众带来了沉浸式的视听盛宴。这些科技元素的运用,与哪一事件所展现的科技突破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最为相似(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打破了国际核垄断 B、袁隆平育成杂交稻,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C、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助力全球抗击疟疾 D、北斗系统全面建成,提供精准定位服务
  • 16、2024年教育部发布多项政策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联系“一五”计划时期培养工业建设人才的历程可以看出,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的特点是(     )
    A、坚守传统模式,人才培育方向没有改变 B、借鉴国际经验,本土培养体系尚不完善 C、贴合国家需求,持续革新人才培育路径 D、侧重理论教学,实践环节仅作辅助补充
  • 17、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政策的三次调整。与“三次调整”的共同作用无关的是(     )
    A、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B、调动了农民积极性 C、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D、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 18、“四十昼夜风云,三千里路程;雄师南下,越黄泛,铁骑饮马长江滨;壮举谁为者,刘邓常胜军。”材料描写的事件(     )
    A、成功粉碎国民党军全面进攻 B、揭开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C、取得孟良崮战役的重大胜利 D、成功实现三大战役全面胜利
  • 19、五四运动后,上海学生联合会发出通告:“鉴于抵制日货,关系我国工商前途至为重大。宜由工商学各界,共同组织调查机关,凡日货之输入,及日人在华所设工厂之出品,应行详细调查,分别种类,刊布报章,使我国商人,知所趋避。”这些主张(     )
    A、反映了民众的民族意识 B、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兴起 C、改变了中国的外交形象 D、展现了联合斗争的策略
  • 20、1911年(宣统三年),爆发了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这一年是辛亥年,史称“辛亥革命”。材料中出现的纪年方法共有(     )
    A、1种 B、2种 C、3种 D、4种
上一页 169 170 171 172 17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