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下表为1950—1953年中国财政收入及国防支出统计表。表中数据的变化( )A、反映了国家战略的调整 B、源于一五计划的完成 C、确保了外部环境的和平 D、推进土地改革的实施
-
2、民国三十三年,新四军司令部给村民颁发的《献草证》上收到你献给部队稻草30斤,今后我们全体指战员当积极抗战,保卫根据地。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护国战争 B、北伐战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
3、如下图所示,其反映的主题是( )A、西方列强的侵略 B、革命道路的探索 C、战略转移的完成 D、敌后战场的抗战
-
4、1920年5月1日, 《新青年》杂志推出《劳动节纪念号》。同年9月,陈独秀发文主张“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的国家”。由此可见,当时( )A、工人的处境改善 B、民主科学深入人心 C、马克思主义传播 D、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
5、以下摘自某书的目录,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一二•九运动 D、七七事变
-
6、民国时期,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传入中国,但同时马车等传统交通工具仍在使用。这凸显的时代特征是( )A、内忧外患 B、崇洋逐新 C、自由平等 D、新旧并呈
-
7、民国初年,以“中华”命名的用语习惯兴起,如“中华书局”“中华银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强调“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这体现了( )A、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B、各种思潮纷纷涌现 C、社会习俗深刻变化 D、时局推动民族认同
-
8、晚清时期,某学堂设置了英文、物理、机器制造与操纵等课程。据此推断,该学堂诞生于( )A、洋务运动期间 B、义和团运动期间 C、护法运动期间 D、国民革命期间
-
9、据《佛山忠义乡志》记载,鸦片战争后,洋铁线输入,佛山的铸铁业仅存数家,纺织业由于洋布洋纱的输入也大受摧残。这表明佛山( )A、传统经济受到冲击 B、贸易地位得到提高 C、手工工场规模扩大 D、对外贸易受到限制
-
10、十九世纪中叶,《天工开物》经法国学者翻译介绍传入欧洲,中国养蚕技术促进了欧洲桑蚕业发展,中国造纸技术缓解了欧洲造纸业的原料危机。这体现了( )A、工业革命倒逼技术革新 B、中国科技对世界的贡献 C、殖民掠夺推动产业升级 D、翻译推动中西平等交流
-
11、图片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图所示的现象主要源于( )A、市民文化的兴起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人口数量的增长 D、晋商徽商的涌现
-
12、北宋饮食行会规定,要使用干净的器皿、注重食品的质量,“稍似懈怠,众所不容”;清朝泥作匠行会规定“泥墙须包三年,如三年内倒塌者,归泥匠赔修”。这些规定( )A、规范了饮食行业的经营 B、体现了政府的重视 C、束缚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D、维护了行业的秩序
-
13、从贞观到开元的110余年间,虽政局几经变动,但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并在开元年间达到高峰。这一时期的繁荣主要得益于( )A、纸币广泛流通 B、重文轻武政策 C、政策的延续性 D、尚武风气盛行
-
14、下图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前秦(氐族)的瓦当(文字为“大秦龙兴化牟古圣”),说明当时( )A、藩镇割据 B、科技进步 C、江南开发 D、民族交融
-
15、秦始皇陵出土的陶兵马俑实际身高基本在1.7-1.8米之间,而西汉文景时期陪葬的陶兵马俑的体量基本只有真人的三分之一、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主要是( )A、陶器制作工艺的进步 B、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C、军事征伐行动的减少 D、确立儒家正统地位
-
16、战国时期,人们在制造农具、车辆和兵器等时已有角度的概念。 《考工记》中就有很多角度的名称。 《墨子》中也有点、线、面、方、圆等几何概念。这些记载,折射出( )A、学校教育普及 B、生产力发展的推进 C、变法成效显著 D、周王室影响力降低
-
17、下图为在黄河、长江流域出土铜器的主要种类。据考证,它们的制作时间大约在公元前二十六世纪到前二十一世纪。据此可知,当时( )A、铜器种类繁多 B、铜器已替代陶器 C、阶级分化明显 D、礼乐制度规范化
-
18、据考古发现,距今约1万年的江西、浙江地区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这一农作物最有可能是( )A、玉米 B、黍 C、水稻 D、粟
-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世纪60年代,英国以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拉开工业革命的序幕,瓦特改良蒸汽机广泛应用,推动工厂制度确立,人类迈进‘蒸汽时代’,开启了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的进程。”
——《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电力、内燃机等新技术涌现。电力广泛应用,让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汽车、飞机等新交通工具的发明,极大改变了人们的出行与交流方式。”
——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三:“20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爆发,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的重大突破为标志。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互联网的出现更是将人类带入信息时代,知识经济初现端倪。”
——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三次科技革命在动力方面的变革,并分析每次变革对生产方式产生的影响。(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从科技成果对人们生活的改变角度,举例说明三次科技革命是如何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 -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它确认了资产阶级财产所有制的原则和自由、平等的原则,肯定了新的土地关系,维护并保障了自由买卖、等价交换和新的雇佣关系,对婚姻、家庭和财产继承等也作了具体规定。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1750-1914年间,欧洲人成功地将自己的优势地位转变为世界性的霸权;19世纪末,欧洲势力控制了大部分亚洲和几乎整个非洲地区……三个历史进程——革命、工业化及帝国主义——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欧洲人……何以逐渐地控制了世界。
——【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新全球史》
(1)、材料一中“它”指的是哪一部法典?结合材料一,说说这部法典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50-1914年间欧洲人能够确立世界性霸权的原因有哪些?综合上述两则材料,谈谈欧洲在近代发展过程中,法律制度的变革与欧洲走向世界霸权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