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从贞观到开元的110余年间,虽政局几经变动,但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并在开元年间达到高峰。这一时期的繁荣主要得益于( )A、纸币广泛流通 B、重文轻武政策 C、政策的延续性 D、尚武风气盛行
-
2、下图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前秦(氐族)的瓦当(文字为“大秦龙兴化牟古圣”),说明当时( )A、藩镇割据 B、科技进步 C、江南开发 D、民族交融
-
3、秦始皇陵出土的陶兵马俑实际身高基本在1.7-1.8米之间,而西汉文景时期陪葬的陶兵马俑的体量基本只有真人的三分之一、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主要是( )A、陶器制作工艺的进步 B、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C、军事征伐行动的减少 D、确立儒家正统地位
-
4、战国时期,人们在制造农具、车辆和兵器等时已有角度的概念。 《考工记》中就有很多角度的名称。 《墨子》中也有点、线、面、方、圆等几何概念。这些记载,折射出( )A、学校教育普及 B、生产力发展的推进 C、变法成效显著 D、周王室影响力降低
-
5、下图为在黄河、长江流域出土铜器的主要种类。据考证,它们的制作时间大约在公元前二十六世纪到前二十一世纪。据此可知,当时( )A、铜器种类繁多 B、铜器已替代陶器 C、阶级分化明显 D、礼乐制度规范化
-
6、据考古发现,距今约1万年的江西、浙江地区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这一农作物最有可能是( )A、玉米 B、黍 C、水稻 D、粟
-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世纪60年代,英国以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拉开工业革命的序幕,瓦特改良蒸汽机广泛应用,推动工厂制度确立,人类迈进‘蒸汽时代’,开启了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的进程。”
——《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电力、内燃机等新技术涌现。电力广泛应用,让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汽车、飞机等新交通工具的发明,极大改变了人们的出行与交流方式。”
——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三:“20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爆发,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的重大突破为标志。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互联网的出现更是将人类带入信息时代,知识经济初现端倪。”
——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三次科技革命在动力方面的变革,并分析每次变革对生产方式产生的影响。(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从科技成果对人们生活的改变角度,举例说明三次科技革命是如何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 -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它确认了资产阶级财产所有制的原则和自由、平等的原则,肯定了新的土地关系,维护并保障了自由买卖、等价交换和新的雇佣关系,对婚姻、家庭和财产继承等也作了具体规定。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1750-1914年间,欧洲人成功地将自己的优势地位转变为世界性的霸权;19世纪末,欧洲势力控制了大部分亚洲和几乎整个非洲地区……三个历史进程——革命、工业化及帝国主义——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欧洲人……何以逐渐地控制了世界。
——【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新全球史》
(1)、材料一中“它”指的是哪一部法典?结合材料一,说说这部法典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50-1914年间欧洲人能够确立世界性霸权的原因有哪些?综合上述两则材料,谈谈欧洲在近代发展过程中,法律制度的变革与欧洲走向世界霸权之间的关系。 -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邓小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
材料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现代化历程。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之典范的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一条崭新的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丰富了人类探索现代化的多元图景和多元路径,为人类文明多样性发展提供了新的样态。
——摘编自薛金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及世界意义》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现代化建设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经济建设方面“照抄照搬别国经验”的表现。(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意义。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领域为实现现代化所采取的创新举措(至少两例)。 -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成立时,只是一个很小的、几乎全由知识分子组成的团体。然而,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它迅速成长并发展壮大。党通过深入农村,开展土地革命,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在敌后战场积极作战,建立了众多抗日根据地,逐渐成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中流砥柱。”
——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在八年抗战中,中国人民……为了自己的解放,为了帮助各同盟国,曾经作了伟大的努力。这种努力,主要地是属于中国人民方面的。中国军队的广大官兵,在前线流血战斗,中国的工人、农民、知识界、产业界,在后方努力工作,海外华侨输财助战,一切抗日政党,除了那些反人民分子外,都对战争有所尽力……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全面抗战爆发期间的发展历程。(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成为中流砥柱的具体事例。 -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至(开元)十三年(725年)封泰山……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过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南诣荆襄(今湖北荆州、襄樊),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凉府(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杜佑《通典》
材料二:安史之乱后,唐朝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北方地区尤为明显。大量人口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藩镇割据局面形成,各地藩镇往往自行征税,截留中央财政收入,导致中央财政困难。同时,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大量失去土地,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1)、请根据材料一归纳开元年间繁荣的表现,(不得摘抄原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元年间的哪些措施对上述局面的出现起到了促进作用?(2)、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唐朝从开元年间到安史之乱后的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产生的原因。 -
12、《》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世界上第一个以国家名义明确表述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纲领性文件,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
-
13、中国是在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在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14、1840年爆发的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919年爆发的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
15、西汉设置 , 管辖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元朝设置 , 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
16、秦国蜀郡太守主持修筑了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征发百姓开凿了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大运河。
-
17、在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不断蔓延的当下,世界经济发展受阻,各国间矛盾与分歧增多,全球性问题愈发复杂棘手。在此背景下,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举措旨在( )A、开创全球合作崭新局面 B、扭转我国外交被动局面 C、改善与西方的外交关系 D、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
18、著名史学家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深刻指出:“回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源,会发现它与1919至1920年间协约国同战败国签订的一系列和平条约存在紧密关联。这些和平条约在试图构建战后秩序的同时,却产生了几乎等量的棘手问题。它们所埋下的隐患,如同隐藏在暗处的火种,在后续的岁月中逐渐点燃,最终引发了又一场席卷全球的巨大灾难。”对作者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凡尔赛体系种下二战爆发的祸根 B、《凡尔赛条约》使德国法西斯化 C、二战的爆发是一战的后续与延伸 D、华盛顿体系致美日矛盾不断加剧
-
19、《共产党宣言》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对这一理论观点进行第一次伟大尝试的是( )A、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实践 B、巴黎公社短暂政权建设 C、宪章运动争取政治权利 D、新中国成立开启新篇章
-
20、近代科学发展中,牛顿力学影响洛克提出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主张,达尔文进化论促使斯宾塞炮制出为白人殖民扩张辩护的理论。由此可见,近代自然科学( )A、推动资产阶级思想传播 B、符合西欧殖民扩张需求 C、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D、推动西欧思想理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