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如下所示文物可用于研究我国史前时期(     )

    河南三门峡出土的彩陶盆

    北京出土的山顶洞人的装饰品

    A、先民的审美观念 B、国家的政治形态 C、汉字的基本结构 D、青铜的冶炼技术
  • 2、在北京人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木炭和灰烬堆,并且它们都被限定在一定地区。由此,考古工作者合理的判断是(     )
    A、北京人已经学会渔猎 B、北京人会使用火 C、北京人能直立行走,手脚分工明显 D、北京人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 3、韩非子在描述远古社会自然环境时,写道:“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多),人民不胜(承受不住)禽兽虫蛇(的迫害)”,这种环境决定了远古居民早期社会形态,下列描述准确的是(     )
    A、制造工具,发展生产 B、永居山洞,躲避虫蛇 C、原始群居,共同生存 D、建造城市,建立国家
  • 4、人类的法制文明源远流长,影响深远。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马法上下千余年,期间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变化很大,法律也由产生、发展而逐步趋于完善,它经历了王政时期、共和国时期、帝政前期、帝政后期四个阶段。罗马法主要分为人法、物权法、继承法、债法、诉讼法等。人法包括自由权、市民权、家族权、名誉、婚姻、夫妻财产、儿童监护等;物权法包括动产、不动产等。

    ——摘编自周枏《罗马法原论》

    材料二

    历史文献

    主要思想渊源

    1776年《独立宣言》称:“政府的正当权力,则是经被统治者同意所授予的。任何形式的政府一旦对这些目标的实现起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予以更换或废除,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

    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

    1787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摘录:本宪法所授予之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的合众国国会。……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大总统。……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及国会随时制定与设立的低级法院。

    ▲A

    (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马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马法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是如何“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并完成▲A填空。
    (3)、综上所述,以“法治”为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语言流畅)。
  • 5、大国崛起与其对外的策略、制度的变革、技术的革命息息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崭露头角】

    材料一   1562—1563年,英国人约翰·霍金斯第一次贩奴至美洲。1631年,英国在西非建立了第一个贩奴堡垒,英国政府贩奴活动正式开始。1670—1776年,英国贩卖到美洲大陆的奴隶总数超过其他国家贩奴数量的总和。

    ——摘编自杨瑛《英国奴隶贸易的兴衰》

    【霸权确立】

    材料二   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它一方面调整内部制度,一方面积极对外扩张,凭借一支欧洲最强大的海军,开始将商业触角伸向全世界。

    ——摘编自《英国的殖民活动与日不落大帝国的崛起》

    【达到顶峰】

    材料三   1760年至1830年,英国经济人均产值增长量的2/3以上都应归功于生产力的提高。生产活动的发生地点由农舍和小作坊转移到了工厂。从而提高了对工作投入的掌握程度。

    ——摘编自【美】弗兰克·萨克雷【美】约翰·芬德林主编《世界大历史》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进行的贩奴活动带来了哪些影响?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贩奴活动的实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以具体史实说明“一方面调整内部制度”如何推动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生产力提高的原因有哪些?
    (4)、综上所述,英国的崛起之路对我国今天的建设有何启示?
  • 6、恩格斯说:“英国是农业世界的大工业中心,是工业太阳,日益增多的生产谷物和棉花的卫星都围着它运转。”这一现象出现在(       )
    A、新航路开辟后 B、君主立宪政体建立后 C、美国独立战争后 D、“蒸汽时代”到来后
  • 7、有学者将美国政治体制称为“否决政治”,总统和国会之间经常出现相互否决的现象,甚至由于国会与总统分庭抗礼而造成的“府会相争”,常使联邦政府面临“关门”危机。据此可知,美国的政治体制(       )
    A、有效地维护了民主政治 B、影响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C、总统的行政权力被剥夺 D、导致了部门间权力争夺
  • 8、如图说明了14——16世纪的西欧(       )

    1363年

    1381年

    1445年

    1520年

    农夫

    雇工

    农夫

    雇工

    农夫

    雇工

    农夫

    雇工

    总计

    105

    56

    124

    83

    74

    74

    50

    58

    雇工所占%

    35%

    40%

    50%

    54%

    A、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方式 B、垦殖运动的盛行 C、普遍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D、手工工场的出现
  • 9、每四年一届的奥运会是世界上最盛大的体育活动,各国运动员的入场顺序通常按主办国的文化习俗安排。但是无论怎样安排,希腊代表队都是第一位入场的次序。这种现象背后的历史因素是(     )
    A、希腊体育文化发达 B、希腊是全人类文明的起源 C、希腊文明影响了全世界 D、致敬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
  • 10、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化

    材料一 从春秋到战国,中原各国和相邻的周边各族有频繁往来和密切的联系,华夏族吸收了周边民族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

    左图是历史故事连环画《胡服骑射》,讲的是战国时期赵国赵武灵王的故事。赵武灵王为了改变赵国日渐衰落的状况,改穿胡服,学习骑马射箭,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使赵国强盛起来。

    中山国透雕云形白玉佩

    中山国是唯一由戎狄(古时对周边民族的称呼)建立的国家。近年在中山国都城,出土了数以万计的青铜器、玉石器、漆器等文物,其游牧民族风格明显,突出了独具特色的游牧民族个性,同时也兼有中原文化的要素。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说出春秋战国时期各地区、各族人民加强联系的表现。

    材料二 在评价春秋争霸战争时,有的人说:“春秋无义战”

    列宁曾这样评价战争:“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痛苦,但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它们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加速破坏了极端有害和反动的制度。”

    ——《列宁全集》

    (2)请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辨析以上观点。

    材料五 春秋战国时期,传统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士人们思考社会问题,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促进了思想文化的进步。

    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②“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③“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④“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欲,而民自朴。”

    ⑤“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3)以上主张属于儒家学派的是________、________;属于道家学派的是________、________;属于法家学派的是________、________。(只填写序号即可)

  •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初将王族、功臣以及旧贵族的后代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因;受封者则必须对周王承担各种义务,并受周王控制。

    材料二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秦、楚、晋始大,政由方伯(诸侯)。

    ——【西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

    材料三   下表商鞅变法的措施(部分)

    序号

    措施

    确立县制

    鼓励耕织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奖励军功

    (1)、材料一反映了周初实行的哪种政治制度?实行此项制度的目的是什么?有着怎样的影响或作用?
    (2)、材料二中的这段史料叙述的是什么时期的社会情况?根据上述史料,概述当时的政治局势。
    (3)、根据材料三、请你分别从农民、旧贵族的角度谈一谈你是否支持商鞅变法(写“是”或“否”),并说明理由。结合所学,请回答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身份

    是否支持变法

    理由

    农民

    旧贵族

  • 1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最具代表性的早期人类是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以上图片反映北京人生产生活境况的有_(只填序号)。反映山顶洞人生产生活境况的有____(只填序号)。

    材料二   

    (2)学会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基本方法,请你完善上面年代尺的内容。

    材料三   

           

    (3)上面两幅图片分别是哪一远古居民使用的陶器和种植的作物?请分别写出他们建造的房屋名称。

    材料四   经过漫长的自然变化年代,中国境内的古猿从体质上完成了从古猿向猿人的演进过程。猿人与古猿的区别是猿人会制造并使用工具。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为代表的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遍布中国南北,最具代表性的有云南元谋人、陕西蓝田人、北京周口店的北京人、安徽和县人等。他们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北京人已经懂得使用火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猿人与古猿的区别;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生产生活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 13、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引经据典:“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习近平主席引用的这一观点出自于(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
  • 14、周初,宴饮时的乐舞天子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为二佾。春秋时期,鲁国卿大夫季氏却“八佾舞于庭”,且“士无常君国无定臣”。这一变化是因为(     )
    A、封建制度的确立 B、音乐和舞蹈的发展 C、诸侯崛起、王室衰微 D、等级制度完全被打破
  • 15、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这反映了(     )
    A、夏王朝人口众多 B、夏朝出现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C、夏王朝正式形成 D、西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王朝
  • 16、陶寺遗址目前已清理出宫城、贵族居住区、普通居民区、王族墓地、礼制建筑区、仓储区、手工业作坊区等功能区域,发掘墓葬千余座,出土了许多精美文物。这些重要发现表明(     )
    A、神权在陶寺社会中占据主导 B、陶寺文化时期具备早期国家雏形 C、中原核心的文明格局基本形成 D、陶寺文化长期领先世界
  • 17、2021年3月,四川三星堆遗址发布了重要考古成果,新发现的六个“祭祀坑”中已出土金面具残片、巨型青铜面具等500余件文物,部分文物与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浙江良渚文化遗址和山西陶寺遗址出土的极度相似,这些考古发现最能印证(     )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B、中华文明内涵丰富 C、中华文明历史悠久 D、中华文明不断趋于统一
  • 18、“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材料表明华夏族(     )
    A、成分单一、文明先进 B、文化信仰、大相径庭 C、交通便利、联系紧密 D、族群众多、碰撞融合
  • 19、比较下图“古猿头像”“北京人头部复原像”“现代人头像”可知,北京人(     )

    A、仍然保留了猿类特征 B、能够使用磨制石器 C、完全具备现代人特征 D、开始原始农耕生活
  • 20、近500年来世界不但经历了“看得见的”政治革命和技术革命,也经历了“看不见的”思想意识的深刻改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给图中A、B、C、D处分别填上合适的历史信息。
    (2)、请根据以上材料自拟论题,展开论述。
上一页 992 993 994 995 99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