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六单元 专题12 亚非拉的奋起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 专题11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 专题10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 专题09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 专题08 美国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 专题07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 专题06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5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4 经济大危机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3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同步练习
-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城市的兴起是西欧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封建制的确立、社会秩序的稳定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中世纪欧洲的城市最先在地中海沿岸兴起,11、12世纪之后在欧洲各地普遍兴起。较早兴起的地中海城市中,比较著名的有意大利的威尼斯和热那亚,这些城市当时的内外贸易都相当发达。欧洲其他地区这一时期兴起的比较著名的城市,有法国的马赛、巴黎,英国的伦敦,德意志的科伦,捷克的布拉格。上述城市都是工商贸易高度发达的都会。城市的兴起是西欧封建社会进入发达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
——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古代卷》
材料二 中世纪西欧城市是作为经济中心出现的。它们是在一些位于交通路口的集市、废旧的古代城堡上兴起的。随着西欧生产力的提高,手工业逐渐发展起来。一些有专门手艺的农奴逃离封建庄园,到交通要道、渡口或寺院、城堡附近开设作坊,成为手工业者,商人也随之在这些地方聚集。为防御侵扰,他们在聚居地筑起栅栏或围墙,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新的工商业城市。
——《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
材料三 在人口和贸易量方面,中世纪西欧的城市同中国、印度或中东的城市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是,由于拥有日益增长的自治权和政治力量,它们显得十分独特。恰恰因为它们是刚出现,且处于政治上分裂的欧洲而不是坚如磐石的帝国的框架中,所以市民们从开头就表现出自信和独立,这种自信和独立是欧亚大陆其他任何地方所没有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11、12世纪,随着城市的兴起、新兴市民阶层对文化知识的迫切需求,欧洲许多工商业繁荣的城市出现了城市学校。这些学校开设实用知识课程,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在单一学科的私人学校或教会学校整合演变的基础上,产生了中世纪欧洲的大学。
(1)、以下表述是从上述材料信息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上相对应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上述材料信息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在答题卡上相应的括号内填错误;是上述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上相应的括号内填未涉及”。A经济发展促使城市兴起,城市兴起促使西欧封建社会进入发达阶段。
B中世纪的欧洲,随着城市的兴起,城市与封建主的斗争日益加剧。
C中世纪欧洲城市于11、12世纪最先兴起于地中海沿岸。
(2)、材料二表明中世纪西欧城市有着怎样的地位?根据材料二,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世纪西欧城市的特点。(4)、材料四说明中世纪大学出现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学自治地位表现在哪几个方面?(5)、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世纪城市文明的历史作用。 -
2、比较法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如果将古代埃及文明和古代希腊雅典文明做比较,你会发现这两种文明有许多不同。下列对其不同点的归纳不正确的是( )A、古埃及处于大河流域,古希腊雅典地处海洋区域 B、古埃及农业发达,古希腊雅典海外贸易发达 C、古埃及专制色彩浓厚,古希腊雅典民主政治发达 D、古埃及处于奴隶社会,古希腊雅典处于封建社会
-
3、通过对比今天的地理位置来识别大帝国版图示意图,能够加强时空观念。版图西起希腊,东到印度河流域,北抵中亚,南达埃及,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是( )A、亚历山大帝国 B、罗马帝国 C、拜占庭帝国 D、阿拉伯帝国
-
4、古代穆斯林作家比鲁尼曾说:“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一对阿拉伯孪生兄弟。”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同时产生 B、政教合一的伊斯兰教国家在麦加建立 C、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伴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 D、基督教在阿拉伯国家中广泛传播
-
5、拜占庭文化是欧洲中古文化的明珠,是人类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拜占庭文化说法错误的是( )A、吸收了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 B、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 C、借鉴并学习了东方文化 D、该文化随着拜占庭帝国的灭亡而消亡了
-
6、中世纪,一些在商业城镇发展起来的世俗学校,特别是在意大利的城市里建立的学校具有几乎完全世俗化特征和实用化目的的教学特征。这反映了中世纪大学( )A、是教会僧院学校的继续 B、具有一定的自治权力 C、反映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D、完全摆脱了教会控制
-
7、中世纪欧洲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我的附庸的,不是我的附庸”,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国王只能同国王的贵族封臣直接发生政治、经济和军事关系
②国王可以在贵族的领地内直接向人民征税
③贵族领主在自己的领地内有相对大的独立性
④国王可以任意向他的受封贵族征税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
8、小历同学在学习“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一课时制作了下面的资料卡片,其中出现了一处错误。以下选项中,需要修改的是( )
选项
文明成果
影响
A
《荷马史诗》
了解希腊早期社会的主要文献
B
苏格拉底
主张人应该“认识你自己”
C
亚里士多德
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创立了逻辑学
D
《掷铁饼者》
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A、A B、B C、C D、D -
9、《剑桥古代史》对古代雅典有这样的描述:“(雅典公民)不仅可以享受到阿提卡的橄榄油和葡萄酒,而且可以食用黑海的谷物和干鱼,穿波斯的拖鞋,睡爱尔兰的床。”这表明雅典( )A、物产丰富,人民富足 B、海外贸易非常发达 C、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D、地中海霸主地位确立
-
10、关于印度种姓制度的记载,其中流传最广的是《梨俱吠陀》中的普鲁沙赞歌,歌中唱到:“当众神分割普鲁沙时,他们把他分割成多少份呢?……婆罗门是他的嘴,他的胳膊成了刹帝利,他的大腿变成吠舍,他的脚则变成首陀罗。”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①种姓制度把印度百姓分为四个等级
②神话试图用身体的不同部位来象征不同种姓的高贵程度
③首陀罗要承担、供养其他等级的义务
④种姓等级界限表现在印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袁世凯推行独裁统治,从1912年到1914年,公布了一系列法律和命令,规定总统或地方督军可以宣布戒严……袁世凯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后,陈独秀受到很大刺激。他认为……中国必须从思想革命开始,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办杂志宣传新思想。
——摘编自刘统《火种——寻找中国复兴之路》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的狂飙猛烈的冲击了以儒家为轴心的文化传统,因此从一开始便具有反传统主义的品格。但他并不仅仅是反传统主义运动,更是一场现代价值的重建运动。
材料三:被民主和科学所唤起的成批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几乎在一夜之间纷纷成了社会主义者。西方传来的社会主义思潮迅速地影响了“五四”前后涌出的一代出类拔萃之辈。
(1)、根据材料一概括《青年杂志》创办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列举新文化运动中“反传统主义”的内容。(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文化运动的作用。 -
12、在多灾多难的近代中国,许多仁人志士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建立一个近代化国家而进行不懈地努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它对西方军械、技术和外交的模仿是一种浮于外表的现代化姿态;西方文明中的精华所在——政治体制、社会理论、哲学、艺术和音乐——全然没有触及。从历史的眼光看,它充其量不过是清王朝国运持续衰落中的一缕回光返照而已——犹如“秋老虎”最后的炎热一般。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民权乃公理,宪法实良图。此是因时药,真为救国谟(谟:计谋,策略)。光明布宗旨,感激为驰驱。圣主犹无恙,苍苍意岂无。
——康文佩《康南海先生年谱续编》
材料三 在辞去临时大总统时,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中的两个主义已经实现,接下来最切实的举措,就是发展实业,改善民生。
——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
(1)、料一中,“它”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作者对此事件持什么样的评价态度?他的理由是什么?(2)、材料二表明,康有为的主张是什么?目的是什么?(3)、材料三中的“两个主义”是指什么?为何当时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中的两个主义已经实现”了?(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近代化探索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历程? -
13、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列强的侵略使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时清朝有军队约80万,英国远征军最多2万人,英清人数为1:40。但清朝兵力散布全国各处,每遇战事,需要从各驻扎地抽调兵丁。清朝的调兵速度大致为:邻省约30~40天,隔一二省约50天,隔三省约70天,隔四省约90天以上。清军并非全员作战,比如在1841年8月厦门防御战中,4300名驻守当地的福建水师,参战者不足2000人。
——摘编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材料二 从1850年到·1856年,英国对华贸易逆差额逐步扩大,短短的几年中,逆差额从4274880磅到8436072磅几乎翻了一番。英国在此期间曾扩大对华鸦片走私,其中1845-1849年中国年平均进口3.9万箱,1850-1854年年平均进口5.35万箱,1855-1859年年平均进口6.85万箱,但鸦片的盈利并不足以弥补其对华贸易的巨大逆差,仅生丝一项出口就可将其抵消。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的中英贸易》
材料三 结果京师再陷,朝廷狼狈出亡,……结果赔偿巨款,京津一带驻兵,形同异域,清政府完全在外人宰割之下,中国已失去独立的精神。
——摘编自郭延以《近代中国的变局》
(1)、根据材料一,分析归纳鸦片战争中清军战败的原因。这场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英贸易出现了什么状况?这种状况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后来英国人是如何应对的?(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京师再陷”后,中国被迫签订了什么条约?条约中哪一条款可以证明“满清政府完全在外人宰割之下,中国已失去独立精神”? -
14、一篇《旧思想与国体问题》的文章指出,国人的头脑仍然装满“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该文作者应是( )A、李鸿章 B、康有为 C、鲁迅 D、陈独秀
-
15、武昌起义的胜利,引发了各省纷纷响应。最终革命行动( )A、结束了清朝统治 B、结束了封建专制 C、推翻了北洋政府 D、创建了人民军队
-
16、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革命派通过著书论作,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迅速传播的的书报杂志是:( )A、《时务报》 B、《申报》 C、《革命军》 D、《国闻报》
-
17、社会的进步往往以思想的解放与观念的更新为先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16世纪,许多艺术家、科学家和思想家继承和发扬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表现了人类不断追求进步的本性,一时成为风潮和时尚。
材料二 法语“启蒙”的意思是“光明”,思想家们借用它代指智慧和理性。启蒙运动的主要参与者是知识分子,……涌现出许多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被视为启蒙运动的旗手,他推崇英国的政治制度。孟德斯鸠是最博学的启蒙学者,他提倡分权制衡的政治模式。卢梭则主张最大限度的让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1)、材料一反映了世界近代史上哪一次思想文化运动?请指出这一次思想文化运动的一名代表人物及其作品。(2)、材料二中的启蒙思想为18世纪在欧洲发生的哪一场革命作了理论准备?美国哪一法律文献体现了孟德斯鸠“分权制衡的政治模式”的理念?(3)、综合以上材料,围绕“思想解放”提炼观点,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正确,至少列举两个史实,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总结提升。) -
18、民主与法治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表现,也是全人类一直追求的共同价值。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在雅典,凡是公民都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公民参政的最高民主机构是公民大会……雅典的公职如执政官、将军、议员、陪审员等,均由选举或抽签产生,任职期限均为一年。……伯里克利时代给负担城邦公职者发放公职津贴,从经济上保证公民对城邦政治的参与。
——引自蒋云芳、胡长林著《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及对西方民主的影响》
材料二 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君主立宪制,新体制通过大幅度提高议会的权威实现了对王权的有效限制,这就为未来国家民主化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上)
材料三 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召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权力结构”如何合理配置又能正常运转,宪法的制定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
核心问题
国家与国民的关系(关于国家权力的来源)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如何处理“州权”问题)
中央内部行政、司法和立法部门的关系
解决措施
A:______
B:______
C:______
材料四 尽管大西洋把英、法、美三国永远地分割开来……但17世纪和18世纪发生于大西洋两岸这三国的三个伟大历史事件,最大的作用是关于“权利”的诉求和“人权”的伸张。
——何顺果《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
(1)、据材料一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表现。(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议会为创造“全新的政体”于1689年颁布了哪一部重要法律文献,依据材料二概括这一全新政体的积极作用。(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将以下解决措施填入上表相应位置:①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②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分享权力;③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法、美三国确立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共同影响。(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主和法治建设的认识。 -
19、近代以来,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是世界发展的重要潮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在意大利新的城市社会中,日益增长的财富,带来更多享受世间万物的机会,与之相伴而生的是世俗观念以及重新看待“人”的观念,在文艺复兴时期,勇敢和好奇心被视为美德,海外探险者因此大受赞美。人们希望可能知道很多的事情,包括欧洲以外的世界。
——[美]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材料三
(1)、材料一中①的内容是什么?哥伦布在事件②中取得的成就是什么?(2)、材料二中的“观念”反映了欧洲步入近代的哪一思潮?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这一世俗“观念”的影响。(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 -
20、有趣的谚语能够帮助我们更形象地记忆一个历史事件。下列描述中,与欧洲封建社会封君封臣关系相关的是( )A、“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B、“条条大路通罗马” C、“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D、“以眼还眼以牙还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