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是
    A、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 B、外国传教士的活动十分猖獗 C、清政府承认义和团的合法地位 D、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加深
  • 2、揭开变法维新运动序幕的历史事件是
    A、《马关条约》的签订 B、公车上书 C、强学会成立 D、创办《万国公报》
  • 3、“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下列集中体现了这一“巨祸”的史实是(     )
    A、割香港岛给英国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
  • 4、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根本原因是洋务运动(     )
    A、以维护封建统治为根本目的 B、以兴办耗资巨大、无利可图的军事工业为开端 C、技术设备全掌握在外国技师手中 D、在甲午中日战争的打击下破产
  • 5、某历史小组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为单元主题,开展主题研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和仁人志士进行了一系列挽救国家危亡的斗争……19世纪末20世纪初,改良派和革命派发起的政治运动都归于失败,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改变,救国的任务历史性地落到了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身上。

    材料二   五四运动(与以往的爱国运动)就大不相同。它所牵动的社会面非常之广,不仅有学生、工人、商人、市民、士兵,还有乡镇的农民群众等。斗争于北京发生,蔓延到全国各地……表现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意志,使反动势力张皇失措……启蒙推动了救亡,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发展;救亡又是启蒙的有机延伸和继续,并最终导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个党纲,写明:一、本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二、(1)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为止;(2)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3)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4)联合第三国际。

    ——《中共中央文件选编》

    (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中“归于失败”的政治运动及领导阶级,并说明作者认为它们归于失败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精神的核心内涵。
    (3)、指出材料三中通过“第一个党纲”的大会。概括该党纲所确定的奋斗目标。说明这次大会确定党的中心工作。
  • 6、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一共八块,下面四块分别以“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为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请给这四块浮雕反映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序。(仅填序号)
    (2)、人民英雄纪念碑对底座浮雕主题的定位是,选用最能代表人民革命的历史题材作为主题内容。请你谈谈上面四个历史事件被选用的理由。

    虎门销烟:金田起义:

    武昌起义:五四运动:

  • 7、下表史实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共同点是(     )

    太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

    1860年,太平军李秀成部进攻上海,先后在松江、青浦两地大败洋枪队。1862年,太平军击毙洋枪队头目美国人华尔。

    1900年,义和团在廊坊阻击八国联军,毙伤多人,迫使联军退回天津。天津的义和团与八国联军在老龙头火车站激战。

    A、建立了农民政权 B、反抗外来侵略 C、制定了革命纲领 D、反对清朝统治
  • 8、“在中国近代史上,茶叶出口贸易扮演的角色举足轻重。鸦片战争实质上是一场鸦片与茶叶的战争”。该研究视角意在强调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
    A、使中国丧失完整独立的主权 B、具有罪恶性并期望打开中国市场 C、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D、打破中国社会自主发展前进道路
  • 9、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军队数量较少,军事行动范围比较狭小,以车阵的冲击战为主,短时间内即可决出胜负。战国时期,由于封建制度逐步确立,加之科技进步和农民成为士兵的主要来源,军队数量猛增,军事行动范围扩大。

    ——李金鲜《论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方式》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与春秋时期的战争相比,战国时期的战争性质有何转变?战国时期的战争有何特点?

    材料二   他主张以法家思想治国,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让积贫积弱的秦国发生了质的改变,也为最终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基础。

    ——郑炜《浅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及启示》

    (2)材料二中的“他”指的是谁?“他”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3)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有利于提高秦国军队战斗力的措施。
    (4)“他”因变法而被处死,能说明变法失败了吗?请阐明理由。
  • 10、中国古代曾创造出许多制度,制度创新也影响着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材料二   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材料三

    (1)、材料一中“天下为家”的局面是由谁开始的?这一局面的出现反映了我国哪一制度的出现?
    (2)、材料二反映了西周的什么制度?这一制度的特点是什么?材料三中居于金字塔顶端的是谁?
    (3)、诸侯要对周天子尽哪些义务?这一制度起到了什么作用?
    (4)、著名的史书《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根据这则记载及所学,“周天子弗能禁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11、

    阅读材料,完成探究。

    材料一   下面两幅图是根据考古发掘复原的两处原始居民房屋样式想象图

    (1)图一的房屋是什么样式?是哪一原始居民修建的?他们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什么?
    (2)图二的房屋是什么样式?是哪一原始居民修建的?他们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什么?
    (3)决定两种房屋样式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根据所学知识,归纳两处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方面的相同之处。

    材料二   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就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过程,以及相关的背景和原因,得出了以下认识:距今万年奠基,八千年起源,六千年加速,五千多年进入(文明社会),四千三百年中原崛起,四千年王朝建立,三千年王权巩固,两千两百年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摘编自《求是网》

    (5)“五千多年进入”阶段,黄河流域各部落互相交融,逐渐形成了什么民族?哪两处遗址能够证明距今四五千年我国进入了文明社会?
    (6)材料中有“四千年王朝建立”,请写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并指出其建立的时间及建立者。
  • 12、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如围魏救赵、退避三舍、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是(     )
    A、生产力得到飞速发展 B、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C、改革变法成为历史潮流 D、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
  • 13、“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这是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流沙》中的诗句。战国七雄中位于西方的诸侯国是(     )
    A、 B、 C、 D、
  • 14、孔子曾经编了一部记载当时鲁国历史的史书,名叫《春秋》。而这部史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东周的前期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东周的前期称为春秋时期。该时期始于(     )
    A、平王东迁 B、“国人暴动” C、尊王攘夷 D、盘庚迁殷
  • 15、根据《史记》记载,禹年老时,伯益被推荐为继承人,但禹的儿子启却凭借强大的势力, 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从这段材料中我们能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A、禹建立夏朝 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C、世袭制遭到破坏 D、禅让制由此开始
  • 16、大陆与台湾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有着血浓于水、守望相助的天然情感和民族认同,中华民族发端于几千年前的黄河中游地区,所有中华儿女都自称是“炎黄子孙”,其主要原因是(  )
    A、中华民族主体由炎黄部落融合发展而来 B、全体中国人都是炎帝和黄帝繁衍的后代 C、“炎黄”生活地区是中华文明唯一发源地 D、“炎黄”时期中华大地出现了最早的农耕文明
  • 17、先进的知识分子在革命中探索中华民族的发展之路,逐渐走向成熟。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是一群激情荡漾的文人,这是一所海纳百川的学校,正是这群人和这所学校,在20世纪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次思想解放的狂澜,也由此引发了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启蒙运动。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自6月5日起的几天内,上海就有六七万工人举行声援学生的罢工。随后,北京、汉口、南京等地工人相继罢工,工人阶级成为斗争的主力。面对工人声援带来的强大压力,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表现出的伟大力量,使一些革命知识分子开始同工人建立联系。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三   下图是八年级一班同学在学习《中国共产党诞生》一课之后做的笔记

    材料四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是偶然的,是适应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近代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

    ——摘自《中国历史》课本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运动?请列举两名“激情荡漾的文人”代表。材料中的“学校”在运动中具有怎样的地位?
    (2)、材料二反映的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写出能反映该运动性质的口号,并概括“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该运动中表现出的伟大力量。
    (3)、根据图示,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
    (4)、阅读材料四,你认为“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中的“新”表现在哪些方面?
    (5)、根据下列三幅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题,写一篇不少于150字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准确,逻辑清晰。

  • 18、个人在社会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行为和决策可以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鸿章对自己的作为做出以下总结:“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尤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

    ——摘自梁启超《李鸿章传》

    材料二   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第二年,左宗棠命刘锦棠入疆,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先收复乌鲁木齐及其附近地区,然后攻克达坂城等地,挺进南疆。新疆各族人民纷纷拿起武器,主动配合清军作战,痛击侵略者。不久,阿古柏兵败身亡。1878年,清军成功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领土。

    ——摘编自八年级上册教科书

    材料三   1884—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康有为便酝酿变法思想。1888年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提出变法改良主张,因受阻未上达。之后,他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著《新学伪经考》,宣传变法思想;1898年甲午战争失败,他和梁启超联合赶考书生发动公车上书;8月组织强学会、创办《万国公报》;后续成《孔子改制考》,宣传变法思想。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第五次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1898年他第六次上书光绪帝,成立保国会,参与百日维新。

    ——改编自《中国史纲要》等

    材料五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首先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武汉三镇取得胜利后,全国就有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12月宣布独立的各省代表在南京开会,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摘自北师大版八大教材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李鸿章这位“裱糊匠”是如何对“破屋”“东补西贴”的?,他的努力有什么积极的意义?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左宗棠采用了什么战术?他的主要历史功绩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归纳康有为等人推进维新变法的方式。回答康有为领导的变法有何历史意义?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5)、通过以上探究,青春年少的你应如何个人命运与时代发展相结合?
  • 19、晚清时期,西方列强多次发动了侵华战争。饱受欺凌的中国人民前仆后继,不屈不挠,谱写了一曲曲悲壮激越的近代史诗。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虎门销烟                                               图二鸦片战争形势图

    材料二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那才是真正的物主。

    ——维克多·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材料三   钓鱼岛问题的由来始于近代史上日本对中国领土的侵略。1895年1月14日,日本政府不等战争结束便迫不及待地通过“内阁决议”,单方面决定将钓鱼岛划归日本。

    ——《中国近代史纲要》

         图三 《时局图》

    材料四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作品

           图四 油画《民族英雄邓世昌》     图五 油画《义和团廊坊大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材料中提到的“强盗”指的是哪些国家?他们在中国犯下了哪些罪行?除了他们,还有谁也参与了这场对中国的侵略?这一次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钓鱼岛问题源于哪场战争?这场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什么条约?该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4)、图四中邓世昌指挥的是哪场海战?图五中民众的抗争口号是什么?从两幅美术作品中,你能感悟到哪些民族精神?
    (5)、请你就上述材料的探究,拟定一个主题。
  • 20、某中学剪纸社团的辅导老师组织同学们围绕“复兴之路”创作了多幅剪纸作品,向中共二十大胜利召开献礼。如图是这些作品中的其中之一,其创作灵感可能来源于(     )

       

    A、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B、五四运动的爆发 C、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D、辛亥革命的爆发
上一页 94 95 96 97 9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