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六单元 专题12 亚非拉的奋起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 专题11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 专题10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 专题09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 专题08 美国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 专题07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 专题06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5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4 经济大危机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3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同步练习
-
1、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良渚遗址和陶寺遗址的部分考古发现
①陶寺遗址的墓葬89%的小型墓几乎没有随葬品,8座大型墓发现随葬品200多件。
②良渚古城北面丘陵地带一个延绵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影响面积达100平方千米。
③良渚城内权贵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普通墓葬随葬品较少。
④陶寺古城的内城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良渚古城的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
(1)、指出图一文物属于哪种史料(实物史料或文献史料)?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能够证实一个关于早期国家的怎样结论?(2)、请用材料二中的史实证明下面的观点。(填写序号。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A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统治者有较强的调动和组织能力。
B当时社会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相当明显。
(3)、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请谈谈你对中华文明的认识。 -
2、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巨变转型时期,社会转型的内涵就是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商君在秦国废井田阡陌;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土地。国家日益富强,所以秦国无敌于天下。
——译自《战国策・秦第三》
材料三 百家争鸣本是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产物,反过来对社会变革又起到了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有何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哪些变法措施使 “秦国无敌于天下”。(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的“社会变革”指什么?说一说百家争鸣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社会转型的因素。 -
3、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观察、分析历史事实时所处的立场和看法。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叙述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都对社会变革提出自己的主张 B、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C、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 D、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
4、《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其本身的徭役)”,这一措施的实施有助于( )A、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B、维护旧贵族的利益 C、提高社会生产力 D、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
5、下图为浙江杭州严家桥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约4000年的双钱结藤编残件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 )A、体现了早期国家已经形成 B、体现了劳动技能与艺术审美的结合 C、体现了社会阶级分化明显 D、体现了良渚文化手工业已十分发达
-
6、考古学家在山西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蚕茧、丝织品残片,在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发现了仰韶文化时期的牙雕蚕,该牙雕蚕呈现家蚕造型,并且是呈现吐丝的蚕形。据此可以推测仰韶文化时期( )A、先民能够养蚕缫丝 B、已经可以制作衣裳 C、家庭养蚕业已出现 D、农业出现精细分工
-
7、下图是发现于陕西临潼的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该图反映出姜寨文明的特征是( )A、种植水稻,兼有饲养家畜 B、刀耕火种,形成早期文明 C、精耕细作,形成农业文明 D、定居生活,形成原始聚落
-
8、国家治理能力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变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修建骊山陵和阿房宫役使70多万人,征伐南方调发了50万士卒,北击匈奴及修筑长城征派了40万人。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而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就有300万左右。秦朝的法律非常严苛,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一人犯法,亲属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当时的刑罚极其残酷,有各种残害肢体的肉刑,还有车裂、腰斩、活埋等10多种死刑。
——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
——《汉书·景帝纪》
(1)、据材料一,分析秦朝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图1、图2中任选其一,说明其历史价值。(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述文景时期的社会面貌,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秦亡汉兴给你的启示。 -
9、政治制度在国家治理中扮演着核心角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及禹崩,虽授益……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
——司马迁《史记·夏本纪》
材料二: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周王室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民众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巩固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周朝的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分封制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
——据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统一后,为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秦朝创立了______。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总揽国家一切大权。皇帝之下设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为“三公”,三公之下,设置分别掌管财政、宫廷等事务的官员,称为“九卿”。在地方上,全面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将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下设县。郡和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据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指出材料一中“启遂即天子之位”反映的天子传位制度发生的变化(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原因、原则及产生的积极作用。(3)、将材料三中的______补充完整,指出其包含的基本内容,结合所学说明其产生的深远影响。 -
10、七年级(1)班的同学通过线上进行了“走进历史博物馆·追寻华夏文明足迹”的项目化主题学习活动。下面是他们准备展出的项目成果,请你帮助完成。
展板一【介绍历史文物—溯源远古石器文明】
卡片一
藏馆地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
名称:烧骨
生活推断:北京人会使用火烧烤食物。
卡片二
藏馆地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
名称:砍砸器
生活推断:____________
【任务一】一组同学制作了文物介绍卡片。请你仿照卡片一示例,完成卡片二的制作,并简述化石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的作用。
展板二【描述历史场景—探寻原始农耕文明】
【任务二】二组同学在陕西仰韶文化博物馆见到了如上展品,请选择至少4个展品合理描述半坡人的生活场景。
展板三【进行历史解释—实证华夏文明五千年】
藏品简介:礼器,象征着军事和宗教权力。最早始于崧泽文化的石钺,至良渚文化时期,玉钺与玉琮、玉璧一起构成了用玉制度的核心,是显贵者阶层特定身份地位的玉质指示物。良渚文化玉钺一般有长方梯形玉钺和扁方梯形玉钺两种类型,其最高形式一般由钺身、冠饰、端饰三部分组成。
藏品名称:双孔玉钺
【任务三】三组同学展现了良渚博物院藏品玉钺及其简介,请据此指出它的功能,并说明其历史价值。
【任务四】通过这次项目化主题学习活动,谈谈你的感受。
-
11、西汉初年,匈奴不断袭扰边郡。汉高祖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高祖采取这一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稳固政权恢复经济 B、缓和与匈奴的矛盾 C、促进民族间的交流 D、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
12、历史地图反映了特定时期的历史地理状况,包含着丰富的时空信息。从下图中能直接获取的历史信息是陈胜吴广起义( )A、源于秦朝的暴政 B、控制了大泽乡地区 C、推翻了秦朝统治 D、在荥阳建立政权
-
13、秦统一六国后,又派兵统一了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夺回被匈奴占领的地区;并修筑了“万里长城”。这些措施反映了秦朝重视( )A、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B、帝国经济文化的发展 C、水路交通网络的构建 D、边疆地区的开拓经营
-
14、下图反映了秦朝建立后为巩固统一所采取的两项措施。它们产生的影响是( )A、结束了征战混乱的局面 B、促进各地经济发展和交流 C、使政令在全国顺利推行 D、带来思想文化发展到高峰
-
15、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张“定于一(统一)”,墨家主张“一天下之义”,道家主张“抱一”“得一”,法家主张“作一”。材料表明诸子百家( )A、主张君主专制 B、代表下层人民利益 C、治国理论相同 D、强调国家趋向统一
-
16、下图是某同学的历史学习笔记,据此可知,他学习的相关著作是( )
万物运行有其自然法则
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A、《道德经》 B、《论语》 C、《孟子》 D、《韩非子》 -
17、商朝为巩固统治,增强军力,设置监狱,制定刑法,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这突出说明了商朝是典型的( )A、原始社会 B、奴隶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
18、浙江良渚古城遗址发现了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内城有一个人工堆筑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等。这些发现说明良渚古城( )A、代表早期人类进化到最高阶段 B、已进入奴隶制国家 C、经济发展水平与组织能力较高 D、阶级分化异常明显
-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1)图A为西周分封制示意图,结合所学指出西周实施分封制的依据?材料一表明我国历史进入春秋时期,政治格局有何变化?
材料二:
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影响了社会稳定,广大民众企盼结束战乱,在经济和军事上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的实力。秦王嬴政即位后,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完成统一大业。
——摘自人教版七上教材
(2)依据材料二,概括秦完成统一的条件。写出图A中秦朝长城的起止点。秦的统一有何意义。
材料三:
(秦朝)建立这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制度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有效的制度。
——摘编自马克毒《世界文明史》
(3)材料三中“这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制度”名称是什么?依据图示概括这一官僚制度由哪些具体制度构成。
材料四: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
——《史记•秦始皇本纪》
(4)依据材料四,概括秦始皇巩固统治的措施有哪些?并分析这些措施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5)综合上述,结合所答,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国家统一的认识。
-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中图A王朝是________(人物)于公元前1046年建立,定都于________(地名);图B王朝于________年建立,定都于________(地名)。
材料二:战国时期,魏、楚、赵、秦等诸侯国统治者纷纷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为巩固统治、对外扩张积极创造条件。李惺在魏国推行变法……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在当时各国的变法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
——七年级教材
(2)依据材料二,指出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改革的目的。并结合所学,分析商鞅变法的影响。
材料三: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两位人物的核心思想和政治主张。战国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出怎样的繁荣局面。
(4)春秋战国时期呈现动荡与变革的特征,结合所学分析其根本原因。综上所述,请你谈谈对社会变革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