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历史事件不是孤立发展的,我们要善于发现不同历史事件或现象之间的联系。下列历史事件或现象存在因果关系的是(     )
    A、文艺复兴——美国爆发独立战争 B、启蒙运动——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 C、明治维新——日本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D、南北矛盾——美国颁布《1787年宪法》
  • 2、1568年英国手工工场“皇家矿业公司”建立,皇家矿业公司的熔炼厂雇用了4000多名劳动力,矿业及炮业公司工人总数则达到了5000名。据此可知近代手工工场(     )
    A、生产效率提高 B、逐步形成工厂制度 C、存在雇佣关系 D、促使社会阶级分化
  • 3、“《汉谟拉比法典》……由前言、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涉及诉讼程序、盗窃、军人份地、租佃、雇佣、商业、高利贷、婚姻、继承、伤害、债务、奴隶等方面。”这说明《汉谟拉比法典》(       )
    A、是最早成文法 B、内容十分广泛 C、后世影响深远 D、体现社会等级
  • 4、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商朝出土的石犁前后面平行,没有入土角,不便于拖曳和连续耕作。战国的铁犁铧刃部用铁,整个器身套在木犁头上使用,中间凸起的“脊”使犁成了真正的斜面体,增加了入土角,大大改善了犁的入土性能。

    ——摘编自钱晓康《关于我国牛耕的一点看法》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石器时代晚期到战国时期犁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化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考古专家认为,三星堆的青铜面具、立人像、神树,体现了浓郁的本地文化面貌,说明它具有独特的青铜文明。殷墟发现了少量的金器金箔、青铜戮;郑州商城遗址出土了一团极薄的金箔片,展开之后是一件夔龙纹金叶,很可能是镶嵌在某种漆器上的装饰……在考古人员看来,这可能是受到了三星堆文化的影响。

    ——摘编自温小娟《三星堆发现“鹗”形饰物与中原地区商文化有啥关联》

    (2)根据材料二,说明三星堆考古成果的研究价值。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地区文明成果在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材料三

    何尊及其铭文

    《诗经》(节选)

    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民……”(意为:我将中国作为统治地,亲自统治那里的民众)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诗经·大雅·民劳》

    哀恫中国,具赘卒荒。靡有旅力,以念穹苍。

    ——《诗经·大雅·桑柔》

    (3)材料三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史料,提取其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实物史料与文献史料相互印证”的方法在史学研究中的作用。

  •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字之源】

    材料一:

           刻有文字的商朝牛骨

    (1)刻写在材料一文物上的文字被称为什么?由此文物可以推断,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哪个朝代开始?

    【科技之光】

    材料二:《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汇聚了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0多篇,保存了商周时期的经济史料:不仅提到252种动植物,还描述了农作物良种的概念,指导农业生产。与此相似的是古代历法的发展过程: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已出现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后来经过农业生产实践逐渐充实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诗经》与古代历法的发展与农业生产有什么关系?结合所学知识,我国农耕文明具有什么特点?

    【圣人之思】

    材料三: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3)材料三中的“子”是哪家学派的创始人?材料三体现了他怎样的政治主张?

    【传承之路】

    材料四:“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6、

    考古发掘的成果是研究人类起源和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依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关于北京人的考古发现清单

    相关结论

    6个头盖骨化石;

    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

    约10万件打制石器;

    大量的动物化石;

    灰烬、烧石和烧骨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全表格。

    材料二

    良渚古城遗址

    陶寺古城遗址

    二里头遗址

    位于浙江余杭,距今约5300—4300年。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城的北部和西北部有一个复杂的水利系统,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城内外的贵族墓地里,随葬有数十件至上百件精美的玉器。

    位于山西襄汾,距今约4300—4000年。城内有围墙环绕的宫城和多处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墓中往往随葬陶鼓、石磐、玉钺、陶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器物。城内还出土了小件青铜器和带有书写符号的陶壶。

    位于河南偃师,距今约3800—3500年。遗址中有大型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贵族和平民的生活区、墓葬群。这里还出土了用于祭祀等礼仪的精美玉器和乐器、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龙形器等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

    (2)根据材料二,说出三处遗址的考古发现有哪些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这些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谈谈你对中华文明的认识。
  • 7、“竹帛烟销帝业虚(焚书的飞烟刚刚消散,秦帝国的基业就完了),关河空锁祖龙居(重重的山河关隘也阻挡不了秦朝灭亡的趋势了)。坑灰未冷山东乱(焚书坑内的灰烬还未冷却,山东就发生动乱了),刘项原来不读书(刘邦和项羽他们从开始就根本不是读书的人啊)。”——唐·章碣《焚书坑》。对上面这首咏史诗理解正确的是(     )
    A、秦始皇焚书加强了思想的统一 B、秦始皇坑儒体现了法律的残酷 C、肯定了秦始皇焚书的客观作用 D、嘲讽了秦始皇焚书行径的荒谬
  • 8、古时的湖南因交通不便而成为朝廷贬谪和流放不同政见的贵族和大臣的地方,许多文人政客集聚湖南,客观上推动了湖湘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其中开启湖湘文化忧国忧民、不懈探索精神源头的是(     )
    A、屈原 B、柳宗元 C、刘禹锡 D、孙膑
  • 9、读下图《战国时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图》,图中①④代表的诸侯国分别是(     )

    A、秦国、楚国 B、齐国、楚国 C、秦国、韩国 D、魏国、赵国
  • 10、据《考工记.匠人》记载,西周的城邑规划有严格规定。如城墙高度,天子王城高“九雉”(一雉等于一丈),诸侯国都城高“七雉”,卿大夫居室高“五雉”;对道路的规定,天子王城路宽“九轨”(一轨等于八尺),诸侯国都城路宽“七轨”,卿大夫采邑城路宽“五轨”。这表明(     )
    A、建筑制度突出礼制观念 B、天子严控诸侯与卿大夫 C、统治者对城邑进行改建 D、对城市进行合理的规划
  • 11、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B、半坡遗址居住区外有公共墓地和烧制陶器的窑场 C、黄帝生活在五六千年前,是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D、考古学者在云南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
  • 12、下面是广东、浙江两地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文物相关图片。据此推知,当时(     )

    A、青铜冶炼技术成熟 B、南北经济差距明显 C、农业生产工具先进 D、两地存在文化交流
  • 13、

    一封家书,一段历史。家书以朴素的笔触,勾勒出亲情背后的大时代,折射出中国人深深的家国情怀。

    【家书看局势】

    材料一   鸦片流毒中华,每年外溢金银致千万,漏卮不塞,足以贫民。吸烟者众,上自官府缙绅,下至工商优隶,以及妇女僧尼道士,随在吸食,痼癖不除,足以弱种。英吉利以此毒物贻祸中华,其肉不足食矣。愚兄正拟奏请严禁……得邀圣鉴,有旨令各督抚各抒所见,妥议禁烟章程具奏……自销化趸船鸦片二万余箱后,兴贩者不能不敛迹,吸食者亦不能不戒绝。

    ——编选自林则徐写给其弟林元抡的书信

    (1)根据材料一,指出林则徐进行虎门销烟的时代背景。根据所学,简述虎门销烟的意义。

    【家书看变迁】

    材料二   如下表所示

    人物

    价值观

    纪晓岚(1724-1805年)

    强调父母对子女教育的责任

    曾国藩(1811-1872年)

    涵盖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交友识人、持家教子、治军从政等方面

    张之洞(1837-1909年)

    主张关注国家局势,磨砺自身意志,寻求治国之道

    ——整理自李金旺《纪晓岚家书》、《曾国藩家书》等

    (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代家书价值观的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

    【家书看情怀】

    材料三   吾充吾爱汝(你,指他的妻子)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休(体谅)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摘自林觉民《与妻书》

    (注:林觉民,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牺牲时年仅24岁。)

    (3)根据材料三,从个人情感和民族大义的角度说明革命者的家国情怀。请你以新时代中学生的身份,向这封信的作者写一段致意的话。(不少于40字)

    【家书看价值】

    材料四

    (4)依据材料四,概括家书的价值。

  • 14、

    中国近代百年的历程,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抗争史,也是一部探索史。历史老师围绕这一主题设计了以下任务单,请你参与完成。

    任务一:【梳理史实,(______)】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节选)

    1839年

    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1842年

    鸦片战争

    1842年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1851—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

    1856—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

    中日《马关条约》签订

    1900年

    义和团运动高潮

    八国联军侵华

    1901年

    《辛丑条约》签订

    (1)结合所学,阐述表格中三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进程的影响。列举一位在鸦片战争中涌现的民族英雄的名字。如果把以上10件大事作为一个学习单元,请将任务一的主题补充完整。

    任务二:【释读史料—体验探索艰难】

    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冲击,又通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的推陈出新。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近代接踵而来的外力冲击”指的是什么?请结合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的相关史实,参照示例论证材料中“在外力冲击下中国社会内部迂回曲折的推陈出新”的观点。

    示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的统治。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

    任务三:【感悟反思——践行民族复兴】

    近代中国的历史证明,落后了的古老中国,在饱受侵略和欺凌宰割的困境中,要走向近代、走向世界,道路又是何等坎坷曲折。为了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在一百多年间,几代中华儿女付出了多少血的代价。现在,中华民族各族人民,正在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开创前无古人的伟业。在新的开拓和创业的实践中,人们必将会从近代中国的历史中获得精神滋养和思想教益。

    ——摘编自李侃、李时岳等著《中国近代史1840-1919》

    (3)近代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什么?通过学习中国近代史,你有哪些感悟?
  • 15、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1926年以前的民国初期若干年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时期之一”。这样说的主要原因是(     )
    A、军阀割据、连年混战 B、官僚地主、争权夺利 C、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 16、“革命派认真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摒弃了农民阶级的‘皇权主义’,批判了维新派的‘君民共主’……搬来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方案。1912年,他们制定并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由此可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A、是维新派和革命派共同制定的宪法 B、是近代中国不断实践探索的结果 C、确保了共和体制在中国的成功实践 D、在政治制度设计上存在严重缺陷
  • 17、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说:“临时政府成立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满清时代辱国之举措与排外之心理,务一洗而去之,与我友邦益增睦谊,持和平主义,将使中国见重于国际社会,且将使世界渐趋于大同。”从中看出,南京临时政府对外政策是(     )
    A、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B、反对门户开放 C、奉行独立自主 D、集中力量对付袁世凯
  • 18、鲁迅在小说《阿Q正传》中写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这表明(       )
    A、君主专制仍存在 B、革命果实被窃取 C、辛亥革命不彻底 D、民主共和已实现
  • 19、辛亥革命时期,不少革命党人头脑中只有“排满”二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南北议和时,孙中山要求继续把革命推向前进,反对向袁世凯妥协,但“党人即起异议,谓予(孙中山)所主张者理想太高,不适中国之用,众口铄金,一时风靡,同志之士亦悉惑焉”。材料旨在说明(     )
    A、三民主义思想不适合中国的实际 B、南北议和改变了辛亥革命的性质 C、革命党人尚未普遍认同三民主义 D、孙中山主张发动反袁的二次革命
  • 20、结合以下示意图,对中国近代外交的解读正确的是(     )

    A、设立总理衙门是清政府主动外交的体现 B、外务部的设立有利于增强政府的话语权 C、中华民国政府的外交部实现了外交的自主权 D、中国近代外交从无到有,被动适应近代化
上一页 945 946 947 948 94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