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六单元 专题12 亚非拉的奋起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 专题11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 专题10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 专题09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 专题08 美国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 专题07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 专题06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5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4 经济大危机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3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同步练习
-
1、《中华文明史》一书中曾经写道:“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据此可知,戊戌变法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 )A、改变了中国落后的政治制度 B、打击了外来侵略 C、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D、推翻了清朝统治
-
2、下面是徐中约所著《中国近代史》目录的部分内容。在第十三章13.3中可以查阅到的史事最可能是( )
第十三章 外国侵占台湾、新疆与安南
13.1 日本侵略台湾,1871—1874年
13.2 俄国侵占伊犁,1871—1881年
……
13.3 争夺安南的中法战争,1884—1885年
……
A、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 B、冯子材镇南关大捷 C、中法签订《北京条约》 D、战后设置了台湾府 -
3、某班同学针对19世纪的中国历史发展情况整理了一份大事年记,请你参与研讨。
中国历史大事记(部分)
1840~1842年
鸦片战争
1851~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
1856~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19世纪60~90年
洋务运动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1898年
戊戌变法
1900年
义和团运动的高潮,八国联军侵华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根据大事年记,指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事件和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事件。(2)、根据表格,以世纪、年代的呈现方式,写出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时间。(3)、根据上述材料,以“侵略与反抗”为主题,选取其中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历史事件,拟定一个观点,并运用中国史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总结提升) -
4、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镜头一:他带领全舰官兵在与日本联合舰队的战斗中奋勇杀敌,最终与200余名将士一起壮烈殉国。
镜头二:革命党人与清政府苦战一昼夜,最终失败,很多革命党人牺牲,后将收敛到的七十二具烈士遗骸合葬于黄花岗。
材料二
图1:孙中山
图2:李大钊
图3:天安门广场的学生
解说词:他领导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体现了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精神。
解说词:
解说词:
材料三 中国无产阶级最早产生在19世纪中叶的外国在华企业中,随后又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清朝官办的企业和70年代兴起的民族资本企业中。……到1914年,增加到100万人以上。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已达200万人以上。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材料四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嘉兴南湖红船上完成了缔造中国共产党的使命。红船是中国共产党启航的地方,是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开端,是开启党的初心和使命的起点。
——摘编自《光明日报》
(1)、根据材料一,判断两个镜头描述的历史事件。(将正确序号填入空格内)镜头一:______。镜头二:______。(①广州黄花岗起义;②黄海海战)概括他们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2)、根据材料二,从图2、图3中任选一张照片,参照图1示例写一份解说词。(3)、根据材料三,归纳从1914年到1919年中国无产阶级人数的发展趋势。(4)、根据材料四,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事件。 -
5、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八年级的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利用不同类型的史料进行探究性学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下是国家海洋博物馆的3件展品
①1839年,林则徐呈给道光皇帝关于虎门销烟的奏折(复制品)。
②1869年,福州船政局建造的我国第一艘蒸汽轮船——“万年清”号炮舰(模型)。
③1894年,在黄海海战中奋勇作战,不幸沉没的“致远”舰的残件(打捞出水)。
材料二
江南制造总局旧址
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臣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自求利益者,官法无从为之区处。
——李鸿章《李鸿章全集》
材料三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大地既通,万国蒸蒸,日趋于上,大势相迫,非可阏制。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四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1)、材料一中,可信度最高的史料是______,能直接用于研究北洋水师历史的一件展品是______。(将正确序号填入空格内)并概括3件展品反映的共同主题。(2)、材料二两则史料共同印证了什么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二,归纳李鸿章奏办江南制造总局的目的。(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文献材料出现的背景。根据材料三、四,分别概括其各自反映的时代呼声。 -
6、以下是某同学在进行历史探究学习时设计的年代尺。据此推断,其探究的主题是( )A、中国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程 D、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
-
7、陈独秀说:“中共一大时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说明( )A、革命纲领逐步契合国情 B、民主革命纲领得到广泛认可 C、领导工人运动已被放弃 D、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
-
8、下图油画藏于中国美术馆,名为《红船启航》。其中“启航”指( )A、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 B、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C、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D、中国共产党开始战略转移
-
9、以下是某班同学制订的研学活动日程表,据此判断他们研学活动的主题是( )
研学活动日程表
第一天:参观工人识字班,阅读工人刊物
第二天:参观一大会址,领悟先辈奉献精神
第三天:游览浙江嘉兴南湖,朗读品味《南湖题诗》
A、近代化的探索 B、中国共产党成立 C、封建制度终结 D、文学改良运动兴起 -
10、历史教师在课后延时服务活动中组织学生排演历史小短剧,下边是他们进行角色扮演的对话内容(部分)。据此判断他们排演的内容是( )
陈独秀: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现在北洋军阀政府出卖了我们国家的主权,怎么办?
学生代表: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A、辛亥革命 B、护法运动 C、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D、五四运动 -
11、思维导图可以将零散的知识通过图片和文字的形式结合在一起,帮助我们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下图是某同学设计的有关“辛亥革命”的思维导图,图中问号处是( )A、成立兴中会 B、黄花岗起义 C、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
12、小丽参观博物馆发现某件文物标有“民国十一年”。如果换算成公元年,应该是( )A、1921年 B、1923年 C、1922年 D、1931年
-
13、漫画具有针砭时弊的社会批判功能,漫画形象地反映了《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与列强的关系。该漫画旨在说明( )A、西方列强军事实力远超中国 B、清政府沦为了“洋人的朝廷” C、中西礼仪文化存在巨大差异 D、清政府被迫开始向学习西方
-
14、下图是近代两次侵华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示意图,其变化反映了( )A、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不断减少 B、列强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清政府从“天朝上国”沦为“洋人的朝廷”
-
15、1861年,雨果在《致巴特力尔上尉》中说:“一天,两个强盗走进了圆明园,一个抢掠,一个放火……我们教堂的所有珍品加起来也抵不上这座神奇无比,光彩夺目的东方博物馆……我谨作证,发生了场偷盗,作案者是两个强盗”。这段文字可以用于佐证的史实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6、【圣贤孔子】
材料 孔子大事记
公元前551年,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
公元前522年,授徒设教,创办私学。
公元前517年,去齐国途中,遇妇墓前哭子,感叹“苛政猛于虎”。
公元前516年,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主张恢复西周的制度。
公元前500年一公元前498年,任鲁国中都宰,因政绩突出,后升任司空司寇。
公元前497年一公元前484年,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公元前484年一公元前479年,归鲁以后,孔子专心从事教育和古典文献的整理。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享年73岁。他的言论由其弟子辑录在《论语》一书中。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
后人评价孔子是一个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请你从中任选一个角度,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
17、【地方治理】
材料一 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是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属于周的创造。分封出去的邦国,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这位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了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下表是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周武王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并简析实施该项制度的目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出这位“新皇帝”“将广阔国土划分行政区”实行的制度名称,并简述该制度的意义。(3)、根据材料三,简述表格所反映出西汉前期存在的社会问题,并结合所学概括汉武帝加强地方治理所采取的措施。 -
18、【古代农业】
材料一 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春秋时期铁器与牛耕技术的发明与推广,使得大量荒地被开垦,极大增加了耕地面积。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与工商业发展,社会逐渐允许土地私有合法化。地方经济的发展,促使诸侯国势力不断扩大……
——摘编自吴布林《经济史中农业技术发展与社会变迁之间的联系》
材料三 汉文帝在位期间,继续执行与民休息和轻徭薄赋的政策,大力恢复经济。文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78年)、十二年,两次降低当年田租之半,十三年更是全免田租。……徭役也相应减轻,将原来每年服役一个月改为“三年而一事”。到汉景帝时,他继续执行文帝的政策,继位当年即下诏将田租由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景帝重视农业生产,曾和百官一起劝农,并令皇后督导植桑、养蚕、织布诸事宜。因而当时“海内殷富”,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政治、经济效果,汉朝从国家初定走向繁荣昌盛过渡。
——摘编自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当时农业发展的表现,并说出这一时期的农业与农耕聚落发展的代表性遗址一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春秋时期农业生产的新变化及带来的影响。(3)、根据材料,概括汉文帝与汉景帝治国的共同措施,并结合所学简述这些措施带来的影响。 -
19、【古代变法】
材料一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商鞅
材料二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历史事件。就其现实作用而言,此次变法是针对性极强的富国强兵的政治经济军事改革,重视“耕战”是其重点,所以短期效应是非常明显的。……秦国的崛起,打破了七国并立争雄的相对平衡状态,秦国也逐渐展示出一枝独秀的战略优势,加快了战国时期统一战争的进程。
——摘编自安作璋《秦汉史十讲》
材料三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其中,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中外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商鞅的主张体现了战国时期哪家思想。(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商鞅变法的“短期效应”和长期影响。(3)、根据材料三,分析商鞅变法成功的主要原因。 -
20、传统观点多认为秦朝灭亡是“酷刑”“暴政”所致。后来,有学者认为秦亡于吏治败坏;有学者认为秦亡于过急、过广地推行郡县制;有学者认为秦亡于北击匈奴;也有学者认为秦亡于文化政策。据此可知,关于秦朝灭亡原因的认识( )A、后期研究比传统观点更有说服力 B、有且只有一种观点正确且合理 C、逐渐偏离了历史发展的真实情况 D、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