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六单元 专题12 亚非拉的奋起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 专题11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 专题10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 专题09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 专题08 美国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 专题07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 专题06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5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4 经济大危机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3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同步练习
-
1、陈毅1963年访问埃及时写诗赞扬到:“高塔巍巍数千寻,二百万方石砌成。艺术光垂戮千载,雄哉伟哉古文明”。陈毅赞扬的是( )A、秦始皇陵兵马俑 B、帕特农神庙 C、万神庙 D、金字塔
-
2、
中世纪的欧洲,在传承中发展,在岁月中蜕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见帝国之兴衰】
材料一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东、中、西法兰克王国原本同属于哪一国家?它与法兰克王国的关系是什么?
【析庄园之文明】
材料二 庄园是中世纪时期西欧农业生产中的一种特定的组织形式。典型的庄园一般是一村一庄,但是也有一些大的庄园可以包括几个村庄。
——摘编自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
一个庄园的图解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中世纪西欧庄园”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组织?维护“庄园”统治秩序的机构是什么?
【观城市之新貌】
材料三 一些比较富裕的城市,就用赎买的办法摆脱领主的统治;有的城市则采用武装斗争的手段;另一些城市则两种办法交替使用。米兰、琅城等都经过长期反复的斗争,才取得城市自治权利。
——摘编自雷恒军《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商人自治研究》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城市开展反封建斗争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西欧城市通过哪些方式实现这一目的?
【评教育之新风】
材料四 12世纪,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活跃,新兴市民阶层对文化知识需求迫切,大学问世。大学创办之初,不受外来干涉而具有自我管理的权限。学生在完成文法、修辞等基础课后,学习法律、医学等专业课。大学的世俗教育性质为师生创造了自由探索与独立思考的空间,激发了他们对学术研究的兴趣。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摘编自统编教材《世界历史》
(4)依据材料四,指出大学问世的原因。归纳中世纪大学的“美好”之处。(两点即可)
【悟西欧之发展】
(5)学有所悟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态度。谈谈你从中世纪欧洲的发展历程中得到的认识。
-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意大利成为文艺复兴最初的中心。到14世纪,它在银行业和贸易方面居于欧洲领先地位。活跃的商业和城市创造业为意大利城市提供了财富来支持新的文化活动。同时,与一些外国学者的接触,尤其是与拜占庭学者的接触,有利于希腊罗马风格的复兴。最后,处在相互竞争中的意大利城市国家对政府和外交的注意促使知识分子和政治领袖开始强调世界文化。
——[美]皮持·N.斯特恩斯等著,赵轶峰等译《全球文明史(上册)》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意大利成为文艺复兴最初的中心的原因。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
(2)材料二中图一、图二、图三的作者分别是谁?材料二中三部作品共同体现的核心思想潮流是什么?材料三 没有文艺复兴运动就不会有宗教改革运动的产生,也不会有后来的思想与学术的发展,因为哲学与自然科学,以及史学和人文科学,无一不是在文艺复兴运动的雨露滋润下成长起来的。从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中世纪国家,过渡到以民族文化和民族教育的利益为基础的现代国家,如果没有文艺复兴运动,也同样是不可想象的事。
——[德]鲍尔生著,滕大春等译《德国教育史》
(3)根据材料三归纳文艺复兴对欧洲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 -
4、
在六七世纪的亚洲大陆上,日本和阿拉伯半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们翻开了历史的新一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探究一 两国对比】
材料一 六七世纪时,日本处在奴隶社会时期,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世袭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奴隶及部民,权势很大。地方贵族反抗中央贵族,政局十分混乱。
材料二 6世纪末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四分五裂,部落间矛盾丛生,商路不畅,造成商业衰落,生产停滞和外族入侵……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7世纪时日本和阿拉伯半岛分别面临怎样的危机。为了应对危机,阿拉伯解决的途径是什么?
【探究二 日本改革】
名称
①(从646年开始)
经济
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身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政治
中央
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②;设二官八省制
地方
设国、郡、里三级
(2)根据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将表格中①②处的内容进行补充。
【探究三 阿拉伯文化】
有同学在学习了阿拉伯帝国后做了以下总结:
(3)结合所学说说该图片反映了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上起到怎样的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7世纪时的“日本和阿拉伯翻开了他们历史的新一页”的理解。
-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今有个趋势,人们怀念她的民主制度,并将其视为所有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
——英国历史学家约翰·索利
材料二: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有真正的才能。
——如图人物的言论
材料三:如图漫画。
(1)材料一中的“源头”指古代欧洲的哪一个城邦国家?
(2)材料二中的人物是谁?他执政期间国家民主政治有了怎样的发展?
(3)材料三漫画中哪一内容与事实不符合?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这一民主政治的评价。
-
6、7世纪前,日本贵族兼并土地,争战不休,并将兼并的土地出租。再加上征伐新罗,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社会上出现了“老者啃草根而死于道垂,幼者含乳以母子共死”的惨状,人民开始了反抗,于是日本政府开始进行改革。材料表明日本改革是为了( )A、推翻幕府统治 B、防止贵族争战 C、加强君主专制 D、缓和社会矛盾
-
7、如表为14﹣16世纪欧洲大学学科。这些学科设置( )
文学、历史、文法、辩证法、算术、几何学地理学、天文学、力学、音乐
A、深受封建制度的影响 B、反映了社会发展要求 C、维护了奴隶主的利益 D、与基督神学密切相关 -
8、城市的商品经济对封建制度起着瓦解作用,在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和工商业发展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其中富裕的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为资产阶级,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随着市民阶级在经济、政治生活方面地位的提高,一种新的世俗生活观念逐渐形成。这段材料介绍的是( )A、西欧城市兴起的原因 B、西欧城市兴起的条件 C、西欧城市兴起的目的 D、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
9、“(中世纪)法律强调农奴人身属于主人,农奴世代为农奴,只有被主人释放才能免除农奴身份,不能随意离开主人,可有主人买卖或转让。从法律地位讲,农奴没有婚姻自由,……没有财产权。”中世纪西欧法律的这些规定是为了( )A、保证封建主对农奴劳动力的支配 B、保证封建主的私有财产不受损害 C、减轻农奴对于封建主的依赖程度 D、减轻农奴对于封建庄园的重要性
-
10、西方历史学家在研究西欧封建社会时提到:“在一定程度上,封君封臣制是政治、经济、法律制度的替代品,这一制度使得社会连成一个整体,有了某种秩序,从上到下形成了所谓责任的‘链条’。由于有效忠关系、经济联系,使这种链条十分紧密。”西方历史学家所说的“链条”其实是指( )A、奴隶 B、土地 C、军权 D、金钱
-
11、下列图片中的建筑物风格各异,其中反映罗马建筑艺术典型风格的是( )A、
B、
C、
D、
-
12、《汉谟拉比法典》规定:“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伤害同等地位的自由民的眼睛,必须遭受同样损害;但如果损害无公民权的自由民的眼睛,则只需赔偿少量的钱财”。这表明该法典( )A、遏制贵族对法律曲解 B、推动各国经济交流 C、有效缓和了社会矛盾 D、具有明显的阶级性
-
13、“法老的陵墓,巴比伦的墙,希腊海滨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风凉。我是废墟的泪,我是隔代的伤,恒河边的梵钟在何方?”这是2000年凤凰卫视千僖之旅的主题歌。如果他们想去看“法老的陵墓”,应该选择A、
B、
C、
D、
-
14、图特摩斯三世被史学家誉为“第一个曾经建立了一个具有任何真正意义的帝国的人”“第一位世界英雄”“古埃及的拿破仑”。图特摩斯三世获得赞誉的原因是他( )A、初步实现了古埃及的统一 B、修建了古埃及最大的金字塔 C、被认为是“神之子”,具有无上的权威 D、使古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
-
15、【中国近代化历程】
材料一 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用自炼钢材仿制的毛瑟枪能赶上德国毛瑟枪的水平,研制的无烟火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洋务运动后期,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损失1300万两白银,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
材料二 洋务运动促使中国近代经济、资本主义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中的很多人亲身参加了洋务运动的实践。经历了甲午战争的失败后,他们认为洋务运动仅将“制器”作为学习的重点是不够的,但其掀起的维新思潮影响了康、梁等人维新思想的产生。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洋务运动的作用,并根据材料二,分析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之间的关系。(2)、指出材料三中两位历史人物领导的历史事件的名称。(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 -
16、【中国近代思想解放】
材料一 20世纪初,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出现了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等著作。各种革命团体如光复会、兴中会也纷纷成立。
材料二 从115年《青年杂志》创刊开始,陈独秀认为,(东洋文明)……名为“近世”,其实犹古之遗也。可称曰“近世文明”者……即西洋文明也……新文化的主张者大都认为……东西方文明是不相融的……后者是“世界的”“科学的”,中国“非走西方文明的路不可”。
青年杂志封面
——摘编自姜义华《中华文化通志·现代文化志》
材料三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明天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五四”的火炬,烧尽了历史的屈辱,壮丽的事业,召唤我们继往开来。光荣啊!中国共青团,光荣啊!中国共青团,母亲用共产主义为我们命名,我们开创新的世界。
——摘自中国共青团团歌《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国内革命情绪高涨的表现,并指出章炳麟、邹容等人思想的共同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青年杂志》创刊的重大意义,并分析陈独秀主张“非走西方文明的路不可”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五四运动“开创新的世界”进行解读。 -
17、【近代中国的屈辱】
材料一
材料二 随着第一组条约的产生,中国社会先后出现了可见的变化。第一,外国领事和中国官吏的平等权,对清政府所代表的中国传统社会政治制度造成很大的压力。第二,英国割去香港(岛),意味着获得了经营中国的基地;而五口开放则提供了由沿海推向内地的孔道。第三,从香港和五口输入的外国商品,开始冲击中国的自然经济,几千年来的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而逐步改组……战争以残酷的事实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于是,在中国社会缓慢地发生变化的同时,出现了《海国图志》《瀛寰志略》等著作,标志着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开端。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写出从图1中获取的信息。(2)、比较图1与图2,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两次鸦片战争后西方侵略势力的变化。(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组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
18、“口号”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和传递着历史信息。下列最能全面反映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A、“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B、“废除二十一条 C、“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D、“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
19、导致图中1919年报刊数量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辛亥革命的推动 B、戊戌变法的影响 C、新文化运动的促进 D、近代西方科技的传入
-
20、《辛丑条约》签订后,一本启蒙读物这样写道:“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一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下列《辛丑条约》的条款中,最能体现“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观点的是( )A、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 B、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 C、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不准中国人居住 D、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