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秦朝的兴亡】

    材料一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意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重,遂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材料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史记·陈涉世家》

    (1)、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史上的一次政治改革,请写出这次改革的名称及其对秦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写出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秦朝创立的地方行政制度,并说明秦朝为了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体现的历史事件,并说明该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
  • 2、【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

    材料一   美金(指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指铁金属)以铸锄……试诸壤土。

    ——《国语·齐语》

            春秋时期青铜牛形牺尊

    材料二   老子的名片:

    人物:老子

    身份:道家学派创始人

    政治主张: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材料三   李冰等经过精心设计,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这座大型的水利工程。在充分认识岷江水流、泥沙、水文等规律之后,通过无坝式引水枢纽工程的自动调控,调动水流、引导泥沙,使自然规律为我所用。该工程“惠施于当时,泽被于后世”,开创了我国科学治水的先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春秋时期农业生产方面的变化,并说明这些变化给当时社会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中的示例,请你从孔子与韩非子中任选一位,为其制作人物名片。

    人物:

    身份:

    政治主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都江堰所体现的中国智慧。
  • 3、【早期国家到奴隶王朝】

    材料一

    良渚古城遗址

    陶寺古城遗址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余杭,距今约5300—4300年。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城的北部和西北部有一个复杂的水利系统,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城内外的贵族墓地里,随葬有数十件至上百件精美的玉礼器。

    陶寺古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约4300—4000年,城内有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有多处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墓中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陶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城内还出土了小件青铜器和带有书写符号的陶壶。

    材料二   大禹建夏属第一,华夏从此奴隶制。王位传给儿子启,禅让从此变A(制属度名)。夏桀本是亡国君,商汤灭夏建商朝。商纣暴虐施炮烙,引来武王正义师。商周决战在B(地名),纣死商亡西周立。

    材料三   西周这种开国实行大规模的层层分封制度,不是一般的政策,实际上是在奴隶制的社会背景下的一种国家政体,可称为“国王大统诸侯分治制”,简称“分封制”。这种分封制政体,能够使一个力量弱小的国王得以通过“分而治之”的方式去统治一个疆土辽阔的大国,这是中国政治史的一个创举……但分封制最终导致了“王室衰微”,不利于国家的统一。

    ——摘编自李绍连《试论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前因后果》

    (1)、说出材料一中两处遗址考古发现的共同点。
    (2)、阅读材料二,将歌谣A、B处补充完整。
    (3)、根据材料三,指出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作者认为分封制会导致“王室衰微”,不利于国家的统一,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 4、【华夏溯源】

    材料一   七年级某班学生描述了“北京人”一天的生活。

    ①北京人长相类似古猿,前额低平,颧骨突出。嘴部前伸。他们一般居住在山洞里。

    ②白天,男人(暂且称为人)拿着木棒、各种石器围猎、砍砸鹿等猎物。

    ③女人出去采摘,老人和孩子留下来看守火种。他们一般在洞内和洞口各堆设1个火堆,用来照明、取暖和驱赶野兽。晚上,男人、女人各自带着成果回来,围着篝火分享食物。

    请你为他的描述在有关“北京人”的化石与遗存物(见图1~5,北京人遗址出土)中寻找证据。

    材料二

    材料三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1)、材料一中能为描述①提供考古依据的是:图1和(填写图号)能为描述②提供考古依据的是:图4和(填写图号)能为描述③提供考古依据的是:(填写图号)
    (2)、根据材料二,写出材料二中两幅图分别出自我国哪一原始农耕遗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这两处遗址居民房屋的建筑样式。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华夏民族形成的特点。
  • 5、考古研究发现,三星堆文化亡泛吸收了来自黄河流域夏商文明的青铜铸造技术等,同时吸收了来自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玉锥形器,来自长江中游的石家河文化的观念、制度、技术和具体器物等。这说明(     )
    A、南北文化渐趋一致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C、大江大河流域文明发达 D、中华文化领先世界
  • 6、秦简记载: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该刑罚说明秦朝(     )
    A、禁止盗窃 B、刑法严苛 C、人口众多 D、经济发达
  • 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逐步实现“均衡教育”。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言行中最能体现“均衡教育”思想的是(     )
    A、“仁者爱人”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有教无类” D、“温故而知新”
  • 8、“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天府”得益于(     )
    A、商鞅变法的实施 B、都江堰的修建 C、铁犁牛耕的推广 D、秦朝统一的完成
  • 9、观察下面诸侯国数量变化图,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在分裂中孕育着(     )

    A、变革的趋势 B、统一的趋势 C、争霸的趋势 D、创新的趋势
  • 10、在大汶口晚期墓葬中,明显地分成大墓和小墓群。大墓中,死者往往随葬大批财物,有的随葬陶器多达120多件,甚至有镂花象牙筒、鳄鱼鳞板、玉铲、龟甲等珍奇物品。而其他许多小墓只有才容得下尸体的小坑,除一具白骨外别无他物。这表明当时(     )
    A、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B、国家开始建立 C、原始社会已经解体 D、出现贫富分化
  • 11、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围绕中国人对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用具体人物故事串联讲述了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以下古人类最早可以享受粟饭的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 12、司马贞《三皇本纪》中记载,“(神农氏)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这句话表明原始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体现在(     )
    A、生产工具的改进 B、家畜饲养的出现 C、氏族聚落的出现 D、磨制石器的发展
  • 13、湖北大冶是中国赤铁矿的著名产地之一。距今一万五千年,原始人利用赤铁矿作为天然染料,为贝壳、石珠等饰品和兽皮染色。据此可知,原始人(     )

                 赤铁矿

    A、开始定居生活 B、具有审美意识 C、出现阶级分化 D、从事渔业生产
  • 14、历史王老师带领学生复习时,梳理了如下标题,据此判断王老师带领学生复习的主题是(     )

    标题

    1.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2.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3.中华文明的起源

    A、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B、奴隶制王朝的更替与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 15、历史可能被掩盖,但绝不会消失。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希罗多德曾说:“希腊人一出生就与贫穷为伍。”希腊半岛大部分土地都荒瘠不毛,无法大量种植农作物,可当时人口增长速度很快。但这样的条件并没有阻碍古希腊的文明化进程。古希腊人或到海外经商、或到远方开辟殖民地。通过频繁的海上贸易,古希腊人把本土生产的经济作物和手工制品销售到四面八方,而强大的东方邻国本可以轻易地把这些不速之客们赶回大海,但他们对希腊人的到来却表示欢迎。他们认为,商贾云集,有利于当地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古希腊城邦史》

    材料二   下面是17—18世纪英国殖民扩张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事件

    1600年

    英国女王特许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英国与好望角以东各国的贸易。

    1607—1733年

    英国在北美大西详沿岸建立了13个殖民地。

    1654—1674年

    英国发动数次对荷战争,给荷兰以致命打击。

    1756—1763年

    英法七年战争,法国战败,英国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强国

    1757—1765年

    英国东印度公司从孟加拉国库中夺走数百万英的财富

    材料三   “掠夺对西方的崛起贡献有多大?”金融学专家曾提出这一命题,并指出,中学和大学的历史教育中认为:“西方的兴起靠的是掠夺,然后才有金融的发达,科技的进步,才有今天的现代化,即掠夺在先,发展在后。对此,陈志武教授坚决予以否定并提出“发展在先,掠夺在后,发展是西方崛起的基础”的新观点。

    ——摘编自王晓荣《浅谈教学立意与历史教学—以“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一课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希腊为什么要进行海外殖民活动?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早期殖民扩张的主要方式。
    (3)、根据材料三,任选一种你支持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
  • 16、11世纪后,西方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

    材料一   货币地租的发展、自营地的出租、土地市场的活跃、修道院的解散、圈地和兼并等都促使租地农场形成的重要因素……一定规模的雇佣劳动经营以及为市场而生产,是租地农场突出的经营特征,也是人们特别强调的有别于家庭农场的特征。

    ——摘编自黄春高《14—16世纪英国租地农场的历史考察》

    【思想文化在变化】

    材料二   意大利这一时期的艺术如果只有一个特点的话,那就是抓住男人和女人人性的心理力量,这是自古典时代以来无与伦比的。从多那太罗到达·芬奇再到提香这么一长串伟大艺术家留下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如此生动的证据。我们还有什么必要多费唇舌呢?他们所表现的就是一幅人的形象,虽然形态各异,但是却用视觉形式传达了人文主义者对人的尊严的信念。

    ——摘编自[英]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1)、根据材料一,指出促使租地农场形成的因素及其经营特征。
    (2)、以达·芬奇为例,列举他的一个可以作为“如此生动的证据”的作品,并简析该作品是怎样传达“对人的尊严的信念”的。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生产经营方式和思想文化的看法。
  • 17、汉王朝和罗马帝国大致同时兴起,是古代东西方世界极具代表性的帝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家,辛勤的小农所从事的生产使汉王朝的粮食储备极为丰盛。罗马帝国则不同,罗马城居民的粮食有1/3来自埃及。在政治机制上,汉王朝从中央到地方,皇帝的统治触角可延伸至每个角落。罗马帝国由元首(皇帝)和元老院治理,其统治中心实际上只限于罗马本土。意大利半岛以外的行省基本上呈半独立状态,他们有各自的议事会、军团和城市自治权,和帝国机器的运转很难同步。

    ——摘编自张齐政《也谈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兼与汉帝国比较》

    材料二   自4世纪中叶开始,罗马帝国内部奴隶反抗斗争不断,同时还不断遭受着蛮族入侵,两股力量都冲击着帝国的统治。……瘟疫直接导致了罗马军队参军人数的下降,罗马军队不得已征召了大量的蛮族雇佣兵,从而使罗马军队的蛮族化程度加深,这间接导致了罗马政治局势的动荡。

    ——摘编自邢国峰《蛮族入侵与罗马帝国的衰亡》

    材料三   在对匈奴的斗争中,汉王朝通过武力征伐基本上解除了匈奴的威胁。同时通过政治联盟和文化渗透,很好地配合了军事斗争。西汉统治者综合运用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运筹帷幄,制定并成功实施了一整套战略,最终实现了北拓边疆的战略目标。

    ——摘编自张韶梅《西汉北拓边疆战略述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王朝与罗马帝国在国情上的差异。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外来侵略对罗马帝国与汉王朝的影响。
  • 18、有学者如此评价:“新航路开辟后,东西半球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如果没有美洲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据此可知,该学者(       )
    A、赞同欧洲的殖民扩张 B、认为欧洲的发展完全依赖殖民掠夺 C、认为欧洲应归还财物 D、较客观地分析了新航路的历史作用
  • 19、请为下列时间轴配上合适的主题(     )

    A、友好交流之旅 B、发现世界的航程 C、殖民领导之路 D、享誉史册的航海
  • 20、14世纪时,意大利的新锐作家多以“教会活动”和“教士生活”为背景进行创作。到了16世纪,莎士比亚等作家的作品越来越多地从“市民纠纷”“市场交易”等场景展开叙事。该变化说明文艺复兴运动(       )
    A、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B、使西欧步入近代社会 C、助推商品经济发展 D、日益融入市井生活中
上一页 934 935 936 937 93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