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如图对联反映的历史事件,其性质是(     )

    直指“孔家店”驱散专制阴霾

    请进“德先生”迎接民主春风

    A、中国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B、资产阶级图强改良运动 C、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 D、无产阶级救亡图存运动
  • 2、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开启了中华民族近代“自觉化”进程,初步奠定了民族复兴的政治与社会基础。下列描述与该学者观点一致的是(     )
    A、从“革命”到“建设” B、从“封闭”到“开放” C、从“王朝”到“国家” D、从“天下”到“世界”
  • 3、在《孙中山宋庆龄与辛亥革命》的主题展览中,某同学想了解“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该同学应到的展区是(     )
    A、求学立志投身革命 B、武昌首义创建民国 C、风雨同舟鞠躬尽瘁 D、继承遗志永恒纪念
  • 4、为缅怀孙中山,有人作了如下挽联:民国更六总统,历数袁黎冯徐曹,孰若先生,真知有民,真知有国;共和合五大族,试问汉满蒙回藏,谁为后援,永保其共,永保其和。该挽联反映出孙中山毕生的追求是(       )
    A、君主立宪 B、民主共和 C、自强求富 D、民主科学
  • 5、(原创)1900年5月11日,《申报》发文称:“山东义和拳匪为白莲教之遗孽,雍正朝曾奉谕严禁习拳,近来又有死灰复燃之势。为首者每以邪术愚人,谓诵咒、书符可避枪炮,是信者愈众,专与教民为难。”由此可知(     )
    A、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B、义和团运动受到了清王朝的利用和支持 C、义和团运动有蒙昧迷信的落后性 D、义和团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
  • 6、有学者认为,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是革命道路上的“量变”,辛亥革命则是个“飞跃”。这里的“量变”指戊戌变法
    A、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主张学习君主立宪制 C、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D、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 7、(原创)光绪二十四年,康有为撰《上清帝第六书》,认为“自古开国之法无不新,故新为生机;亡国之法无不旧,故旧为死机……近俄与日本、暹罗,变政维新,遂以辟地自强矣。印度、土耳其、埃及,守旧不改,遂以削地灭亡矣”。由此可知康有为的主张是(     )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 8、有不少史学家指出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农业空想社会主义”,这一观点主要基于(     )
    A、政权具有迷信色彩 B、国内外反动势力镇压了太平军 C、提出学习西方设想 D、《天朝田亩制度》难以施行
  • 9、在这场战争中,俄国采取表面“调停”,实际支持英法的态度。在战争中不花费一文钱,不出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这里“俄国”得到的好处是(     )
    A、得到2100万银元的赔款 B、割占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C、可以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 10、《海国图志》,作者魏源,是一部介绍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和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全书详细叙述了世界各地和各国历史政治、风土人情,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海国图志》的刊出(     )
    A、标志西方科学技术正式传入中国 B、实现了启蒙国人思想的社会价值 C、打破了部分时人闭塞落后的状况 D、摆脱了中国中心传统观念的影响
  • 11、思想解放推动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达·芬奇

    《蒙娜丽莎》

    莎士比亚

    材料二   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

    ——李大钊《民彝与政治》(《新青年》,1916年)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1919年

    材料三   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以知识更新、思想解放为先导和动力。思想解放让人们从旧有观念、陈旧思想的束缚中摆脱出来,在更广的空间、更高的层次上进行创新创造,推动文明发展、社会进步。

    ——摘自《人民日报》(2023年8月16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以及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围绕“思想解放和社会发展的关系”这一角度,自拟一个观点,围绕这一观点进行简要论述。
  •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

    图 2 古代希腊示意图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二   在古代世界相对孤立闭塞的状况下,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在欧洲、亚洲和非洲的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逐渐出现较多的交往。既有战争的暴力形式,也有商旅往来、文化交流的和平形式,而后者对推动人类进步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摘自《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2022年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文明的不同特征。并分析导致文明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古代世界文明交流的两种方式。结合中国古代史选择其中一种方式加以说明。
    (3)、综上所述,指出世界古代文明发展的特点。
  • 13、有学者指出,15、16世纪之后欧洲制作的世界地图,对海岸线与大陆轮廓的测量日益精准,并在地图上用边界线和色块区分不同国家或政治体,且以物产和民族志图像作为装饰。欧洲近代地图学的发展(     )
    A、激化了列强之间的矛盾 B、解决了欧洲领土的争端 C、折射出殖民主义的色彩 D、体现了科技革命的作用
  • 14、下表是学者统计的17—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的部分亚洲货物价值占比。据表可知,该时期(     )

    进口货物

    占总货物的价值比(%)

    1664—1670年

    1731—1740年

    胡椒

    20.1

    4.3

    茶叶

    0.02

    9.26

    咖啡

    0.63

    5.35

    棉纺织品

    62.59

    65.35

    A、生产方式决定进口货物价值占比 B、英国确立了海上贸易的霸主地位 C、殖民扩张推动了消费结构的变化 D、工业革命促进东西方贸易的增长
  • 15、漫画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以其夸张的手法、简洁的笔锋,展现着社会主题,让人们在幽默中深思。下图漫画揭示的主题是(     )

    A、新航路开辟 B、文艺复兴 C、殖民扩张和掠夺 D、殖民抗争
  • 16、明清时期,传入我国的美洲作物有近30中;美洲人民也开始接触到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欧洲人逐渐发展出了茶、咖啡、可可的饮料文化。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了欧洲家庭的时尚。这表明(     )
    A、物种实现了世界性的自由流动 B、欧洲加强了对亚洲、美洲的掠夺 C、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得到丰富 D、西方的世界殖民体系得以确立
  • 17、有学者在评价某历史事件时说:“无非是其通过探险活动在世界各大海洋形成了一个单一的航海体系,那就是欧洲人如何控制海洋,并以此为基础将他们的影响力扩展到所有大陆的整个过程。”下列选项中符合该学者评价角度的是(     )
    A、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与扩散 B、社会从传统到现代 C、文明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 D、世界从分散到整体
  • 18、如下图是马铃薯主要传播路径示意图,图中虚线代表1492年哥伦布探险以前马铃薯的传播路径,实线代表16世纪以后马铃薯的传播路径。图中马铃薯传播路径和范围的变化主要源于(     )

    马铃薯主要传播路径示意图——据【日】21世纪研究会编《食物的世界地图》

    A、租地农场出现 B、市民阶层兴起 C、文艺复兴 D、新航路开辟
  • 19、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期间,英国许多剧院不断上演富有意大利特色的戏剧。据统计,到1650年共有563部意大利戏剧在英国演出。莎士比亚的戏剧《无事生非》就是在意大利故事文本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由此可以看出(     )
    A、意大利的戏剧艺术水平高超 B、英国戏剧善于借鉴和创新 C、人文主义逐步传播到英国 D、英国政治变革影响戏剧创作
  • 20、14世纪中叶,“黑死病”席卷欧洲,人口死亡率达到30%—50%。死亡使人们心灵受到了强烈震撼,追求现实享乐和歌颂人生成了新的社会观念。伴随着这个过程的是人格的觉醒,人开始成为“精神的个体”,并且从这个角度开始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由此可知这次瘟疫(     )
    A、促使理性主义思想萌芽的产生 B、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C、促进了社会思想观念的革新 D、导致了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
上一页 925 926 927 928 92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