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六单元 专题12 亚非拉的奋起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 专题11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 专题10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 专题09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 专题08 美国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 专题07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 专题06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5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4 经济大危机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3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同步练习
-
1、我国自古以农业立国,农业文明在中华文明体系中享有重要地位。某校七年级同学开展了“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展”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同学们的小组探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中国大部分国土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冬天寒冷干燥,但夏季炎热多雨,宜于植物生长,这儿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原始农业。但季风气候有一个缺点,即夏季来临和退却时期的或早或迟,形成雨量的或多或少,很容易形成干旱或水灾……史不绝书的水旱灾害,使中国人民自古以来重视兴修水利,如四川人民开凿了灌溉成都地区土地的渠道,秦国挖掘了郑国渠。
——摘编自《古代文明与地理环境之关系》
材料二:
甲骨文字形
表达的含义
协
三个“力”并列,表示合作
——张献《从汉字看中国的原始农业》
材料三:
春秋晚期牺(xi)尊
战国时期农具复原图
材料四:戮力(尽力)本(农桑)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
———《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有关信息。(2)、根据材料二,指出“协”字体现的农耕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为顺应这一新发展,材料四中“商君”变法采取了哪一措施?(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
2、阅读材料,解析问题。
材料一 夏朝已有政府官僚机构,古书上记载夏朝有“六卿”“六事之人”“三正”等官长。夏朝有军队,兵士称为“甲士”,还有“夏有乱政,而作禹刑”的记载,说明已有刑法。夏朝的监狱称为“夏台”,据《史记·夏本纪》记载,这里曾拘禁过商首领汤。
材料二 关于夏桀的昏暴行为,古书记载很多。《史记·殷本纪》中载:“是日何时丧?予与女皆亡!”《尚书·汤誓》中载:“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
材料三 商朝最后一个国王帝辛,名纣,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荒淫无度,宠爱妲己,终日歌舞,他还造酒池肉林,酗酒无度。他大肆搜刮,粮食装满了巨桥的仓库,无数珍宝堆满了鹿台。他任用小人,迫害正直的大臣。
材料四 周武王亲率大军伐商,在孟津会合各路属国,纣王逃回殷都,自焚于鹿台,武王在此举箭连射三发,用铜钺砍下商纣的头,悬挂在旗杆上示众,商朝灭亡,武王建立周朝。
(1)、根据材料一,归纳夏朝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这些机构的设立有何影响?(2)、从材料二、三可以看出,夏朝和商朝最终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对此你有什么感想?(3)、材料四叙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此事件中的关键战役是什么?(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用简要的语言表述夏、商、西周王朝更替的关系。 -
3、《战国策·秦策》记载:秦“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此策最重要的历史影响是( )A、增强秦国的战斗力 B、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 C、发展了秦国的农业 D、秦国完成统一大业
-
4、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主要是因为( )A、青铜器的广泛使用 B、农业重视使用肥料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
5、湖北云梦出土《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有一篇《封诊式》,记载一个乡村里长发现麻风病疑似患者并向上报告的事例。通过此则材料可以了解秦代( )A、县制的实行 B、分封制度的推行 C、法律制度的严酷 D、基层管理的状况
-
6、墨子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侵略战争。他主张( )A、“无为而治” B、“仁者爱人” C、“兼爱”“非攻” D、礼法并用
-
7、都江堰放水节在四川成都都江堰景区飞沙堰溢洪道举行。本次活动以“水润天府·万千气象”为主题,上千名观礼嘉宾着秦朝服饰,学习秦朝礼仪,沉浸式体验智慧的治水文化。主持修建都江堰的是( )A、李冰 B、秦孝公 C、商鞅 D、秦穆公
-
8、春秋时期之前,诸侯国之间的边界较为模糊,存在大量的荒地,作为各诸侯国的缓冲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界限逐步清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分封制度的强化 B、民族交融的推动 C、生产技术的进步 D、土地兼并的加剧
-
9、《尚书》记载:“时甲子昧爽(黎明),王朝(清晨)至于商郊牧野,乃誓。”1976年出土的西周早期青铜器利簋上铸有铭文,其大意为:“武王在甲子日早晨出兵伐商,经占卜和观星象,果然很快攻克商都。”由此可知( )A、武王伐纣有确切史实依据 B、西周社会的奢侈现象严重 C、考古发现比文献记载重要 D、远古传说都是真实的历史
-
10、国宝级青铜器宜侯夨(cè)簋(guǐ)内的铭文,记述了周康王册封矢为宜地之侯,并赏赐给矢土地、城邑、人口、香酒、美玉和弓箭等。上述铭文可用来研究( )A、世袭制的开创 B、分封制的实行 C、禅让制的废除 D、分封制的瓦解
-
11、偃师二里头遗址出现了典型的由中原庙底沟文化、王湾文化发展而来的因素,又吸收了来自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地区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以及来自浙江余杭的良渚文化、西北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北方河套地区的石峁文化等因素。这一现象说明,中华早期文明( )A、满天星斗汇聚中原 B、独立发展多元并行 C、中原领先辐射四方 D、高度成熟领先世界
-
12、在大汶口墓葬的考古发掘中,发现有墓主人手握獐牙勾形器的现象。从墓葬发掘的情况看,手握獐牙器者是少数;并且和其他墓葬相比,有獐牙器的墓葬,随葬品都是比较丰富的。这可以用来说明大汶口文化( )A、贫富差距尚不明显 B、手工业高度发达 C、贫富分化较为突出 D、早期国家已经产生
-
13、《万古江河》一书的作者许倬云认为: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据此,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 )A、学会保留火种 B、原始农业兴起 C、群居生活出现 D、使用打制石器
-
14、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面的出土文物从器物造型和图案设计上可以印证我国原始居民( )
河姆渡遗址猪纹陶钵
仰韶文化遗址鱼鸟纹彩陶壶
马家窑遗址舞蹈纹彩陶盆
A、会农业种植 B、具有朴素审美观念 C、会制作陶器 D、开始饲养家禽家畜 -
15、河姆渡遗址中有大量水稻遗存,据推测堆积层稻谷的重量在120吨以上,出土的一件陶釜内还残留着锅巴。遗址中有270多件大型动物肩胛骨制成的农具,还有大量木建筑构件以及一座长达23米的干栏式建筑。据此可知( )A、河姆渡是中国最早种植水稻的地区 B、河姆渡人已经出现制陶等手工行业 C、河姆渡人已具备了一定的定居条件 D、长江流域的农耕水平高于黄河流域
-
16、1965年发现于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的元谋猿人,经古地磁法测定,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元谋人的发现可以证实( )A、世界上最早的人类起源于中国 B、中国是古人类重要起源地 C、中国人类起源于云南 D、古人类已经大量使用陶器
-
17、面对西方的侵略,面对国内军阀的黑暗统治,中国人民英勇反抗、积极探索,体现出强烈的使命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我们的军器和军队是中国的军队,我们的政府是中国的政府,我们的人民,连士大夫阶级在内,是中国的人民。我们虽拼命抵抗终归失败,那是自然的,逃不脱的。
———《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洋务派开办军事工业,加之外资工业扩大,煤炭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进口量迅速扩大,供求关系紧张,价格昂贵,成为洋务军事工业的一大经济负担。1867年,曾国藩向清廷提出:“挖煤一事,借外国开挖之器,兴中国永远之利,似尚可试办。”1872年,李鸿章进一步强调:若能自开煤矿,则“洋煤不阻自绝,船、厂亦应用不穷”。1874年,李鸿章、沈葆桢重提“开采煤矿,以济军需”。1875年,清廷放弃开采煤矿的禁令,允许试办机器采煤业。于是,中国出现了兴办民族煤矿企业的热潮。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第三卷)
材料三:假使我们是甲午到戊戌那个时代的人,眼看见我国的国家⋯⋯我们还不激昂慷慨想要救国吗?⋯⋯假使正在这个时候,我们中间出了一个人提出一个伟大的方案,既合乎古训,又适宜时局,其文章是我们所佩服的,其论调正合乎我们的胃口,那我们还不拥护他吗?康有为就是这时代中的这样的人。
———《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梁启超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并列举“拼命抵抗”的一例史实。(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派开办军事工业时遇到了什么困难?洋务派是如何解决的?(3)、根据材料三,指出康有为所面临的时代困境,为此,他提出了怎样的救国“方案”?(4)、根据材料四,请指出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 -
18、请阅读下述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图三
材料二:1843年,中国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正式形成……甲午中日战争本身及战后赔款在财政经济上给中国带来巨大负担,促使清政府“自开商埠”,广开财源,以度危机……1898年4月,总理衙门奏请开秦皇岛、三都澳、岳州为通商口岸……很快获朝廷批准。
材料三:概而言之,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固然是为了扩大英国在华利益,但对闭关锁国的大清国而言,并非一点益处都没有……它至少为中世纪的大清国提供了几个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必然带来中英贸易量的迅猛增加,从而增加消费者的福祉,带来海关税的增加。
(1)、材料一中图一图三所示通商口岸的开放分别与近代哪个条约有关?观察三幅图的变化,说说近代通商口岸的开放过程呈现出什么地域特点?(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末通商口岸开放方式的变化。(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你如何认识近代中国通商口岸的开放? -
19、青年,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总是用他们满腔热血与辛勤汗水书写着永不褪色的青春传奇。1919年就是这样一群青年揭开了一个时代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序幕。区分这两个时代的主要依据是( )A、革命的时间 B、革命的领导阶级和指导思想 C、革命的任务 D、革命的领导人
-
20、新闻是时代的眼睛,报纸是时代的声音。某中学八年级(1)班同学在复习过程中搜集到下面两则新闻报道,其共同反映了( )A、新闻报道引导舆论走向 B、五四爱国运动的结果 C、巴黎和会外交失败激起民众愤慨 D、一二•九运动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