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六单元 专题12 亚非拉的奋起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 专题11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 专题10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 专题09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 专题08 美国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 专题07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 专题06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5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4 经济大危机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3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同步练习
-
1、东晋诗人谢灵运在其作品《山居赋》中提到了麻、粟、豆等农作物,以及梨、枣等果树,这些作物原来都是种植在北方的,而这时也在南方种植了,这反映了当时( )A、南方经济繁荣 B、南北经济交流 C、北方交通发达 D、国家政治清明
-
2、小芳同学为某单元设计了下列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单元的主题是(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
3、被国家卫健委纳入第6、7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的清肺排毒汤,是由《伤寒杂病论》中多个方剂优化组合而成。此书作者( )A、贾思勰 B、张仲景 C、华佗 D、祖冲之
-
4、下图中物品(技术)交流主要得益于( )A、班超经营西域 B、丝绸之路的开通 C、平王东迁洛邑 D、汉武帝北击匈奴
-
5、东汉时期的豪强大族,极力兼并土地,占有很大的田庄;他们还拥有私人武装,操控地方政权,为害一方。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带来的影响( )A、加速了王莽的夺权 B、促进东汉前期人口的快速增长 C、是宦官专权的恶果 D、成为东汉晚期地方割据的诱因
-
6、汉高祖即位之初,“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文帝十二年,下诏:“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景帝时“三十而税一也”。据此可知,汉初统治者( )A、实行休养生息 B、提倡勤俭治国 C、重视思想控制 D、采取和亲政策
-
7、考古学家在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清理出了战车上百辆,经过研究得知,战车关键零部件的形状、尺寸、质量和机械性能都几乎完全一样,同样可以替换使用。这种现象说明( )A、秦朝统一了文字 B、秦朝统一度量衡 C、秦朝的统治暴虐 D、秦朝统一了货币
-
8、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以二十四节气为倒计时的创意惊艳世界。二十四节气既是中国古人对时间的理解,又蕴含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中国智慧。下列观点与这一思想相似的是( )A、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9、1975年12月,湖北云梦睡虎地四号秦墓中出土了两件木牍。木牍是战国晚期参加伐楚的秦军士兵黑夫兄弟写给长兄的家书。在家书里他们特地询问,因杀敌立功而晋升爵位的立功文书是否收到,相关待遇是否落实。这封家书佐证了商鞅变法( )A、确立县制 B、奖励军功 C、严明法度 D、废除特权
-
10、中华文明多元融汇与大一统,是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显著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1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部分)
时期
史实
春秋战国
居住在周边的民族不断袭扰中原; 中原霸主也与之进行斗争
秦汉
秦北击匈奴; 西汉北击匈奴; 设西域都护
魏晋南北朝
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内迁; 北魏孝文帝改革
材料二 表2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饮食习惯
晋代张华《博物志》载“东南之人食水产, 西北之人食陆畜。”
魏晋南北朝时期胡汉两族烹制食物的主要用料
汉族的主要用料
胡族的主要用料
猪肉、羊肉、牛肉、葱白、粳米、盐、豉汁、苦酒、姜、芋、橘皮、木兰、豉汁、米
羊肉、羊蹄、肥鸭、猪肉、蜜、葱、豉汁、米、面、生姜、橘皮、50叶、蒜
——整理自《齐民要术》卷八、卷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2)、根据材料二,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胡汉两族食物出现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合理解释。(3)、除上述史实外,再列举一例民族交往的史实。 -
11、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兵马俑位于陕西西安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公里处的兵马俑坑内。是秦朝军事的生动写照,规模宏大,有武士俑、车兵俑、立射俑、跪射俑、武士俑、军吏俑、骑兵俑、御手俑等。
材料二 孝武(汉武帝)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畤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
——汉代班固《汉书·武帝纪》
材料三 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提取材料中秦兵马俑包含的历史信息。(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班固、司马光这两则史料关于汉武帝的态度及记载有何不同? (不得摘抄原文)(3)、对同一历史事件,二人为什么有着不同的记载? 你认为如何正确认识历史事件? -
12、中华服饰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 图2 半坡人使用的陶纺轮
材料二 《易·系辞下》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在原始社会,人们最初以兽皮、树叶等遮体。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开始学会用骨针缝制简单的衣物,后来又出现了纺轮等工具,使纺织技术不断进步。据记载,在商周时期,服饰已经有了严格的等级制度,不同身份的人穿着不同款式和颜色的服饰。
——摘编自王慧《中国服饰文化的历史变迁》
材料三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推行 “胡服骑射”,让士兵们改穿短衣、长裤的胡服,这种服饰便于骑射作战,使得赵国军事力量大增,同时也对中原地区的服饰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后,中原地区的服饰在保留自身特点的基础上,逐渐吸收了胡服的一些元素,如短衣、长裤、皮靴等,使服饰更加实用和多样化。
——摘自《中国古代服饰变迁的文化折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出图1、图2所示的工具的功能。(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服饰的发展变化(不得摘抄原文) ,并简述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服饰的变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
13、《齐民要术》引书有书名可考的共计155种(实际为162种),无书名可考的不下数十种;所引的每一句话,都标明出处,态度极为严肃。这说明《齐民要术》( )A、科学严谨 B、领先世界 C、推崇传统 D、注重创新
-
14、从下图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砖画和壁画上可以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A、雕刻艺术的成熟 B、民族之间交往交融 C、南北政权的对峙 D、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
15、下图是江门某学校同学做的思维导图,图中空格处的内容是(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西晋
-
16、三国时期,魏国推行屯田制,广开沟渠灌溉农田; 吴国大力开拓沿海地区,其船只北至辽东半岛,南至东南亚诸国进行贸易; 蜀国积极发展西南地区的经济,鼓励各族百姓开垦荒地。这表明三国鼎立时期( )A、局部经济得到发展 B、民族关系大大改善 C、国家分裂不断加剧 D、全国统一局面实现
-
17、下图表明,当时汉代( )A、实现了书写载体的统一 B、满足了商业记录的需求 C、加快了教育大众化发展 D、为文化传承提供新载体
-
18、尼雅遗址出土的佉卢文木牍,记载了精绝古国(位于丝绸之路南道)“驼队穿梭于大漠,异邦商客往来频繁”的繁荣景象。佉卢文木牍见证了当时( )A、政治制度的完善 B、丝绸之路上文明互鉴 C、人口大规模迁徙 D、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现
-
19、西汉初期,汉朝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郡有15个,后来汉武帝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4郡,在西南夷地区新设键为、牂牁等数郡……由此可见西汉( )A、郡国并行巩固统治 B、郡县制进一步发展 C、地方势力日益壮大 D、政治局势持续动荡
-
20、下图(东汉陕西绥德王德元墓出土画像石)为一朱卖引单直辕型耕作技术,这种技术( )A、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 B、致使小农经济走向衰败 C、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D、加快了土地兼并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