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951年,一场声势浩大的爱国增产节约运动在全国大中小城市和广大乡村全民铺开。工业、农业等各条战线开展生产竞赛和增产节约活动。“车间就是战场,工人就是战斗员“多生产一颗粮食,就增加一分力量”的口号层出不穷。这次运动(    )
    A、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B、为抗美援朝的胜利提供条件 C、推动了“一五计划”的开展 D、体现社会主义建设有序开展
  • 2、《红色中华》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创办的第一份中央政府的机关报,其中刊载了80余幅漫画,真实地记录着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要事以及苏区民众的生活。以下漫画反映出中国共产党(    )

    A、确立武装斗争的革命路线 B、为抗日战争提供物质支持 C、充分学习苏联的建设经验 D、注重推进根据地经济建设
  • 3、在近代百余年间,中华民族意识经历了开始萌发、初步觉醒、升华和全面高涨四个历程,在升华阶段,中国人民进一步认识到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质和军阀统治的黑暗,提高了反帝反封建的决心和觉悟。处于升华阶段的时期是(    )
    A、鸦片战争 B、甲午战争 C、五四运动 D、抗日战争
  • 4、下表反映1905-1910年武汉地区重要报刊的创办情况,根据表格内容可知(    )

    报刊名称

    创办时间

    创办者

    共同点

    《楚报》

    1905

    日知会会员主笔

    大都传递于军学两界,倡导革命,影响政治局面发挥重要作用

    《湖北日报》

    1908

    共进会会员

    《雄风报》

    1910

    共进会会员

    《大江报》

    1910

    振武学社和文学社机关报

    A、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成为社会共识 B、广泛的群众基础是革命成功的保障 C、报刊在影响日常生活中起重要作用 D、革命思想传播成为政治革命的先导
  • 5、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溢咨案(禀告)”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裹(重要事务必须上报,由中央裁决)”的旧制,据此推测,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
    A、加强中央对地方有效控制 B、摆脱地方专权的割据弊端 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兼顾 D、允许地方有一定自主权
  • 6、秦朝的乡里政令传播以官方传播为主导,《岳麓书院秦简》载“县道丞、令史、乡部啬夫(即征发徭役),为布大书市门、离乡市门(悬挂于墙壁),令黔首智(知道),毋巨罪。”这一布令的传播方式(    )
    A、满足了秦社会治理的现实需求 B、解决了政令传播中的缺陷 C、有利于政令在基层的传播 D、意在构建稳固的多层社会秩序
  • 7、《殷商贞卜文字考》中提到,“闻河南之汤阴发现古龟甲兽骨,其上皆有刻辞”。其后“恍然悟此卜辞者,实为殷室王朝之遗物,其文字虽简略,然可正史家之速失”,这反映出,甲骨文(    )
    A、所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 B、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文字 C、可以用于考证商朝历史 D、已具备汉字的基本结构
  • 8、下面是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都城遗址考古发掘的实物(复原物),据考证,该遗址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上述考古发现能够佐证当时该地区(    )

    A、手工业水平已经较为发达 B、出现了明显的阶级分化 C、代表农耕文明的最高水平 D、具备了早期国家的形态
  • 9、人物画蕴含丰富的图像信息,是独具一格的历史记录。九(1)班同学赴南山博物馆观看“对望与凝视:西方人物画展”并进行主题探究。 

    【从神圣光辉到世间百态】 

    材料一同学们整理的画展代表作品 

    展厅

    第一展厅“神圣光辉”

    第二展厅“王公贵族”

    第三展厅“女性群像”

    第四展厅“世间百态”

    代表作品

    作品简介

    安布鲁瓦兹杜伯瓦16世纪创作《芙罗拉》,作品芙罗拉是古罗马神话里的花神,她怀抱花瓶,身旁围绕四个天使。

    雅克•路易•大卫1805年创作《拿破仑越过圣贝尔纳山》,描绘了拿破仑骑着烈马冷静、沉着的英雄形象。

    女性艺术家路易丝•阿梅莉•罗格朗1828年创作《女子画像》,描绘了一位不过分华丽却尽显雅致的资产阶级女性。

    爱德华•维亚尔1904年创作《妇人和孩子》。描绘了好友妻子和子女温馨美好的共处时光。

    ——根据南山博物馆《对望与凝视:东京富士美术馆珍藏西方人物画展》整理

    【从《播种者》看劳动的尊严】 

    材料二米勒的《播种者》是此次展览中的珍贵展品,出于文物保护的需要,只做短暂展出。 

    米勒笔下的农民肩上扛着一袋种子,双腿裹着稻草取暖,大步走在黎明时分的山坡上,播种冬小麦。……播种者占据的巨大画幅和戏剧性的姿势标志着米勒描绘农民生活的新方法,强调了农村劳动的尊严——甚至是英雄主义。这种对播种者的尊崇,与法国大革命后,画作不久前的1848年,法国授予男性农业工人选举权相呼应。对于19世纪的观众来说,米勒粗犷而宽阔的画风让人联想到质朴的土地本身;一位评论家说,农民“似乎是用他播种的土地画出来的”。

    ——引自波士顿美术馆解说词

    【法国】让•弗朗索瓦•米勒1851年创作的《播种者》

    【中国古代人物画中的历史剖面】 

    材料三每一幅画像,都是鲜活的历史剖面。同学们翻阅课本,搜集了七幅中国古代人物画进行鉴赏。 

    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采桑图》,有学者认为画中女子是龟兹人。

    《北齐校书图》,
    图中男子坐在胡床上。

    唐朝《弈棋仕女图》
    (局部)

    唐《客使图》,画中人物有鸿胪寺官员、来自东罗马、新罗国、我国东北靺鞨族的使者。

    五代十国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宋代李嵩《货郎图》

    宋代墓葬的歌舞散乐壁画

    (1)、根据材料一,指出16世纪到20世纪初西方人物画呈现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19世纪中期的时代特征,概况这幅画蕴含的历史信息。
    (3)、依据材料三,围绕“中国古代人物画与历史剖面”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价值观正确)
  • 10、用整体思维取代碎片记忆,重点把握历史发展的主流与主线,有利于历史思维的培养。 

    【中国古代统一是主流】 

    材料一   自古以来,中华大地上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各民族共同发展。 

    朝代

    重大史实

    意义

    开凿灵渠、南征越族地区、设置南海郡、迁徙中原人到南方

    统一了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

    张骞通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班超出使西域

    促进了汉与西域各国相互了解与往来、加强中央对西域的管理

    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唐蕃订立友好盟约

    促进吐蕃经济和社会发展,加强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

    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置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有效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根据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整理

    材料二   1771年,西迁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因不堪忍受沙皇俄国的控制和压迫,发动武装起义。首领渥巴锡率领17万部众东归,行程万余里,战胜重重困难,历时半年,终于回到祖国,得到清政府的妥善安安置。乾隆皇帝封渥巴锡为卓哩克图汗(即英勇之王),并亲自撰写了《土尔扈特部全部归顺记》,以示嘉勉。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根据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整理

    【世界近代三条主线】 

    材料三   近代世界历史有时被认为由三条主要线索构成,分别是资本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国际工人运动、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但若追根究底,可发现资本主义是贯穿整个世界近代史最重要的线索。正是资本主义的兴起和资本追求财富的欲望,驱使早期资产阶级不畏艰险,开辟了将世界初步连接成为一个整体的新航路。……不仅使世界主要大洋和大陆联系起来,而且启动了欧洲早期殖民侵略活动、亚非拉地区人民近代的灾难由此肇焰。在早期殖民侵略中壮大起来的资产阶级,首先在思想上发起了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接着通过 17-18世纪的政治革命,在英、法、美等国夺取了国家权力,并采取多种措施推动资本主义发展,进而引起了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进一步向世界其他地区扩展。 

    ——据晏绍祥、余世友《中外历史纲要(下)近代部分的逻辑联系与结构》

    【当今人类共同愿景】 

    材料四

    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

    1945年联合国成立

    1955年万隆会议

    南极冰山加速融化世界粮食日           2023年主题: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民族交融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的原因。指出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列举世界近代史三条主线对应的史实各一例,并概括世界近代史发展的趋势。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今人类共同愿景的认识。
  • 11、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世界史的书写受“西方中心论”的影响,甚至将世界史等同于西方史。而钱乘旦强调在世界史书写中应重视除少数几个大国之外的世界其他地区和文明的历史,注意人类交往的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此前世界史记录不全面 B、话语权趋向多元化 C、世界形势逐步走向缓和 D、世界多极格局形成
  • 12、下列表述是古人对“秦朝短期而亡”原因的分析,其中最接近史实的是(    )
    A、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秦之所殄灭而降辱者,六王之后也 C、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之故也 D、思维(礼义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
  • 13、如图为甲骨文“春”“夏”“秋”“冬”四字。这些文字表明(    ) 

    A、甲骨文的内容主要是农业生产 B、商朝时期原始农业开始兴起 C、农业生产是商朝重要经济活动 D、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开始
  • 14、请仔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材料一: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熹   

    材料一中体现了北宋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
    (2)、材料二:“上(太祖)因谓近臣曰: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
    ——《续资治通鉴长编》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北宋统治者采取材料一所述措施的主要目的,并简述北宋统治者实施这些措施的历史影响。
    (3)、材料三:  

       

    北宋中央官制“二府三司”结构图                                         北宋文官像

    材料三反映了北宋政治的哪一特点?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北宋政治的这一特点与辽宋和议之间的内在联系。
  • 15、亚洲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大洲,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同时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国家之间存在明显的发展差异。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亚洲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59%,但分布极不均衡。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平原地区人口稠密,而北亚、中亚和西亚的干旱、高寒地区人口稀疏。  
    根据材料一,概括亚洲的人口特征是什么?
    (2)、材料二:  

    亚洲人口分布图

    结合材料二《亚洲人口分布图》,找出一个亚洲人口稠密的地区,并从自然环境的角度分析这一地区人口稠密的原因。
    (3)、结合西亚地区人口稀疏的自然原因,请你为西亚地区发展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 16、1005年,北宋与辽议和,双方达成“澶渊之盟”。此后,双方(  )。
    A、持续军事对抗 B、继续边界战争 C、实行经济封锁 D、维持长期和平
  • 17、 唐朝都城长安是当时国际性大都市,下列选项中属于长安城市规划特征的是(  )。  
    A、坊市分离 B、商业区与住宅区混杂 C、以水路交通为主 D、城墙呈圆形
  • 18、 武则天统治时期采取的措施是(  )。
    A、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B、创立殿试制度,选拔人才 C、推行三省六部制 D、实行“和亲”政策
  • 19、 唐朝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一些新的农业生产工具得以发明和推广,其中能够提高耕作效率的发明是(  )。  

      

    A、筒车 B、曲辕犁 C、翻车 D、耧车
  • 20、 科举制度正式创立的朝代是(  )。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汉朝
上一页 6 7 8 9 1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