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六单元 专题12 亚非拉的奋起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 专题11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 专题10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 专题09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 专题08 美国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 专题07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 专题06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5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4 经济大危机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3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同步练习
-
1、“美国为支持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总共支付了125亿美元。这一巨大的投资和欧洲的人力物力一起,使欧洲能够迅速复原。”材料论述了( )A、西欧经济恢复的原因 B、西欧经济恢复的影响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的背景 D、欧洲共同体成立的原因
-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争与和平》以四个贵族大家庭的生活情节为线索,展现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的社会生活风貌,反映了1805年到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包括抗击拿破仑入侵的卫国战争等。作品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英勇斗争的精神,探讨了俄国的前途和命运……
材料二 贝多芬对拿破仑仰慕不已,把他当成建立伟大共和国的英雄人物,并为他谱写了一首交响曲,乐谱总谱上写着“献给拿破仑·波拿巴”。可是当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来,贝多芬勃然大怒,叫喊着:“现在他必会蹂躏所有的人权以满足野心,他将凌驾于其他人之上而成为暴君。”当这首交响曲出版时,贝多芬把标题改为“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
材料三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贝多芬
(1)、前两则材料都涉及法国历史上同一位著名人物,他是谁?(2)、《战争与和平》的作者是谁?列宁曾经对他有何高度评价?请再写出他的两部作品。(3)、材料二中,贝多芬听到拿破仑称帝的消息后为什么勃然大怒?(4)、结合材料二、材料三,说一说贝多芬身上体现了怎样的人格魅力。 -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英国大事年表
15至16世纪
莎士比亚创作了三十多部剧本和大量诗集
1640年
查理一世召开议会,筹集军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49年
英国成立共和国
17世纪下半期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1688年
英国宫廷政变,确立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
18世纪60年代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1785年
瓦特改进的蒸汽机投入使用
1825年
斯蒂芬森发明的“旅行者号”机车在英国试车成功
1831年
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提出了制造发电机的基本原理
1840年前后
英国工业革命完成
1859年
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
(1)、请说出上表中“1688年”和“18世纪60年代”两个事件之间的联系。(2)、根据上表,概括推动英国发展的主要因素。(3)、请为上表提炼一个合适的主题。 -
4、工业革命引发了诸多的社会变革,深刻地改造了人类社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的优越地位在十八世纪归功于优越的政治制度……在19世纪初期则几乎完全归功于机械技术。在1740年,“效法英国”一词已经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而到1830年,英国已成为“工业欧洲的老师”……
——摘编自C.W.克劳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示意图
材料三 19世纪在城市化过程中,工厂主任意建造厂房,在曼彻斯特、伯明翰等城市,狭窄且不规则的街道上工业建筑和居民建筑混杂交织在一起,工业生产所带来的污水和浓烟在城市里蔓延,伦敦被称为“雾都”……在大不列颠,1911至1913年间,25岁以上的人中占4.93%的人拥有60%以上的财富,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成为“工业欧洲的老师”的有利条件。(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影响。 -
5、近代以来,文学艺术巨匠们创造了许多闻名世界的作品。下列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巴尔扎克——“人间喜剧” B、列夫·托尔斯泰——《哈姆雷特》 C、梵高——《向日葵》 D、贝多芬——《英雄交响曲》
-
6、如图,此枚邮票的发行,是为了纪念( )A、瓦特 B、达尔文 C、法拉第 D、本茨
-
7、19世纪英国政府颁布了部分法律,如1843年颁布了《控制蒸汽机和炉灶排烟法》,1855年颁布了《有害物质去除法》,1876年颁布了《河流防污法》。其主要背景是( )A、工业革命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B、工厂发展规模需要限制 C、多种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D、英国社会普遍重视立法
-
8、1829年,法国4万多个市镇中有1.4万个没有学校;1833年,法国政府基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倡普及初等教育。到1847年,只有3 213个市镇没有学校,小学生人数从140万增至353万。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法国实现普及义务教育 B、工业革命促进教育发展 C、教育进步触发启蒙运动 D、教育公平消除社会矛盾
-
9、19世纪以来,英国妇女纷纷走出家庭。据统计,1851年全国约1 066万妇女中,参加工作的就有280多万人,约占全国劳动者的30%,分布在纺织、服装、采矿、金属、造纸、印刷等行业。由此可见,在当时的英国( )A、妇女已成为工业生产的主体 B、妇女政治地位大大提高 C、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角色转变 D、社会贫富分化日益加剧
-
10、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人类的社会生活不断发生变化。下图展示的是人类交通工具的演变,这一变化产生的直接因素是( )A、思想解放的推动 B、国家政策的调整 C、社会生活的变化 D、科学技术的发展
-
11、下面所示科技发明体现了( )
1768年,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纱机
1782年,瓦特试制出复动式蒸汽机
1876年,奥托制造出一台煤气内燃机
1880年,爱迪生发明“巨汉”发电机
A、材料创新 B、动力革新 C、交通变革 D、通信进步 -
12、我们习惯把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分别称为“蒸汽时代”“电气时代”。这样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机械特色不同 B、通信手段不同 C、主要动力不同 D、交通工具不同
-
13、(史料实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科学奥秘】
材料一 牛顿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将运动物体的科学规律以数学的精确语言重新表达出来。……他的三条“运动定律”构成了所有深入研究的基础。
——摘编自科林·A.罗南《剑桥插图世界科学史》
材料二 在文艺复兴以及思想启蒙之后,现代科学的理性思维已经建立起来。达尔文的时代是19世纪中后期,正是走出蒙昧、提倡科学的前一阶段,在思想和理性上,为达尔文创立自然选择进化论提供了思想依据。
——摘编自大卫·布林尼《进化论》
【文艺魅力】
图一 图二
(1)、据材料一,说明牛顿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的成就。牛顿的成就为人类历史的哪一变革提供了理论依据?(2)、据材料二,指出达尔文的主要贡献。支持达尔文的人称他是“生物学领域的牛顿”,你是如何理解的?(3)、结合以上问题的解答,说说你对科学与理性关系的认识。(4)、图一人物的作品有哪些?他的作品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5)、“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结合图二人物的遭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
14、小历同学在网上下载了很多关于贝多芬、梵高、列夫·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的资料。如果将它们归纳到一个专题中,这个专题应该是( )A、古代思想文化 B、文艺复兴 C、近代文学艺术 D、启蒙运动
-
15、恩格斯认为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列宁把列夫·托尔斯泰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由此可见,两位著名作家的作品都( )A、抨击了沙皇封建专制 B、反映社会的客观现实 C、找寻人类解放的途径 D、完善了近代文学题材
-
16、文学艺术只有源于生活现实,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下列搭配错误的是( )A、《天方夜谭》——阿拉伯帝国 B、《战争与和平》——拿破仑入侵俄国 C、“人间喜剧”——巴黎上流社会变迁史 D、《英雄交响曲》——“俄国革命的镜子”
-
17、右图画面艳丽而又和谐、优雅,每朵葵花好似燃烧的火焰,花瓣和葵花叶则像跳跃的火苗。该画的名称是( )A、《向日葵》 B、《最后的晚餐》 C、《格尔尼卡》 D、《记忆的永恒》
-
18、一个是战功赫赫的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缔造者,另一个是双耳失聪的德国著名作曲家。但一部伟大的作品把两个伟大的人物紧紧地连在一起。这部作品是( )A、《最后的晚餐》 B、《英雄交响曲》 C、《马赛曲》 D、《国际歌》
-
19、在这里,不受任何传统思想的羁绊,可以在一起欢快地生活,真挚地相爱,享有人间幸福的生活情趣。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既是作家对俄国封建农奴制及其罪恶的否定,也是作家对理想生活的探求。这部作品是( )A、《哈姆雷特》 B、“人间喜剧” C、《复活》 D、《战争与和平》
-
20、1859年的伦敦,一本绿色封面的书,在刚刚出版不到一天的时间里被抢购一空。书的扉页上写着:“依据自然选择,即在生存斗争中适者被保存的物种起源。”该书的出版( )A、使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B、打破了“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 C、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D、展现了法国社会的“现实主义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