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到:“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作‘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该讲话的目的是(  )
    A、加紧建设并完善法律体系 B、改变有法不依的现象 C、改变一些领导人专制作风 D、增强民众的法制观念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共百年重要会议(部分)

    ——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编制

    (1)、根据材料,以世纪、年代的呈现方式,写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
    (2)、阅读以上材料,提取两个历史事件,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根据材料中的两个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一个历史事件,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在改革开放时期粮食产量变化(单位:亿吨)

    ——摘编自《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变化》


    材料二 被采访人:陆德兴(上海第三钢铁厂退休职工)

    口述内容:我叫陆德兴,今年71岁,是土生土长的浦东人。“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在九十年代开发开放之前,从外滩看过来,浦东就是一片小渔村。浦东的交通、生活设施都很不方便,老百姓的居住条件也很差。1990年,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浦东。随之而来的,是交通越来越便利、生活越来越方便,高楼大厦一幢幢建起来。一些省份和国企也在浦东投资建造了自己的高楼。那时从浦西看浦东,是一派热闹的建设景象。就这样,浦东越来越繁华。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78年—1984年我国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导致这一变化趋势的政策因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简析上海浦东前后发生的巨变及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进行“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把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个体经济,联合起来走合作化的道路。1957年,全国农民平均收入比1952年增加近30%。

    ——摘编自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指出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并说明此后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简述图中序号①阶段我国粮食产量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阶段变化在国家决策方面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
  •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之滨,与台湾隔海相望,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厦门及附近的闽南地区,在海外的华侨和华人有400万以上,约占福建省的三分之二、归侨和侨眷也占福建省的六成以上。1980年,厦门成为全国最早的经济特区之一。之后,省会城市福州成为沿海开放城市,闽南三角地区成为沿海经济开放区。20世纪90年代后,福建开放地区进一步扩大。

    ——摘编自张继海、钟坚《厦门经济特区发展的历史回顾与前景展望》等

    (1)、根据材料,用世纪、年代的方式表示厦门经济特区建立时间。
    (2)、根据上述材料,小历认为“福建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主要有利条件是优越的地理位置”,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 6、2012年11月,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说:“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这个梦想”是(  )
    A、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B、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C、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D、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 7、习近平在出席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强调:“我们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下列内容有助于实现此目标的是(  )
    A、提升军队现代化水平 B、建设“一带一路” C、强化依法治国的能力 D、推动科教兴国战略
  • 8、近年来,一些地方利用冰雪资源发展冰雪文化、冰雪经济,让“冷资源”热起来。据统计,2022—2023年冰雪季全国冰雪游人次达3.12亿人次,旅游收入达3490亿元。这些成就主要反映的发展理念是(  )
    A、科技创新 B、合作共享 C、绿色发展 D、效率优先
  • 9、下面的历史复习课件,其主题应是(  )

    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B、社会主义建设艰辛探索 C、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完善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 10、八年级的同学们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人物”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并制作了下面的人物名片,据此可知,他们研究的人物是(  )

    人物:____

    身份: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

    评价: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习近平
  • 11、在革命战争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走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道路。三者的共同点是(  )
    A、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B、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C、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D、借鉴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
  • 12、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说:“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两者都体现了(  )
    A、民为邦本、以民为本 B、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C、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D、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 13、1984年,大连、秦皇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工业总产值合计为1589.6亿元,比上年增长11.5%,签订利用外资合同数目及协议金额,相当于1983年以前5年的总和。材料表明(  )
    A、国有企业改革正式启动 B、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深化 C、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
  • 14、20世纪80年代有一处小渔村,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精神和“三天一层楼”的建设速度,几年时间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大都市,被外国人称为“一夜崛起之城”,它是(  )
    A、深圳 B、厦门 C、汕头 D、珠海
  • 15、1981年,深圳市蛇口工业区刊登了培训班招生简章,要求应聘者道德品质好,有大专院校理工和财经专业背景,并具有初等英语基础等。该现象(  )
    A、适应了经济特区发展的需要 B、促进了农村改革的深入开展 C、推动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D、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
  • 16、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提道:“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南方谈话后,中共十四大明确的改革目标是(  )
    A、决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 D、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 17、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国有企业工资改革,其原则是:坚持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实现分配的公平公正 B、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 C、加剧工人的贫富分化 D、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 18、1978—1979年,四川省开始进行利润提留计划的实验,建立工业责任制,国营企业与其主管部门签订一份“盈亏包干书”,同意将一定额度的利润上缴国家,但提留在这个额度以上的“基本利润”份额。这一做法(  )
    A、否定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B、加快了对外开放步伐 C、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D、有助于增强企业活力
  • 19、1978年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中央明确鼓励农村大力发展种养业、加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和各种服务行业。1978—1983年,社队企业的总产值从493亿元增加到1017亿元。这反映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A、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 C、改变了土地所有制现状 D、增强了企业经营的活力
  • 20、20世纪80年代,山西省出现靠办暖气片厂发家致富的“第一村”赵家堡,陕西省出现办水泥厂等村办企业的“第一村”袁家村。这些“第一村”的出现得益于(  )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B、城乡经济差距逐渐缩小 C、政企分开的原则得到贯彻 D、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加快
上一页 728 729 730 731 73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