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曾任我国驻联合国大使的著名外交官凌青曾写诗:“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前仇旧恨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飞。”诗句中“前仇旧恨今尽雪"的指的是(     )
    A、西部大开发 B、香港回归祖国 C、澳门回归祖国 D、达成“九二共识”
  •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大团结不断得到新发展,为世界解决民族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材料中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指的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求同存异”方针 C、“一国两制”方针 D、“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 3、词汇出现频率反映国家发展变化。“中国梦、一带一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这些词汇高频率出现在我国各大报刊媒体的时间段是(     )
    A、1949—1956年 B、1978—1990年 C、1992—2001年 D、2012—2023年
  • 4、美国经济学家弗理德曼访问中国后写道:“1988年,街道上的色彩与服装明显多元化,农业改革效果十分明显……私营企业有所发展……”出现上述场景的主要原因是(     )
    A、私有经济主体地位上升 B、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C、入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D、改革开放改变了社会面貌
  • 5、小说《大江大河》中说,“吉恩顾虑的国外投资能否被允许进入等问题可能因企业自主权的扩大而迎刃而解。他们都认定中国的改革开放实际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新阶段”是指(     )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6、下图思维导图的“结论”应该是(     )

    A、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B、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 C、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开启 D、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立
  • 7、下图B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是(     )

    A、向社会主义过渡 B、正确与失误、成就和挫折错综交织 C、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 D、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失误
  • 8、根据下图反映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我国(     )

    A、成为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 B、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C、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D、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9、毛主席曾告诉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谁能够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推行的土地政策是(       )
    A、打土豪,分田地 B、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C、耕者有其田 D、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 10、某同学在抗美援朝纪念公园,准备向市民讲述志愿军故事,最适合在此地宣讲的是(     )
    A、飞夺泸定桥 B、血战台儿庄 C、挺进大别山 D、坚守上甘岭
  • 11、每年的3月,西藏自治区各届干部群众都要在布达拉宫广场集会,热烈庆祝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在于(     )
    A、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B、中华民族实现大统一 C、为工业化准备条件 D、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 12、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与会代表认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这里的“工作”是指(     )
    A、创建新中国 B、捍卫新中国安全 C、和平解放西藏 D、恢复国民经济
  •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几乎没有什么工业部门未曾受到科学新发现的影响,自然科学开始与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英国虽然仍有一些重要的发明,但是柴油机、汽车和发电机等的发明和改进,却大部分是德国人干的,而电话、白热丝灯等则是美国人发明的,因此,新的技术和工业革命一开始就超出一国的范围,具有更广泛的规模,发展进程也是比较迅速的。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三   工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动了城市化。英国城市人口飞速增长,随之而来的还有英国城市环境的恶化……资本家攫取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广大工人获得的收入却难以糊口,他们对不公平的社会现状越来越不满。

    ——汤艳梅《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城市环境观念及其影响》

    (1)、材料一中的三项发明分别出现在哪次工业革命中?其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产生了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给工业化国家带来的社会变化。
  • 14、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是资本主义制度同封建制度最后决战并最终取胜的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俄国“在农奴制下,一方面一贫如洗,无力购买工业品,造成国内市场狭小;另一方面工场也不易雇到更多的自由劳动力,因为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没有自由工作的权利。”

    ——节选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材料三

    图三美国入侵日本

    唯今之计,我当决断,与其坐待彼等昌明,共兴亚洲,莫若早脱其劣,携手西洋诸国……断然废旧制,立新政,朝野一心,革除旧弊,举凡一切均效法西方列强,以图傲视亚洲诸国。

    ——(日)福泽渝吉《脱亚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其解决办法。
    (2)、材料二中图一漫画揭示出当时美国南北之间的矛盾焦点是什么?据所学知识,指出图二文件的颁布所产生的作用。
    (3)、根据图三判断日本社会面临着怎样的危机?据材料三反映的事件,请举出其为“废旧制,立新政”所采取的任意一项措施,并分析该措施的实施对日本社会产生的影响。
    (4)、综上所述,请给以上历史事件确立一个学习主题。
  •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这两者的关系不调解好,英国将永远在痉孪中震颤。终于,这个关系调解好了,不过,这一次没有用对抗的手段,而是用融合的手段……在融合中产生出崭新的制度:在此后三百年中,英国再也没有发生过重大的社会动荡,取得了惊人的进步。

    ——摘编自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测源》

    材料二   尽管大西洋把英、法、美三国永远地分隔开来,但三国的革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有一定联系,而且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17世纪和18世纪发生于大西洋两岸的这三个伟大历史事件,最大的公约数是关于“权利”的诉求或“人权”的伸张。

    ——摘自《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

    (1)、根据所学,指出材料一中“两者”指哪两股势力,“崭新的制度”指什么,并简析“崭新制度”对英国的影响。(不得照抄原文)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关系并分析其共同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革命进程中三国所颁布的纲领性文献。
  • 16、如图为1840-1920年英国农业人口变化示意图。导致图中所示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英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百分比(%)

    A、殖民争霸战争 B、资产阶级革命 C、工业化的推进 D、推广大众教育
  • 17、19世纪下半叶,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的广泛应用标志着人类从蒸汽时代跨入了电气时代。下列各组人物中,在电力发明的理论和应用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是(     )
    A、法拉第   爱迪生 B、诺贝尔   夏尔多内 C、狄塞尔   卡尔·本茨 D、瓦特   斯蒂芬森
  • 18、王斯德在《世界通史》中写道:”科学的突破,技术的创新,新发明的涌现,对于工业革命的形成至关重要。电磁学理论直接导致了电力工业的产生⋯⋯。”据此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 (     )
    A、需求增长刺激新技术的发明 B、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C、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 D、生产经验不断推动技术的进步
  • 19、历史学家傅斯年认为“直接史料”是“未经中间人修改或者转写的史料”,即当时人的记述,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下列材料都与日本明治维新有关,属于直接史料的是(     )
    A、明治政府颁布的《五条誓文》 B、论文《明治维新原因初探》 C、电影《明治天皇传》 D、小说《银魂——明治维新史诗》
  • 20、如下结构图中的“外部”和“内部”分别是指(     )

    A、黑人奴隶制和英国殖民统治 B、英国殖民统治和黑人奴隶制 C、封建统治和英国殖民统治 D、封建统治和黑人奴隶制
上一页 713 714 715 716 71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