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仔细观察如图《三大战役示意图》,选出对①②③三处战役名称及战果表述正确的一项(     )

    A、①处为辽沈战役,北平和平解放,华北全境解放 B、②处为平津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地区 C、③处为平津战役,北平和平解放,华北全境解放 D、③处为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地区
  • 2、下表是1933年、1938年中国共产党党员组成结构比例表。表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1933年

    1938年

    农民

    62%

    48%

    工人

    18%

    14%

    知识分子

    20%

    16%

    中小商人

    0

    10%

    地主

    0

    12%

    A、民族危机的加剧 B、革命根据地不断巩固 C、红军长征的胜利 D、减租减息政策的实施
  • 3、诗史合一是毛泽东诗词的鲜明特色。下列诗词中反映长征时期革命斗争的是(     )
    A、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B、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C、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D、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 4、1924年1月孙中山写道:“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为此孙中山所采取的举措是(     )
    A、创建了同盟会 B、领导辛亥革命 C、进行国共合作 D、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5、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下图所展示的年代尺研究的主题最可能是(     )

    A、资本主义的扩张 B、近代的侵略与探索 C、中国人民的反抗 D、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 6、下表是中国20世纪初相关数据的统计表。该表可以用于研究(     )

    农户

    1914—1918年

    减少1500多万户

    耕地

    1914—1918年

    减少26000多万亩

    荒地

    1914一1918年

    增加49000多万亩

    陆军

    1914一1919年

    增加92万多人

    军费

    1916一1918年

    增加5000多万元

    A、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 B、《天津条约》的影响 C、小农经济的发展状况 D、军阀割据混战的后果
  • 7、下图所示史料反映的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趋势是(     )

    A、从分裂走向统一 B、从屈辱走向独立 C、从专制走向民主 D、从封闭走向开放
  • 8、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在一份报告中写道:“吾人在此却有一事不应忘去者,即中国领土之内……共有人口四万万,均系属于一个种族,并且不以宗教信仰相异而分裂,更有‘神明华胄’之自尊思想…“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无限蓬勃生气……”这段话意在强调(     )
    A、中华民族蕴含巨大力量 B、两次鸦片战争的危害 C、近代中国人口增长迅速 D、瓜分狂潮的不断加深
  • 9、历史图片中包含了诸多重要的历史信息。仔细观察如图,我们能够获取的信息是(     )

    A、戊戌变法运动号召变法图强 B、洋务运动的目的是救亡图存 C、辛亥革命建立了民主共和国 D、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和科学
  • 10、1895年(光绪21年)英商怡和纱厂成立,1896年(光绪22年)英商增裕面粉公司、美商鸿源纱厂、德商瑞记纱厂等成立……这一时期,外商在中国投资建厂的主要背景是(     )
    A、《马关条约》的签订 B、资本主义的发展 C、洋务运动的开展 D、辛亥革命的爆发
  • 11、下列材料是对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相关描述。该段描述突出强调了洋务运动的(     )

    洋务派办的军事工业,全是官办性质,不但不能自主经营,而且在管理方式上还存在官僚衙门的恶习。以福州船政局为例,局内人员的“薪水工食”竟占了全部经费的80%。它们的生产成本高,效率低下,管理水平远远低于国外的同类企业。在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中,这类问题也同样存在。”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A、兴起原因 B、开展目的 C、失败原因 D、积极影响
  • 12、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都是中国近代反抗外来侵略的重要运动。下表反映了这两场运动的共同点,从共同点可以看出(     )

    项目

    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领导与组织

    缺乏成熟的政治理念和组织纪律,难以形成有效的治理和持久的战力

    政治目标

    缺乏全面的政治改革方案和长远规划

    军事行动

    军事上的不专业性和战略短视

    A、农民斗争缺乏规划 B、清政府的腐朽落后 C、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D、自然经济的保守性
  • 13、史料可以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以下可以作为研究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第一手史料的是(     )
    A、《百家讲坛》相关讲述 B、圆明园大水法遗址 C、现代专著《火烧圆明园》 D、电影《圆明园劫难》
  • 14、如图是清朝道光年间白银外流数额的统计图(单位:万银元)。据此判断,导致数据变化的原因是(     )

    A、闭关锁国和政治腐败 B、鸦片战争和洋务运动 C、鸦片走私和林则徐禁烟 D、《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
  • 15、近代史上,为挽救民族危亡,很多杰出人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材料一   ①“是使数十年之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响之银”。

    ②“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

    ③“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④“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材料二   孙中山先生永远站在时代潮流前面,与历史发展共同前进,对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由于他从来不以辛亥革命为终点,总是以革命事业尚未成功来激励革命,所以他能始终以鲜明的革命民主派立场,同反动派进行尖锐斗争,维护民主革命的旗帜。

    ——摘编自刘斐《学习孙中山为祖国统一奋斗到底的精神》

    (1)、阅读材料一,依次填写对应正确的序号。

    人物

    左宗棠

    林则徐

    邓世昌

    谭嗣同

    序号





    (2)、从上述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结合四幅图片反映的史实对这一观点加以论证,并谈谈我们应该学习孙中山先生的哪些优秀品质?(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200字左右)
  • 16、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抗争史、探索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840年开始,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社会蹒跚地走入了近代。随后的一百余年里,外国人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束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完全脱出常轨,改道变形。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圆明园虽然已经是一片废墟,但它的历史价值并不低于北京现存的任何一座古代建筑。因为在这里,任何一处断墙残垣、宫阙废墟,都是历史的见证,它们所诉说的是那一段中国历史上的屈辱岁月,使前来凭吊遗址的人能够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这也正是圆明园遗址的真正价值所在。

    ——孙金译《北京城的起源与变迁》

    材料三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

    ——摘编自《马关条约》

    材料四

    逆贼洪秀全、杨秀清称乱以来,于今五年矣。荼毒生灵数百余万,蹂躏州县五千余里。所过之境,船只无论大小,人民无论贫富,一概抢掠罄尽,寸草不留。

    ——摘编自曾国藩《讨粤匪檄》

    材料五   尽管师夷长技的主张遭到强烈反对,但统治者面对着接踵而来、一次比一次严重的内忧外患,为生存计还是不得不实践这一主张。首先从军事利器的引进仿制逐渐推广深入到全面学习西方机器大工业所需的科学技术学理的层次和阶段。

    ——雷颐《取静集》

    材料六   “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议以庶政与国民共之,则中国之治强指日可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1)、材料一中1840年列强用“炮口逼迫中国”,其“逼迫”的根本目的何在?完全“脱出常轨,改道变形”指近代中国社会发生什么变化?
    (2)、材料二中的圆明园毁于哪一场战争?据材料二,概括圆明园遗址的历史价值。
    (3)、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三反映了日本取得了什么侵略权益?与以往不平等条约相比,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有什么转变?对中国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4)、材料四图示显示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过程,①②处分别代表什么事件?指出材料四中曾国藩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时所站的立场。
    (5)、材料五中“师夷长技的主张”得以实施是在洋务运动中,根据材料,概括该运动的背景以及发展历程。
    (6)、根据材料六,概括康有为的主张。与材料五中运动相比,两者向西方学习的主张有何不同?
    (7)、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请你谈谈对这段历史(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认识或感悟。
  • 17、“这场运动是一次深刻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运动,打击了封建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为五四运动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材料叙述了这场运动的(     )
    A、背景 B、特点 C、内容 D、影响
  • 18、关于新文化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没有彻底提出反帝反封建的纲领 B、抨击落后的封建统治 C、都是资本主义革命派领导 D、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
  • 19、1915 年末,袁世凯下令以 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在元旦举行登基大典。这一恶劣行径引发了(     )
    A、护国战争 B、二次革命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 20、学习历史要学会计算历史年代,请把“民国八年”换算成公元纪年是(     )
    A、1914年 B、1919年 C、1924年 D、1929年
上一页 702 703 704 705 70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