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文物是一个民族成长的符号和记忆,圆明园的废墟正是对历史的记忆与民族危亡的警醒。圆明园遗址警醒我们不要忘记的历史是(     )
    A、英法联军侵华 B、八国联军侵华 C、俄国侵占中国领土 D、甲午中日战争
  • 2、论从史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四匹马毛色一样),而将相或乘牛车。

    ——(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他(汉高祖)下令“兵罢皆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摘编自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   汉文帝和汉景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他们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摘编自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请根据材料一,归纳出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状况?这一状况是怎样造成的?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归纳出这两则材料的统治者采取的措施有何共同之处?
    (3)、历史上将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的盛世局面称为什么?
  •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

    材料二   在白寿彝的《中国通史》中这样记载着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面临的问题。

    烦恼一:经过兼并战争,山东六国的国王都一个个变成了秦的阶下囚。面对如此巨大的历史性的胜利,秦王(嬴)政认为,如继续使用“王”号,远不足以显示其胜利者的威严及其至尊的地位。

    烦恼二:秦始皇倚仗皇帝的无上权威,总揽朝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不过,不管他怎样日夜兴作,“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但总不能事事躬亲,包揽一切。

    烦恼三:在全国范围内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地方统治形式呢?

    ——《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

    (1)、根据材料一回答,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材料反映出分封制有什么特点?
    (2)、根据材料二及结合所学,秦王嬴政如何解决烦恼一、二的问题?
    (3)、根据材料二及结合所学分析,秦始皇建立了什么制度来解决烦恼三?这种制度的实行有什么意义?
  •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材料二

    材料三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通“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1)、材料一中“王纲坠”“逞干戈(诸侯常进行战争)”反映了“周辙东(周朝都城东迁)”之后怎样的政治面貌? “五霸”泛指春秋时期称霸的诸侯,结合所学知识,“五霸”与”七雄” 各举一例。
    (2)、根据材料二,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并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作用。
    (3)、材料三中“民勇于公战”与商鞅变法中军事方面的哪一项改革直接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
  • 5、简答题
    (1)、请在下图中的①、②处填写出相应的制度和人物。

    (2)、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被称为“”; 向人们展示了夏商时期丰富多彩的古蜀文明遗址是;战国时期的屈子又名屈原,屈原等人创作出了一种新体诗歌“楚辞”,《》和“楚辞”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
    (3)、春秋战国间学派繁茁,……其实卓然自树壁垒者,儒墨道法四家而已。结合所学知识,战国时期“学派繁荣”的局面是什么?分别列举“儒墨道法”四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各一人。
  • 6、《汉书》记载,汉文帝诏曰:“道民之路,在于务本。朕亲率天下农……”这则史料反映了(     )
    A、汉文帝提倡勤俭治国 B、汉朝实行轻徭薄赋政策 C、汉文帝重视农业生产 D、汉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 7、象棋中,两军立营,相持对垒,中隔“楚河汉界”,色分黑红,为“九五”而战,战局中“斗智不斗力”,通力擒敌方之“将(帅)”。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
    A、春秋战国 B、商周之际 C、秦汉之交 D、三国魏晋
  • 8、春秋时期,有些诸侯国在新征服地设县,由国君直接管辖;有些诸侯国在边境要地设郡,作为军队戍守防区。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将乡邑整编为县,又在新征服地设郡,由秦王任命官吏治理。这些举措的共同影响是(     )
    A、延缓了宗法分封制的瓦解 B、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C、确立了大一统的集权体制 D、强化了君主对国土的控制
  • 9、下列图片说明,商周时期青铜器(     )

    A、产量极高 B、铸刻文字 C、区分等级 D、种类丰富
  • 10、中原地区陶寺遗址有彩绘龙纹陶盘,北方红山文化的玉器中有玉龙,三星堆遗址也出土了大量带有龙形象的青铜器。这些考古发现共同反映出中华文明(       )
    A、多元一体 B、均衡发展 C、领先世界 D、开放包容
  • 11、“我来自元谋,你来自周口,牵起毛茸茸的手,让我们直立行走。”这是网络上颇为流传的诗句。给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披上了一层文学浪漫的薄纱。下列远古人类中,生活在周口店的是(     )

    ①元谋人   ②北京人   ③山顶洞人   ④马坝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 12、根据下面的大事年表,解答下列问题。

    时间

    史事

    1839年6月

    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年6月

    鸦片战争爆发

    1841年5月

    三元里抗英斗争

    1842年8月

    鸦片战争结束,签订《南京条约》

    1851年1月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1856年10月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858年6月

    签订《天津条约》

    请回答:

    (1)、从大事年表中找出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可耻行径?
    (2)、从大事年表中找出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的事件。
    (3)、某同学把大事年表的鸦片战争爆发和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这两个关联事件进行研究学习。这两个事件是怎么相关联的,请你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 13、对以下示意图理解正确的是(     )

    A、清朝的垦荒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B、元朝统一全国后创立行省制度 C、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D、中央政府不断加强对台湾的有效管辖
  • 14、汪林茂在《层级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评论某一历史事件时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强兵’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代化这辆列车。”据此可见(       )
    A、洋务运动客观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戊戌变法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基础 C、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 D、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 15、据下图漫画可知,洋务运动(     )

    A、得到西方列强鼎力相助 B、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C、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统治 D、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 16、下表所示是洋务运动两位代表人物的有关言论。二者的共通之处主要体现在(     )

    人物

    思想主张

    奕䜣

    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李鸿章

    中国欲自强,应当学习外国利器,而学习外国利器,先要觅制器之器

    A、革新政治与整顿军事并重 B、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 C、求强和求富不可并驾齐驱 D、学习西方科技以自强
  • 17、下列图片所示内容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林则徐虎门销烟场景图                         三元里平英团旧址三元古庙                       太平军大破洋枪队绘画

    A、中国人民的抗争 B、近代化早期探索 C、民族危机的加剧 D、自然经济的解体
  • 18、思维导图有助于掌握历史事物的内在联系。如图是太平天国运动思维导图,观察图片我们可以得知(     )

    A、鸦片战争激起太平天国运动 B、“扶清灭洋”获得清政府支持 C、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D、中外势力勾结联合镇压太平天国
  • 19、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 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C、1864年,湘军轰塌城墙冲入城内,天京陷落 D、太平天国起义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 20、综合下表信息,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

    鸦片战争(1840一1842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一1860年)

    《南京条约》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天津条约》

    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

    《瑷珲条约》

    沙俄割占中国领土60多万平方千米。

    A、清朝进一步对外开放 B、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上一页 676 677 678 679 68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