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民国初年,《申报》上出现大量宣扬民主、平等、自由等新思想的文章;1913年,列宁在《亚洲的觉醒》一文中指出:“现在中国的政治生活沸腾起来了,社会运动和民主主义高潮正在汹涌澎湃地发展。”这一现象说明(     )
    A、民主主义成为社会指导思想 B、辛亥革命根治了社会问题 C、政治变革推动了思想的解放 D、南京临时政府获得了成功
  • 2、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下列条款能体现“以华制华”的是(     )
    A、获得领事裁判权 B、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允许列强派兵驻守使馆界 D、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 3、“冯将军,英名天下闻……十荡十决无当前……道(光)、咸(丰)以来无此捷。”这首《冯将军歌》作于1885年。诗中的“捷”指的是(     )
    A、镇南关大捷 B、北伐胜利进军 C、平型关大捷 D、挺进大别山
  • 4、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都是中国近代反抗外来侵略的重要活动。下表所示是关于这两场运动的共同点,从共同点可以看出(     )

    项目

    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领导与组织

    缺乏成熟的政治理念和组织纪律,难以形成有效的治理和持久的战力

    政治目标

    缺乏全面的政治改革方案和长远规划

    军事行动

    军事上的不专业性和战略短视

    A、农民斗争缺乏纪律 B、农民起义不够专业 C、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D、自然经济的保守性
  • 5、1861年,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在给巴雷特大尉的一封信中写道:“在您看来,维多利亚女皇和拿破仑皇帝的联合舰队所进行的这次远征真是无上的荣耀,而且还是法兰西和英吉利共同分享的一次荣光……”材料中所述的“这次远征”是指(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支持阿古柏入侵新疆
  • 6、虎门硝烟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浮雕的首幅内容,这是因为(     )
    A、沉重地打击了英国走私鸦片的奸商 B、由民族英雄林则徐领导并有效禁烟 C、显示了中华民族反侵略的坚强意志 D、使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了侵华战争
  • 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面对危机,亚历山大二世正式批准了改革法令。“法令”首先宣布农民实现人身自由,地主再也不能买卖、交换农民或干涉农民的家庭生活;农民有权用自己的名字订立契约并从事工商业活动,拥有动产和不动产。其次,规定全部土地仍属地主,农民可以按照规定赎买一小块土地。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

    材料二:美国独立后,奴隶主使奴隶制扩展到新获得的南方和西南地方,并使联邦政府实行剥削美洲原住居民的政策……美国成了新兴的棉花帝国。但是,美国南方棉花种植独特的经济体制与北方工业化和刚刚出现的自由劳动相冲突,给这个新生国家带来危机。

    ——摘编自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是如何促进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
    (2)、据材料二,概括美国成为新兴棉花帝国的原因。并结合所学,指出“这个新生国家的危机”是如何解决的?
    (3)、综上探究,两国面对危机的做法对我们有何启示?
  • 8、2024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青少年三大球运动会在岳阳召开,带火了岳阳的体育运动热潮。阅读下列有关体育运动的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中世纪,体育运动在大众中不普及,学校不设体育课,只在骑士教育中有剑术和骑术等军事体育内容。1423年意大利教育家创立了一所“宫廷学校”,主张读书和运动相结合,制定了许多锻炼身体的制度和方法,体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项内容。1569年一位意大利医生在研究古代希腊、罗马体育和运动基础上出版《体操术》,主张民众应该从事多项运动以维持身体健康。

    ——摘编自谭华等《体育史》

    材料二:19世纪初,欧洲工业化城市人口急剧增加。为了满足市民体育锻炼的场地需求,一些城市兴建了城市公园,促进了大众户外体育运动发展。19世纪中期,足球、网球等运动兴起并逐步形成了统一的运动规则。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种商业体育俱乐部大量产生,主要通过出售门票获得商业利益。很多观众乘电车和火车到现场观赛。比赛消息还能通过电波和报纸传到各地,吸引大众参与体育活动。

    ——摘编自托尼·柯林斯《体育简史》等

    材料三:

    历史时期

    体育运动变化

    古代时期

    项目多样:角力、赛马等兴起。与宗教庆典紧密相连。

    中世纪

    骑士竞技:骑术、剑术成为主流。民间游戏:足球、板球雏形出现。

    文艺复兴

    人文主义:强调个人体能与技巧。规则制定:运动规则开始明确。

    工业革命

    现代体育:田径、游泳等标准化。体育俱乐部、联赛成立。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15世纪前后体育运动兴起的时代背景及变化。
    (2)、依据材料二简述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欧洲体育运动发展的表现,并概括其发展的历史条件。
    (3)、综合上述三个材料,得出相关历史结论。本次全国性体育赛事在岳阳的举行对你有何启示?
  • 9、大河流域孕育了亚非文明,而便利的海上交通则使西方的城邦经济繁荣、民主政治鼎盛,“地理环境影响文明的形成”。

    请以此为观点,选择古代埃及和古代希腊两个古代文明为例,从政治制度,经济形态,文明成就等方面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行文流畅)

  • 10、巴黎和会上签订的《凡尔赛条约》的内容中,最能反映会议分赃性质的是(     )
    A、日本攫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 B、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C、对德国的军备实行严格控制 D、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于法国
  • 11、下侧漫画原图发表于1912年,桶上英文意为“巴尔干麻烦”,桶盖将被蒸汽顶起,上面的人物代表英、法、德、奥匈、沙俄等国。漫画可以说明(     )

       

                     (依原图改绘)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B、凡尔登战役的空前惨烈 C、欧洲的优势地位被削弱 D、巴黎和会上的勾心斗角
  • 12、19世纪后半期,欧洲某人创作了漫画(如下图),以讽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但该漫画客观上却宣传了

    A、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 B、达尔文就是一只猴子 C、万事万物皆上帝创造 D、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 13、观察如下图图表,导致这一时期英国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的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英国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的比例的变化

    A、海外殖民战争 B、资产阶级革命 C、工业化及城市化 D、第一次世界大战
  • 14、运用多维视角评价同一历史现象,能够使我们对历史的理解更透彻。下表所列为不同视角对同一历史事件的分析。这一历史事件是(     )

    经济视角——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结果

    文明视角——各种文明相互交流碰撞发展

    全球视角——世界从彼此分散走向整体

    社会视角——促进物种交流丰富人民生活

    A、拜占庭帝国的扩张 B、罗马帝国的扩张 C、新航路的开辟 D、奥斯曼帝国的崛起
  • 15、西欧中世纪晚期,一些经营者走出城市到农村寻求新的发展空间,他们将统购的原材料分发给有手艺的农户,农户按要求加工,经营者付给农户报酬并收回产品,再将产品运往远方的市场销售。材料反映了(     )
    A、西欧庄园的兴起 B、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西欧城市的发展 D、现代工厂制度的确立
  • 16、创立了伊斯兰教,并在保存和传播古典文明、沟通东西方文化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的是(     )
    A、查理曼帝国 B、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罗马帝国
  • 17、历史地图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信息能够从地图中直接得出的是(     )

    A、亚历山大征战的方向是向西 B、亚历山大军队最北打到了俄罗斯 C、亚历山大军队曾到达过非洲 D、征战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活动一时空观念——追溯文明之源】

    材料一:古代亚非文明发源地示意图

    (1)写出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在材料一示意图中对应位置的序号。

    【活动二史料证实——探究文明交流】

    材料二: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也许横贯于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和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等诸海航路的船只,对古代世界各地生产技术、文化知识的传播更为重要。

    ——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古代文明交流的两种方式。

    【活动三史论阐述——推动文明发展】

    材料三:

    中世纪的阿拉伯人继承和发扬了古希腊的理性传统,在实验界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各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

    ——蔡德贵《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哲学和科学的贡献》

    材料四:中国积极致力于推动文明传承发展,加强国际人文交流,促进全球文明对话,注重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愿同各方一道,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新华社

    (3)根据材料三、四,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运用所学的两个史实对这个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 1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0世纪后,在欧洲农业生产中,由于重犁、马挽具等新式生产工具得到使用,引进的作物种类增加,出现了三圃制(即耕地分为三部分,每年只有1/3土地休耕),土地利用率明显提高,有效地增加了耕地的实际面积。同时一年可以有两次收获,增加了粮食的实际产量。耕种作物的品种增多,一些地区出现了专业的种植区。领主们通过转让、联姻、继承等方式,小块份地集中起来,形成租佃为主的大农场。

    ——摘编自《简明世界历史读本》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10世纪后欧洲农业生产发展的表现,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早在14世纪,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等意大利作家,便试图以古代学者的理想和学识为源泉。相对于中世纪盛行的普遍世界观,人文主义者将人类置于其对世界认知的中心位置。15、16世纪,这场运动开始向西欧其他国家和地区传播。

    ——摘编自《图说世界史》等

    (2)根据材料二,写出该运动的名称,并归纳其意义。

    材料三:

    (3)从材料三中选择一幅图,说明工业革命的影响。

    (4)综上所述,归纳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

  • 2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A 《汉谟拉比法典》               B 《十二铜表法》       C 《罗马民法大全》

    ①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的罗马共和国,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限制了贵族的特权,打破其对法律垄断,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是平民的胜利。

    ②查士丁尼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将《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四部法律文献汇编成一部新的法典,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③由古巴比伦国王颁布,是最具代表性的楔形文字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1)依次选出与材料一中①②③相对应的法律文献:①,②,③。(只填字母,3分)指出查士丁尼编纂法典的目的。

    材料二: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新体制通过大幅度提高议会的权威实现了对王权的有效限制。这就为未来国家民主化的发展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美国权力结构示意图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确立的“全新的政体”的名称,并简述该政体确立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示意图,指出与该权力结构确立有关的法律文献,并概括该权力结构的特点。

    材料四:法律对于所有的人,无论是施行保护或处罚都是一样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故他们都能平等地按其能力担任一切官职、公共职位和职务,除德行和才能上的差别外,不得有其他差别。

    ——《人权宣言》

    (4)根据材料四,概括该宣言体现的基本原则。

    (5)综合上述材料,简述你对法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上一页 664 665 666 667 66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