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盛世局面】西汉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人民生活安定,出现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治世局面“”。东汉光武帝统治时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比较稳定的局面,史称“”。
  • 2、历史事实是对历史人物或时间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距今约7000-5000年,因首次在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发现而被命名。 B、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我国历史进入了东周后期即战国时期。 C、《诗经》和“楚辞”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 D、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秦朝建立,以咸阳为都城。
  • 3、制作时间轴是学习历史的高效方法。下图中空白处是中国从分裂再次走向全国统一的重要历史事件,时间轴空白处正确选项是(     )

    A、赤壁之战 B、魏国建立 C、西晋灭吴 D、东晋建立
  • 4、历慎思同学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做了下面的笔记,由此可见他学习的主题是(     )

    1.三国鼎立

    2.西晋北方各族内迁

    3.南北朝并立和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

    4.北魏孝文帝改革

    A、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B、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过度 C、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 5、“六朝”(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的都城建康(建业)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这座古都就是今天的(     )
    A、北京 B、西安 C、南京 D、杭州
  • 6、汉朝时期,纸发明以后,使用日益普遍,纸逐渐取代绢启,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于了典籍的流传,中国的造纸术也辗转流传到世界各地,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以上描述的是造纸术发明的(     )
    A、原因 B、目的 C、过程 D、影响
  • 7、这件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如图),用1100多克金丝连缀起2498块大小不等的玉片,由上百个工匠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完成,相当于当时100户中等人家加起来所有的家产。它的主人是诸侯王刘胜(前165年-前113年),汉景帝刘启之子,汉武帝刘彻异母兄。从以上内容中我们能够得出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

    A、西汉豪强地主聚敛财富横行乡里 B、汉武帝对诸侯势力发展放任不管 C、西汉诸侯国王实力强大骄奢淫逸 D、汉武帝为此加强对社会经济控制
  • 8、公元前207年,秦朝统治者在起义军的包围下,被迫出城投降。据下图判断,公元前207年属于(     )

    A、公元前3世纪前期 B、公元前3世纪后期 C、公元前2世纪前期 D、公元前2世纪后期
  • 9、某历史兴趣小组在课外探究活动中,搜集到以下典故。下列选项描述的史实与这些典故相符合的是(     )

    历史典故

    出处

    揭竿而起

    “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史记 陈涉世家)

    A、秦始皇统一中国 B、黄巾起义 C、大泽乡起义 D、八王之乱
  • 10、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旨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规律理念,这一理念源于我国古代的(     )
    A、道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儒家思想 D、墨家思想
  • 11、2024年是我国十二生肖纪年的龙年,如果用我国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商代文字书写“龙”字,下列符合要求的是(     )

    甲骨文

    金文

    简帛

    小篆

    A、甲骨文 B、金文 C、简帛 D、小篆
  • 12、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中写道:“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由此可知,“华夏民族”(     )
    A、所在地交通便利,创造了众多的文明成就 B、源远流长,由炎帝和黄帝共同创造 C、多元一体,由诸族在不断交往中融合而成 D、相对独立,发祥地受地理因素限制
  • 13、2023年11月17日,2023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在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开幕,云南作为国内外旅行的热门目的地,每年吸引着大量国内外游客前往,云南的旅游资源丰富,比如云南有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之一,该古人类(     )
    A、元谋人 B、蓝田人 C、郧县人 D、北京人
  • 14、统一是中国历史走向的主流。千百年来,追求和维护国家统一,始终是萦绕在无数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情结,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价值取向。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将天下划分为三十六个郡,并在每个郡设置了郡守、郡尉和监御史等官职。……统一了全国的法律、度量衡、车辆的轮距和书写的文字。秦的疆域东至大海和朝鲜,西至临洮和羌中地区,南至北向户,北边则以黄河为界,并占据了阴山直至辽东。

    ——摘译自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西汉形势图

    材料三   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魏蜀吴三国各自发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以求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大多采取与汉族士人合作的政策,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在地方推行的制度并概括其巩固一的措施?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图中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哪位统治者的措施?与秦朝相比,西汉国家版图的拓展主要体现在哪里?
    (3)、与材料三中“曹操挥师南下”有关的历史事件主要是什么?从材料三中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 15、某校七年级历史社团开展历史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参与完成。

    【制作年代尺】

    【研究文物】

    图一 利簋及其铭文拓片

    图二 春秋时期青铜牺尊

    【学习文献】

    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

    ——《墨子·尚贤》

    (1)、请完善年代尺中①③对应的朝代信息,指出④属于哪个世纪?
    (2)、从上图两件文物中可以获取周朝手工业方面的什么共同信息?请选择其中一件说明其史料价值。
    (3)、上文中墨子提出了怎样的主张?结合他生活的时代,说说他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主张。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城内外的贵族墓地里,随葬有数十件至上百件精美的玉器……这和城外随葬品稀少的普通墓地对比鲜明……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摘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良渚古城出土的玉钺(象征军事指挥权)

    材料二   陶寺古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约4300—4000年……城内有围墙环绕的宫城……大型墓葬集中分布,墓中往往随葬陶鼓、玉钺、陶盘等器物,表明墓主人的尊贵身份,很多小墓没有任何随葬品,表明当时不同群体之间的社会地位差异显著,阶级分化严重。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陶寺古城出土的玉兽面

    材料三   我国流传着大量有关远古先民事迹的传说,炎帝、黄帝等是最为著名的人物。……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ΟΟΟΟ。……相传在黄帝之后,尧、舜、禹依次成为首领。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一般将史料分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材料一中“良渚古城出土的玉钺”属于哪种史料?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早期国家遗址的共同点并概括中华文明的特点。
    (3)、材料三中“ΟΟΟΟ”处应该填什么?请分别说说考古发现的遗迹遗物和远古传说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意义。
  • 17、据表可知,《齐民要术》(     )

    时期

    农书

    内容主要来源

    东汉

    《四民月令》

    日常农事活动

    北魏

    《齐民要术》

    收集整理的百余种古书

    明朝

    《农政全书》

    大量引用《齐民要术》

    A、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B、强调因地制宜 C、开创农书撰写的先河 D、注重工具革新
  • 18、东晋诗人谢灵运在其作品《山居赋》中提到了麻、粟、豆等农作物以及梨、枣、杏等果树。这些原来都是种植在北方的,而这时也在南方种植了。这主要是因为(     )
    A、北方民族交融 B、江南得到开发 C、南方条件优越 D、北方人口南迁
  • 19、据史料记载,西晋时期从北方迁入内地的少数民族中,鲜卑族说自己是黄帝后代,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些现象主要说明(     )
    A、北方地区出现了民族大交融 B、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产生认同 C、鲜卑族匈奴族完全融入汉族 D、内迁民族受到西晋的残暴统治
  • 20、中学统编版语文教材中有《陈涉世家》、《鸿门宴》(节选自《项羽本纪》)等文章。“世家”“本纪”等记述方式的开创者是(     )
    A、司马迁 B、祖冲之 C、张仲景 D、王羲之
上一页 662 663 664 665 66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