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研究古人对宇宙探索的实践,材料一中哪些图可作为直接证据?(写数字序号)

    材料二:

    中华文明成就

    类别

    历史地位

    甲骨文

    文字

    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诗经》

    文学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

    造纸术

    科技

    对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A

    医学

    最早的麻醉药剂,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伤寒杂病论》

    医学

    开创了中医临床理论体系,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九章算术》

    数学

    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著作

    《史记》

    史学

    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B

    农学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祖冲之圆周率

    数学

    领先世界近千年

    王羲之《兰亭序》

    艺术

    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表中A、B成就的名称。

    (3)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2、

    改革是一种普遍的历史现象,它与历史的发展相始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力士乌获将牛尾巴都拉断了,牛却纹丝不动:一个小孩牵着牛鼻环,牛倒乖乖地跟他走了。

    ——据[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

    材料二: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属于何种史料?

    材料三:吴起在楚,商鞅在秦,亦严行以军功代贵族之新法……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农民军队之配练与井田制之废弃,为新军国图谋富强之两要端,而即以促进宗法封建贵族之崩溃。

    ——钱穆《国史大纲》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在秦”使“新军国图谋富强”的措施。这些措施最终起到了什么作用?

    材料四:秦新破六国,丞相绾建议置王以镇之,“始皇下其议于群臣”,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废古封国制而以A去代替。……但从制度本身来说,A是以地缘本位的地方政权取代了以血缘关系为本位的地方政权,这是地方政权封建化的主要标志。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A所指的制度名称。根据材料四,指出A制度的特点及这一制度的标志性意义。

    材料五:北魏虽然统一了北方,但要巩固政权,还必须解决面临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因为旧贵族的特权和旧部落习俗密切相连,因此当时改革鲜卑旧的习俗,就成为北魏统治阶级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卢菡著《不可不读的中国历史》

    (4)根据材料五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改革鲜卑旧的习俗”的措施。

    (5)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够得出什么结论?

  • 3、

    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时期出现大规模民族交融的历史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时期的社会特征。

    材料二 把汉朝公主嫁给匈奴的冒顿单于,并多多陪送嫁妆……刘邦听从了娄敬的建议……后来的惠帝、文帝、景帝仍然继续执行……

    ——摘自王书熙《汉武帝刘彻全传》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夏天,武帝集结十万骑兵……又征调十万步兵转运粮草……此役,漠北匈奴主力丧失殆尽,残兵败将远遁逃命不敢再战。

    (2)材料二反映了西汉王朝对匈奴的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3)材料三图片反映的民族交融体现在哪几方面?这对中华民族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4)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概括出影响民族交融的因素。

  • 4、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表内容的共同作用是(     )

    曹魏

    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孙吴

    开发江东,发展海外贸易

    蜀汉

    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

    A、巩固局部统一 B、推动文化发展 C、促进民族交融 D、加强对外交往
  • 5、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缥丝技术,以及铸铁术、穿井法、造纸术都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土特产也陆续传到中国。这反映出“丝绸之路”(  )
    A、推动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 B、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 C、促使中国成为世界经贸中 D、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 6、《后汉书》记载:章和二年(88年)章帝死,年仅10岁的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窦太后的哥哥大将军窦宪趁机操纵朝政,“威权震朝廷”。材料反映的是东汉时期的(     )
    A、相权膨胀 B、外戚专权 C、地方分权 D、宦官专权
  • 7、何尊铭文中有“宅兹中国”的记载(如图所示),意为建都于天下的中心。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由此可见,“中国”一词至迟出现在(     )

    A、夏朝初年 B、商朝初年 C、西周初年 D、东周初年
  • 8、《孔子讲学图》中,孔子盘坐于台席,弟子跪坐于四周。众弟子年龄悬殊,衣着各异。体现了孔子教育思想的

    A、有教无类 B、因材施教 C、温故知新 D、勤于思考
  • 9、把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半坡居民、河姆渡人,仰韶文化、皇帝、炎帝、尧舜禹的禅让等内容归纳为一个学习主题,则对该主题最准确的表述是(     )
    A、大变革的时代 B、中华文明的探源 C、大一统的时代 D、大分裂的时代
  • 10、神话故事是虚构的,传说则包含了有事实的部分,以下哪个属于传说(     )
    A、元谋人 B、炎黄二帝 C、半坡人 D、盘古开天
  • 11、据下表可知,中华文明起源的主要特征是(     )

    文化

    良渚文化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地区

    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

    辽河流域

    典型

    文物玉器、竹器编织、陶器

    黑陶、玉器、骨刻文字

    彩陶、玉器、冶铜坩埚

    A、领先世界 B、共融共生 C、多元一体 D、相互影响
  • 12、

    某学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以抗日战争为主题布置展览,请你参与。

    【收集资料布置展板】

    图片

    电影

    纪录片

    海报

    ①九一八事变遗址

    ②《血战台儿庄》

    ③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④《西安事变》

    (1)根据材料,将史实归类,布置展板。(填序号)并选择其中一则史料简介其史学价值。

    一手史料(指在历史事件发生时的直接记录、遗物、遗迹等)________

    二手史料(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________

    【观看展览提升认识】

    (2)依据展板内容并结合所学,仿照示例,任选一观点用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加以解读。(观点③除外)

    示例:观点:③

    史实说明: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从1931年到1945年,持续时间长达14年,涉及地域范围广,人员伤亡惨重,牵制了日军主力,有力配合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其他战场。

  • 13、

    某班同学围绕“学党史守初心”开展主题活动,请你参与。

    【主题一】   革命薪火红色序章

    五四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后诞生的中国共产党,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指明中国革命的方向。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组同学开展线上研学活动,收集到以下历史图片及相关信息。

    材料一:

    历史图片(遗址)

    五四时期的爱国纪念章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海会场旧址

    河南郑州二七纪念塔

    时间

    1921.7

    1923.2

    事件

    五四运动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历史意义

    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

    (1)上表历史图片(遗址)与中国近代重大历史事件息息相关,结合所学,完成表格,并简述其内在联系。

    【主题二】   坚守初心探寻新路

    在1927年至1937年这十年间,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的重大转变,这段时期充满了艰难与挑战,也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成长与壮大。

    ——摘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二组同学开展读书比赛活动,梳理了下面的知识线索。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方面的主要变化,并简述这一变化对中国革命发展的重要意义。

    【主题三】   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这些宝贵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

    ——《人民日报》(2021年07月19日06版)

    三组同学开展主题交流活动,以下是同学们在交流中摘录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部分)。

    材料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两种及以上红色精神,拟一主题并加以说明。

  • 14、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中国人民开展了不屈不挠的抗争和探索。这些抗争和探索的共同之处是(     )
    A、以地主阶级为主力 B、以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为目标 C、以救亡图存为主题 D、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手段
  • 15、年画《海上第一名园》再现了近代上海张园的街景(下图),穿着传统服装却手持西式洋伞的女性,穿梭于传统江南民居与西洋风格建筑之间,上海第一盏电灯在这里点亮,上海第一辆自行车在这里试骑。对上述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年画创作题材保守陈旧 B、呈现新旧并呈的社会风貌 C、沿海与内地发展不平衡 D、女性在社会中居主导地位
  • 16、民国初年,新注册的公司有272个,资本额为一亿多元:涉及行业众多,以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产业工人到1919年5月,已达200万人。这表明(     )
    A、民族工业发展 B、社会文明开化 C、国际地位提高 D、民主政治实现
  • 17、阅读下面三大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

    三大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

    民工

    担架

    大小车

    牲畜

    粮食

    880多万人

    36万多副

    141万辆

    260万多头

    4.25亿公斤

    A、粮食的供给是战争胜利的基础 B、人民的支持是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C、淮海战役是一场后勤补给战争 D、精良的武器装备是赢得胜利的关键
  • 18、下表是陈毅1945年所作《七大开幕致词诗》。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

    百年积弱叹华夏,

    八载干戈仗延安。

    试问九州谁做主?

    万众瞩目清凉山。

    注:清凉山在延安城东。作者用以指延安。

    A、提出了“政权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B、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D、决定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
  • 19、下面是某学生撰写的历史考察报告的一部分,其中“考察内容”一项应填(     )

    时间:2024年7月

    对象:北京大学红楼

    内容:____________

    地址:北京五四大街29号

    A、总理衙门的设立 B、近代洋务运动兴起发展 C、科举制度的废除 D、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 20、下表是某历史公众号推送的研究性学习资源包。据此推断,其研究的主题是(     )

    资料类型

    名称

    图片

    孙中山等走出国民党一大会场(1924年1月)

    文献

    《革命军将以铁甲车猛攻武昌城》(《民国日报》1926年9月)

    实物

    “铁军”盾牌(民国十六年一月)

    A、全民族抗战 B、开辟井冈山道路 C、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D、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上一页 658 659 660 661 662 下一页 跳转